第一章 北宋东京开封城的形制布局

北宋沿五代晋、汉、周旧制设四京,以开封府为东京、河南府(洛阳)为西京、应天府(商丘)为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为北京[1],建都于东京开封府。北宋东京开封府城,承袭了后周开封城外城、内城、宫城三城环套的总体布局,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新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改建和增筑措施。因而北宋开封府城既保持了城市发展的延续性,又突出了新都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布局体系。其建制沿革如下。

开封是座历史名城,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代末期均建都于此,故有“七朝都会”之誉,并与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合称为中国七大古都。开封历史悠久,建置和城建沿革复杂,其演变情况与北宋东京城关系密切[2]

开封位于黄河冲积平原西部边缘,地处华北平原与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北距黄河约9.1公里,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70米。这里土层深厚,水道四达,古代时森林茂盛,盐碱不盛,自然地理条件较好,因而成为历代建城立都之所。开封城肇始的时代上限,最早有据可查者,是春秋郑庄公(前743年~ 前701年)时期所筑的启封城(“启拓封疆”之义),该城故址在今开封城南约25公里、开封县朱仙镇东南3公里的古城村[3]。汉初因避景帝刘启讳,改启封为开封。此外,战国时期魏惠王于公元前361年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今开封城西北一带的大梁城(图1-1)[4],秦灭魏在大梁置浚仪县。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在浚义县置梁州,北周建德五年(576年)改梁州为汴州(临汴水)。唐延和元年(712年)开封县治移汴州城,建中二年(781年)宣武军节度使治所从商丘迁汴州。五代时期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改汴州为开封府,号东都;后唐灭梁又复为宣武军镇所。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重置开封府,始称东京(以洛阳为西京),后汉和后周因之。960~1126年北宋建都开封,称东京开封府[5]。金占据开封后始称汴京,贞元元年(1153年)改称南京,为金之陪都。金贞祐二年(1214年)为蒙古军队所迫,金将都城从燕京迁到南京。元军占领开封后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省治开封,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设汴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攻占开封后,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号北京。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封其子朱橚为周王,开封又成为周王府治所。清代仍称开封府,1912年废府存开封县,为河南省省会。1948年置开封市,1954年省会迁郑州。

图1-1 开封古今城垣位置示意图
(引自刘春迎《北宋东京城研究》,略有改动)

开封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2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8年东京开封府城遗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封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95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7处,市、县级173处。但是,应当指出,北宋东京开封府城经多次兵燹、改建和黄河的淹灌,破坏严重,城内外的地形地貌变化很大,并被近现代的建筑叠压,所以考古工作十分困难。其正式的考古工作大都在1981年之后,经开封文物工作队的努力,相继调查、试掘和勘测了北宋东京外城、内城、皇城三道城墙和城门,以及古州桥、明周王府、汴河、蔡河、金明池和御街等重要遗址,取得可喜的成果。下面拟结合这些成果,对北宋东京城的形制布局略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