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魂魄,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国家统一的思想支柱,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生存、振兴的重要根基。它历经沧桑,从远古走向今天和未来,始终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着丰厚滋养。在社会主义社会蓬勃发展的今天,同样也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发展繁荣中华文化,必须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这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共识。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1月25日,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分为三大类: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那么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应该怎么做?《意见》列出了七大重点任务,包括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内容。

毋庸讳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当代中国遇到了现实瓶颈,成为摆在政府决策部门、思想界、学术界以及普通民众面前共同的难题。如何全面有力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传承与传播,使之从文献走入现实,从思想领域走入实践领域,让历史过往的辉煌照进当下社会生活的天空,使之重新焕发出历史的光辉,彰显出积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和能量,全面改善整个国家民众的精神面貌和行为状态,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准确的定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传播路径以及社会实践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明了大方向:“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传播中必须走创新之路,才能在传承方式和传播渠道等方面有所突破,才能使之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凝聚民族团结、统一民族理想、焕发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力量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