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西海域自然地理和对外开放港口

广西地处祖国南部,面临12.93万平方公里的北部湾,海岸曲折,港湾众多,航海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西南、中南地区面对东盟的重要出海通道。海岸线东起与广东交界的英罗港,西至中越两国交界的北仑河口,全长1628.5公里。较大的港口有铁山港、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珍珠港、企沙港等。较大的港湾有铁山港湾、廉州湾、钦州湾、防城湾等。沿海岛屿有697个,较大的有涠洲岛、斜阳岛、山心、巫头、澫尾三岛(现已筑堤与大陆连成半岛)和龙门群岛。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作为我国沿海的天然良港,通过玉铁、钦北、南防、黎钦等铁路,融入全国铁路网,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港口和海运基地。

一 广西海域的自然地理

广西沿海属华南准地台南端,北部湾坳陷,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中,经历了早古生代准地台型沉积、中生代、新生代陆缘活动带盆地沉积三大发展阶段。

距今约4.4亿年的早古生代至留纪时期,境地一片汪洋。至留纪末期,地壳运动使境内地壳上升,奠定了广西沿海地域基底的构造格局。至晚古生代,海水时浸时退,形成濒海浅海及海陆交互沉积。后来受华力西运动及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壳大面积上隆,并长期处于风化剥蚀阶段,造成缺失。至新生代第三纪初,北部湾再一次沉沦为海,形成北部湾凹陷。至第四纪,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地壳大幅度上升,尔后又发生数次海进海退。中晚更新时期,涠洲岛和斜阳岛海区处于海水淹没的凹陷积环境,海底火山运动频繁。“晚更新世后期,两岛完全上升露出海面”[5]。全新世以来,境内地壳缓慢上升,构造出广西沿海基本地质格局。受大自然塑造和人类活动影响,几经变化,形成了广西沿海现今的地质景观。广西沿海地域属海积平原,可分为滨海平原、火山岩台地、基岩残丘、海积海蚀地岸四大地貌单元。总体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地势平坦,海拔10米—20米,组成物质为第四纪的黏土质砂、砂质黏土和砾砂等松散沉积物,属以冲积为主的滨海平原。

北海港所居海岸地势较平缓。以地角为界,东为砂砾及黏土层组成的阶地海岸,西侧至冠头岭属丘陵海岸。冠头岭东至西村为沙滩海岸,岸线平直,长达40多公里。海蚀地貌分布于北海市地角至南澫和高德以北沙脚至垌尾海岸,主要是剥蚀平台、海蚀崖、海蚀徒坎、海蚀洞、海蚀敦等。海积地貌分布于北海市自垌尾—高德—地角一带。涠洲岛分布于石盘海滩—横岭—后背塘—西角沿海一带。阶地平行海岸呈条状展布,主要有古海滩、砂堤、潟湖、砾石堤、潮间浅滩等。钦州湾、防城湾由三面丘陵环抱,南临北部湾,呈低山丘陵,微斜平原及海漫滩地貌。钦州湾内多为砂砾质岩岸,钦州河口沉积大片浅滩。防城港湾内地质多为海沙夹淤泥,防城港口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防城港市境内地貌主要由山峰隘口台地、平原谷地、丘陵溶蚀谷地及河流组成[6]。其中,丘陵面积占80%以上。北部及南部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中部为山地,东南部为沿海丘陵和海湾滩涂地貌。北海市境内涠洲岛和斜阳岛属第四纪滨海火山喷溢堆积经地质作用而成的火山岩台地,由橄榄玄武质火山碎屑组成,受地表水及风化剥蚀作用影响,火山岩台地被风化为0.4米—0.7米厚的红土层。涠洲岛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0米—40米,最高峰灯楼顶海拔79.6米。斜阳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50米—100米,最高峰羊咩岭南海拔140.4米。

广西海湾自东向西主要有铁山港湾、廉州湾、钦州湾、防城港湾等。

廉州湾,位于北部湾北缘,北海市区之北部,包括北海半岛冠头岭冠头角至南流江口连线与陆岸所围绕的半圆形水域,海岸线长约128公里,湾口向西南,宽约17.7公里,面积约215平方公里。南流江和大风江是常年性流入廉州湾的河流,对廉州湾及邻近海域的泥沙来源、航道及水文环境等有重要的影响。南流江年平均径流量68亿立方米,大风江年流量18.3亿立方米。其中,南流江年输沙量150万立方米,大风江年输沙量36万立方米。南流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在潮汐和河流的作用下,塑造成河口冲积平原,河汊密布,成为“网河”区,使三角洲每年以1.6米的速度向海推进。廉州湾海域地势北高南低,水深范围为0米—10米,等深线的走向基本上与海岸线平行。北部为一片浅滩,潮间十分宽广,散布许多南北走向的槽沟。从地角村至冠头角一带,有一条长14.6公里的天然深槽,水深6米—10米,宽600米—1000米,总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该处可建万吨级泊位20多个,是广西沿海重要的天然良港。

北海港港域总体布局图(广西北部湾港口管理局提供)

铁山港湾,位于北部湾北部,北海市区东部,其范围包括北海市的营盘至合浦县英罗港附近连线与陆岸湾内的水域。该湾为一狭长的台地溺谷型海湾,内弯呈鹿角状,湾口为喇叭形,口门宽32公里,水域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平均宽度4公里。全湾岸线长170公里。海湾面积340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约173平方公里。海域范围北起公馆镇,西至闸口、南康、兴港镇,东达合浦县白沙、山口、沙田镇,南面与大海相通。铁山港湾为半封闭性陆架海湾,其地势北高南低。海底坡度平缓,其水深1米—23米。湾北部和东西两侧有发育良好的大面积浅滩。湾口中央有小沙洲堆积,将主水道分成东西两条分水道。东水道顺直宽阔,为落潮冲刷槽;西水道较弯曲,底部地势较为复杂,上有沙坝、下有栏门沙,属涨潮冲刷槽。两条水道由南向北伸向港内,形成两条天然航道。港湾西岸是铁山港区,该海岸可建5万—20万吨级泊位10个和1万—3万吨级泊位60个。东、西两岸岸线总长约52公里,可建1万—20万吨级泊位200个以上。

钦州湾,位于东经108°30′至45′,北纬21°35′至50′,东、北、西三面丘陵环抱,湾口朝南,口门自南向北逐渐减小。在北纬21°42′至48′,自西向东发育成龙门港、茅尾海、金鼓江、鹿耳环江等海汊,并以龙门港、茅尾海为主,实为钦州湾的内港。钦江、茅岭江分别从东北、西北方向汇入茅尾海。钦州湾由于受到地质构造影响以及海水长期浸蚀,基本上没有大片宽阔平坦的陆域,湾内大多为砂砾质岩岸。内弯南段(青菜头至亚公山一带),礁岛星罗棋布,港汊众多,有“七十二径”之称,是典型的谷地溺谷。其陆岸为众多弯弯曲曲的小海汊分隔的低丘小岛,从果子山至钦州市区33公里,多为低丘地貌。

钦州港港域总体布局图(广西北部湾港口管理局提供)

防城港湾位于广西沿海西部、北部湾的北侧。湾内三面丘陵环抱,东为企沙半岛,西为白龙尾半岛,湾口向南敞开,中间被渔澫岛分为东西两个海湾,东湾呈袋状形,西湾呈倒挂瓶口形。海流的形成是由地域构造的特性及海岸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海湾水下均呈滩地构造,口门处有约2.5公里宽的拦门沙。西湾总的水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瓶口在涨落潮流的影响下形成-4米至-8米的深水区,同时形成牛头深槽,深水区的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东湾总的水域面积80平方公里,在涨落潮流的影响下形成的暗埠江深槽基本贯通,全长约12公里,水深从-4米至-14米不等。10米以上的深水区1.5公里,宽约400米。牛头岭深槽水深在-5米至-9米,全长约8公里,宽约400米。防城港湾,是扩建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

防城港港域总体布局图(广西北部湾港口管理局提供)

二 广西独立入海和内河主要出海水系

广西沿海独立入海并对航海产生巨大作用的河流,主要有南流江、钦江、茅岭江、防城河、北仑河、大风江等。

南流江,发源于广西玉林与北流交界之大容山中央塘。流经北流、玉林、陆川、博白、浦北至合浦的烂泥窑注入北部湾,全长281公里,集水面积9700平方公里。南流江为合浦、北海至船埠的一条重要江海直通水运线,过去水运相当繁忙,沿江有党江、石湾、常乐、张黄、江口、博白、船埠等主要小港埠。原通航里程曾达到224公里,30吨级货船可溯江而上抵船埠港,70吨级货船可直驶沙河港。1970年博白水电部门于沙河圩处建坝,因无过船设施,造成博白至沙河段50公里河道断航。建于1964年的总江桥闸,设计最高水位4.25米,对廉州船闸——石湾段航道水位起调节作用,但因船不能贯通驶达上游的主要港口博白、船埠,造成该江水运萎缩。交通部门为复航,于1988年11月动工兴建船闸,按九级船闸设计施工,可通航100吨级航舶。

钦江,发源于灵山县平山石坡附近,流经平山、灵东、灵城、那隆、三隆、陆屋、平吉、久隆、钦州炮台注入钦州湾,长183.5公里,集水面积2383平方公里。沿岸均为丘陵台地,河宽一般在100米—130米之间。钦江历来是一条重要的水运线,陆屋曾是钦江中游一个重要口岸。钦州以下至沙井航道,枯水期航道尺度0.6米×10米×150米;涨潮期航道尺度1.2米×20米×250米,“1972年在雷庙沟新河进行截弯取直工程,缩短了航道里程2公里,改善了航道条件”[7]

茅岭江,发源于灵山、钦州交界那香附近。流经那谷、长滩、小董、甲派、黄屋屯等乡镇,至茅岭中间村处注入钦州湾,全长135.9公里,集水面积2910平方公里。茅岭江流域跨越钦州、防城、上思、邕宁4县,原通航里程为102.5公里,河宽约50米—100米,河床较稳定。甲派至茅岭段长45公里,枯水期航道尺度为0.5米×1米×15米,可通航20吨—50吨级船舶。甲派至黄屋屯可通航10吨—40吨级船舶;黄屋屯至中间村19公里属潮汐影响区,潮位差约4米,可通航50吨级沿海货轮,100吨级轮驳船可乘潮通至茅岭[8]

防城河,发源于防城县与上思县交界的扶隆乡一带,流经扶隆、那勤、华石、防城县城后至针鱼岭注入防城港湾,全长132公里。防城河曾是防城县境内一条重要水运干线,防城镇以下乘潮可航行70吨级船舶,枯水航道尺度0.3米×10米×80米;涨潮时航道尺度可达2米×12米×100米。针鱼岭以上航道设有三座发光标志助航,针鱼岭以下约8公里接入防城港区航道,“现通航段防城—渔澫岛长23公里,可通航30至40吨级船舶,枯水航道尺度为0.3米×8米”[9]

北仑河,是流经中越边境的一条河流,发源于防城县与宁明县交界的巴哭山附近,流经板八、板蒙、北仑、那垌、东兴镇至竹山处入海,全长98公里。北仑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我国境内的集水面积为710平方公里。东兴至竹山段10公里,原航道段设有8具灯桩助航,“低潮水深在0.5米左右,航道宽20米—30米”[10]

大风江又名那彭江,发源于灵山县伯劳镇万利附近,流经钦州的那彭、平银、东场,在沙角河口处注入三娘湾,总长146公里,集水面积1927平方公里,枯水流量1—2m3/s。原可通航至那彭。其中平银至沙角段航道长46公里,可通航40吨级船舶;东场以下可通200吨级沿海货轮。

广西内河主要出海水系是西江水系。西江水系的主源是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东部沾益县马雄山,流至贵州省册亨县蔗香,与北盘江汇合后称红水河;红水河流至象州县石龙,与柳江汇合称黔江;至桂平汇合郁江后称浔江;至梧州汇合桂江后称西江;至广东省三水县、思贤滘与北江相汇,进入珠江三角洲。西江主干流总长2206公里,广西境段(含南盘江一段,红水河、黔江、浔江及西江各一段)长约1226公里。南宁港上下游主要水道有左江、右江、郁江,它们都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重要干支流,为广西南部重要水运干线。右江主源称驼娘江,发源于云南省广南县境内,从西北向东南流,经广西的西林、田林两县,与西洋江汇合后称剥隘河;至百色市与澄碧河汇合为右江;再流经田阳、田东、平果、隆安等县,在南宁市邕宁县宋村与左江汇合后称为郁江。右江长318.8公里(百色至宋村),江面宽度为100米—200米,年平均径流量为88.06亿立方米,年最大径流量为160.5亿立方米,最小径流量为45.84亿立方米,枯水期最小水深1米—1.2米,可通航120吨级船队。右江主要港口有百色、田阳、田东、隆安等港。左江上源是水口河和平而河,水口河发源于我国云南省普海附近,流经越南再入水口关进入我国广西境内;平而河发源于越南北部山区,向东南流至龙州与水口河汇合后称为左江,再至崇左境与黑水汇合,最后流至宋村与右江汇合为郁江。左江流域面积为32100平方公里,江长288公里(龙州至宋村),江面平均宽度100米—200米,年平均径流量为86.36亿立方米,年最大流量为6980立方米/秒,年最小流量为6.2立方米/秒。左江水运在历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曾是广西与越南重要的水运通道,在国际运输交通交往中做出过贡献。目前枯水期航道最小水深0.5米—0.8米,可通航40吨级船舶。南宁港区水路通航203.5公里,西江航线主干线南宁至贵港二级航道工程早已完工,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

广西内河出海主要港口为南宁港、贵港、梧州港。随着国家西江航运建设(广西段)一期工程的三大项目——桂平航运枢纽、贵港中转港和南宁、贵港至梧州沿江工程的全面竣工,西南通往华南地区出海水运大通道的过货能力大为提高。同时,南宁至贵港、梧州区间600余公里的水路形成了出海重要通道。西江为珠江干流的下游段,历来是两广水运的大动脉。自广西梧州市桂江河口起至广东省三水县的思贤滘口止,河长218公里,占西江干流全长的10.5%。自梧州市东流13公里至界首的大源冲口(广西与广东界临江处)经广东封开、郁南、德庆、肇庆、三水至斗门县磨刀门灯笼沙处注入南海,全长348公里。航道水深均大于2.3米,设有二级航标助航,昼夜可通航500吨—2000吨级船舶和400客位的客轮[11]。黔江与郁江汇合后始称浔江,自桂平先城至梧州市桂江河口止,全长169公里,位于西江干流线上的中下游段,流经桂平、平南、藤县、苍梧和梧州市,设有二级航标助航。郁江上承左、右江,下接浔江、黔江,自左、右江于邕宁县宋村汇合的三江口起至桂平县城汇黔江河口止,全长424公里(含邕宁县境内称之邕江段)。若以红水河为西江主干而言,郁江只是西江主干流的最大支流,但自古至今着实是西江航运的干线,它上通广西首府南宁市,且可溯左江而达越南,下通广东省会广州市和港、澳,流经南宁市、邕宁、横县、贵港市、桂平等广西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贵港航运枢纽建成后,郁江形成桂平、贵港、西津三个航运梯线,全线可通千吨级船舶,现设有航标助航。

桂平航运船闸(广西港航管理局提供)

三 广西对外开放港口的现状及环境

广西沿海主要港口有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统称广西北部湾港,它们和内河主要港口梧州港、贵港港、南宁港,组成中国对外开放港口,是中国西南、中南的出海门户,更是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交流的水上交通枢纽。各港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一)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北海港现状及环境

北海港,地处广西北部湾北面,南流江入海口之南,北海半岛西端,由石步岭作业区、海角作业点、铁山港作业区组成。北海港至国内沿海主要港口里程分别为:至防城港52海里,至海口124海里,至湛江港255海里,至香港420海里,至广州480海里,至汕头601海里,至上海1200海里,至大连1636海里。至东盟国家主要港口里程分别为:至越南海防157海里,至岘港319海里,至胡志明市780海里,至印尼雅加达1647海里,至三宝垄市1710海里,至缅甸仰光2412海里,至孟加拉古大港2819海里,至斯里兰卡科伦坡2862海里,至印度加尔各答2945海里。目前,北海港拥有国内货运航线85条,并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有贸易往来。公路四通八达,有北海至南宁、玉林高速公路。航空已开辟至北京、上海、沈阳、长春、广州、深圳、香港、成都、重庆、贵阳、昆明、长沙等地航线。铁路方面,拥有钦北线、玉铁线,北海至南宁、昆明、贵阳、重庆、成都、广州等地有动车运行,并已开通北海至四川、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的客货运输。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全方位的立体交通,使北海港成为我国大西南、中南出海的重要通道。

北海港域所辖海岸线东起英罗湾,西至大风江入海口,岸线总长500.13公里(其中大陆岸线468.2公里,岛屿岸线31.93公里)。截至2016年12月,全市泊位6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5个,最大靠泊能力15万吨;万吨级以下泊位31个;1000吨级以下泊位15个;非生产性泊位1个。泊位岸线总长7612米。码头泊位年通过能力为:货物4424万吨,集装箱5万标箱,滚装汽车35万辆,旅客436万人[12]。2017年北海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3168.77万吨,比上年增长15.24%。

铁山港区距北海市区41公里,有一级公路相连,玉铁高速已通车。铁山港区岸线55.8公里,将建成以大型临海工业为主的亿吨现代化港区。港区现有码头泊位17个,其中26.3万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专用泊位1个,10万吨级泊位5个,5万吨级电厂专用煤码头1个,5千吨级危险品泊位3个,其余为50吨—500吨级地方小型码头泊位。另有北暮作业区5—6号泊位,神华能源基地3个10万—15万吨级泊位,水工结构已完成,正在建设后方配套设施。项目投产后,铁山港区港口吞吐能力可近4000万吨。铁山港区航道疏浚二期扩建工程由西航道和外航道组成,10万吨级,兼顾26.3万立方LNG船,目前已完工投入运行。铁山港区航道三期工程由石头埠航道和雷田航道组成,最大通过能力为10万吨级,目前正在施工中。2017年开工的铁山港区北暮作业区公共泊位,建设规模为15万吨级码头1个,10万吨级码头3个,增加吞吐能力1450万吨。铁山港东区包括充美作业区、榄根作业区、沙尾作业区和沙田作业区。榄根作业区10万吨级1—2号泊位和5千吨级南1—10号泊位共12个泊位正在建设中,设计吞吐能力920万吨。

北海港石步岭港区(广西港航管理局提供)

涠洲岛港点目前被利用的海岸线主要集中在该岛的南湾。水产码头建在南湾北岸,现已停止使用;中国海洋石油湛江分公司在涠洲岛西部建有2000吨级和5000吨级油气码头各1个,60000吨级单点系泊油气码头1个;在涠洲岛西北角高岭附近修建的客货码头(2000吨级客货泊位和滚装船泊位各1个),旅客年通过能力25万人次,车辆1.23万辆次,已投入使用。港点设计年通过能力为:货物270万吨,旅客62万人次,滚装汽车1万辆。

石步岭港区位于北海市区西部,紧邻北海出口加工区,是一个以集装箱、件杂货运输和国际邮轮码头为主的综合性商港,现有万吨级以上泊位7个。其中货运码头1万吨级泊位2个,2万吨级泊位2个,3.5万吨级泊位1个,5万吨级泊位1个。按自治区建设邮轮母港战略要求,已动工兴建5万、7万吨级邮轮泊位各1个,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海角港点现有泊位6个,其中千吨级泊位4个,2千吨级泊位1个,2千吨级客滚泊位1个。侨港港点现有客滚泊位4个,辅助泊位1个,均为2千吨级。现有航道水深为-3.5米。港点年通过能力为:货物600万吨,旅客314万人次,滚装汽车30万辆。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铁山港区将建成亿吨现代化港区,石步岭港区将发展成为以大型邮轮码头为主的邮轮母港。

北海港航道主要由北海水道、石步岭港区航道以及铁山港区航道组成。其中,北海水道位于引航、检疫锚地至装卸锚地之间,长14.6公里,宽500米至2000米,水深-6米至-10.5米,无暗礁拦门沙。石步岭港区航道位于北海水道中段至石步岭万吨级码头之间,长1300米,底宽130米,水深-8米至-12米。铁山港区航道由东、西两条深槽组成。东水道宽1500米,长约3公里,平均水深-18.7米;西水道宽700米,长约20公里,平均水深-16.5米。铁山港湾内航道,从湾门口至石头埠、公馆长约40公里,宽200米至400米。铁山港湾外航道,从铁山港检疫锚地向西南伸至涠洲岛西北海域,全长70公里,水深平均-16米。北海港引航、检疫锚地位于冠头岭西南海域1号灯浮处,即自冠头岭灯塔其南方位190°,距岸4.2公里。以1号灯浮(东经109°02′15″,北纬21°23′14″)为中心,以800米为半径的圆周范围,水深-9米至-10米,海底平坦,为泥沙质。装卸和避风锚地位于廉州湾南部湾口,即天然深槽的末段,距地角码头约100米,距西港口码头约1200米,1、2、3号锚地长3000米,宽450米至550米,水深-6米至-10.5米,面积136.8公顷,泥沙地底质。可同时停泊5000吨至30000吨级的轮船6艘至8艘,进行船过驳或驳过船的装卸作业,可以避风。

北海港集装箱场码头、北海铁山港码头(广西港航管理局提供)

北海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的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湿润。港口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是28.7℃,最高气温为37℃;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14.3℃,最低气温为2℃;累计年均气温为22.6℃。另外,港口累计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月最高相对湿度为84%,月最低相对湿度为75%。北海港每年降雨量在849.1毫米—2211.2毫米之间,年均降雨量为1664毫米,主要集中在7、8、9月,以雷阵雨居多,并且明显受台风过境带来雨量的影响。北海港区风向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多为偏北风,夏季多为东南风,全年常风向为北向,其次为东南方向,频率分别为22%和10.8%。夏秋两季受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平均次数为每年2—4次,一般仅有8—9级,12级以上台风极罕见。北海港潮汐属于以不正规全日潮为主的混合潮型。一个月中大潮为全日潮,每天出现一次高潮、一次低潮,全日潮出现的天数平均为22天。一个月中小潮汛期为半日潮,每天出现两次高潮、两次低潮,半日潮出现的天数平均为8天。累年最高潮位5.93米(1986年7月21日),最低潮位-0.17米(1987年3月25日),平均高潮位3.90米,平均低潮位1.35米,平均潮位2.55米,平均潮差2.49米,最大潮差5.87米(1986年7月21日)。全日潮平均涨潮历时15小时03分,平均落潮历时9小时44分。潮流初潮时,水流自东南向西北,绕过北海半岛进入廉州湾。落潮时,湾顶积聚的水紧迫南部海岸(老港区附近)绕过地角向西南方退出,且大部分水体是集中深槽后退出。大涨潮时,涨潮平均流速为0.13米/秒,落潮平均流速为0.31米/秒。小潮时,涨潮平均流速为0.11米/秒,落潮平均流速为0.15米/秒。涨潮最大流速0.79米/秒,落潮最大流速1.63米/秒,分别出现在涨落潮中水位附近。北海年平均水温为23.7℃,累年最高水温为35.7℃(1964年5月20日),最低水温为6.5℃(1964年2月21日)。平均盐度为28.02‰。

北海出口加工区(广西北部湾港口管理局提供)

(二)中国西部沿海唯一保税港——钦州港现状及环境

钦州港,位于东经108°35′,北纬21°44′,地处北部湾湾顶,三面群山环抱。南面向海,自然环境十分优越。1997年6月,钦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钦州市海岸线长234.4公里,为广西沿海交通的一大枢纽,南防(南宁至防城)、黎钦铁路线和钦北(钦州至北海)铁路线于此相接,交通便利。钦州港的西北有茅岭江、东北有钦江注入,可乘潮通航小型内河船舶。钦州港是天然深水良港,又是广西以南宁—钦州为中轴的临海工业带的南部海陆运输枢纽和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口。此外,还有钦港、永鑫、石化产业园、大榄平至保税港区铁路专用线,铁路年疏运货物能力为1亿吨。2014年“钦州港设计货物吞吐能力1亿吨,完成货物吞吐量6412万吨,增长6.2%;集装箱完成70万标箱,增长16.8%”[13]。当年,钦州市拥有港口经营企业60家,建成投产件杂货、散货、油气、滚装、集装箱功能等公用、工业泊位83个。“其中,10万吨级泊位12个,7万吨级泊位7个,5万吨级泊位6个,3万吨级泊位1个,1万吨级泊位4个,万吨级以下泊位53个”。“进港航道最高等级为10万吨级,30万吨级主航道已完工”[14]。同年,钦州港建设水运项目20个,包括大榄北1—3号泊位工程,大榄坪作业区12号、13号泊位工程,30万吨级原油码头,国投钦州煤炭码头工程,均达、永鑫散货码头工程,30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金鼓江航道工程等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4.5亿元”[15]。目前,钦州已建保税区和中马产业园,并开通钦州至海口、广州、香港、汕头、厦门、上海,以及钦州至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港口的集装箱定期班轮航线。随着港口建设的加快,大型石化、能源、造纸、冶金、粮油加工项目落户钦州港,五大工业产业格局基本完成,为港口提供巨大的物流。根据《钦州港总体规划》,主要港区分别为西港区、中港区和东港区;小港区分别为茅岭、沙井和那丽港区。其中,西港区由观音堂、樟木环、勒沟、果子山、鹰岭、金鼓江等作业区组成;中港区由大榄坪、大环、三墩等港区组成。钦州保税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可建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8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2个。截至2016年底,钦州市共有生产泊位79个,码头总长度13464米,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32个,仓库面积75万平方米,堆场面积156万平方米,各类港口装卸机械493台套,最大起吊能力为60吨[16]。2017年,钦州港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8338万吨,同比增长19.9%。

钦州港一角(广西港航管理局提供)

钦州湾水道自青菜头至果子山水域长2.5公里,宽1.1公里至2.5公里,水深-5米至-15米,距岸150米至400米。其中,-10米深水区2.75平方公里,-15米深水面积0.135平方公里。果子山到勒沟水域长1.5公里,宽1.5公里至2.5公里,距岸150米至500米,水深-5米至-15米。其中,-10米深水区长1500米,宽500米;-15米深水区长600米,宽150米。勒沟到虎墩水域,长1500米,宽2000米至2500米,距岸50米至100米,水深-5米至10米。虎墩至亚公山水域,长3000米,宽1000米至1500米,距岸50米至200米,水深-5米至-15米,其中-10米深水区范围长2800米,宽500米至700米;-15米深水区范围长2000米,宽150米至400米,底质为泥沙。自亚公山至大海公以北两公里之间水域,长约6000米,宽300米,水深-5米至-10米,是通往钦江的要道,港口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钦州港年平均气温21.9℃,极端最高气温37.0℃(1981年5月),极端最低气温1.1℃(1977年1月)。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13.0℃;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8.3℃。钦州港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234.8mm,年最大降水量为2961.5mm(1976年),年最小降水量1425mm(1977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9月,4个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6.7%,而11月—翌年3月,5个月的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11.3%。以8月的降水量为最多,达449.5mm,占年降水量的20.1%。多年平均雨日数为167.8天,多年平均雷暴雨日数为90.4天。钦州港季节风明显,每年5—8月多偏南风,6—7月最多。9月至翌年4月多偏北风,11月—翌年2月最多。常风向为北,出现频率26%。次常风向东北,出现频率9.2%。热带风暴和台风每年出现在5—11月,8—9月最多,平均每年2.4次,最多5次。钦州港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3%,多年最高相对湿度达100%,最低相对湿度为20%。钦州港潮汐属不正规全日潮,最高高潮位6.57米(1986年7月22日),最低低潮位-0.42米(1968年12月22日),平均潮位3.04米,平均高潮位4.33米,平均低潮位1.83米,最大潮差5.49米,平均潮差2.51米。钦州港潮流具有往复流性质,流向基本与深槽一致,退潮快,涨潮慢,退潮历时4—12小时,平均8小时。涨潮历时6—18小时,平均9小时。

钦州港建30万吨级航道开工仪式(广西港航管理局提供)

(三)中国西部沿海第一大港——防城港港现状及环境

防城港,位于东经108°21′,北纬21°37′,地处广西沿海西部,北部湾西北侧,中国大陆沿海南端。防城港海陆交通发达。海路东距北海港49海里,东南距海口港174海里,西南距越南海防港151海里,至胡志明市800海里,至新加坡1045海里,至泰国曼谷1343海里。该港距南宁市143公里,距柳州市368公里,距贵阳市900公里,东距钦州市60公里,距北海市168公里,距湛江市317公里,距东兴市60公里。港口由南防铁路线经南宁与湘桂、黔桂、枝柳线和南昆铁路线联网。

防城港一角(广西港航管理局提供)

2013年底,防城港市共有码头泊位121个。其中,生产性泊位116个,万吨级以上泊位33个,最大靠泊能力为20万吨级。生产性泊位岸线总长度14794米;生产用仓库面积253332平方米,容积125633立方米,生产用堆场5359416平方米,港口装卸机械1435台(套);“港口设计货物综合通过能力货物12516万吨,集装箱185万标箱,旅客10万人次”[17],全市港口完成投资298769万元[18],续建项目为防城港东湾403号—407号泊位,云约江作业区1号泊位,东湾402号泊位和钢铁基地20万吨级、5万吨级泊位码头水工主体建成。根据交通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的《防城港总体规划》,规划岸线106.3公里。其中,码头岸线长40.3公里,可建万吨级泊位200多个,货物吞吐量能力超过2亿吨,分为5个港区。第二港区由9号—16号泊位组成,是近期承担干散货、件杂货和集装箱运输的综合性港区。第三港区位于牛头航道及西贤航道东侧,现拥有18号—22号泊位,为承担大宗干散货运输为主的港区。第四港区位于东湾暗埠江深槽西侧,已建有20万吨级矿石和5万吨级液化气码头,规划为散货和外贸集装箱作业区。至2016年底,防城港市共有泊位125个,其中生产性泊位120个,万吨级以上泊位36个,码头最大靠泊能力为20万吨级,生产性泊位总长度15527米[19]。2017年,防城港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04亿吨。

防城港码头一瞥(广西港航管理局提供)

防城港进港航道自南向北,全长7.3海里,底宽80米至120米,水深-8米至-16米,分三牙、西贤、牛头三个航段,为人工疏浚的单程航道,可为20万吨级船舶乘3.5米潮高进出港口。其中,三牙段为15万吨级,底标高-16米,宽160米。防城港锚地分为三个区域:一是引航、检疫锚地,位于北纬21°27′56″,东经108°21′13″,半径为1000米,水深-13米;二是大型船舶待泊及避风锚地,位于北纬21°28′30″至21°29′02″,东经108°20′17″至108°24′12″,半径为500米,设有10个锚位,面积达790万平方米,水深-19米至-21米,可锚泊2.5万吨级以上船舶;三是中小型船舶锚地,位于东经108°21′12″至108°21°36″,北纬21°33′00″至21°3′09″,半径为300米,面积为113万平方米,水深-7.0米,共设锚位4个,可泊5000吨级船舶。

防城港年平均气温22.2℃。最热月为6月,平均气温为27.9℃,极端最高气温为35.4℃。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3.9℃,极端最低气温为2.8℃。港口年最大降水量3111.9毫米,年最小降水量1745.6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2334.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4个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2%,而11月—翌年3月五个月的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6.4%。防城港常风向为季节性东北风,出现频率30.9%;次常风向为西南风,出现频率8.5%;强风向为东,出现频率4.7%,多年平均风速达5米/秒,强风风速一般为20米/秒。热带风暴年平均1次,最多3次,多发生在6—9月份,风力一般为8—10级。防城港多年最高相对湿度达100%,最低相对湿度17%,平均相对湿度81%。防城港潮汐属正规全日潮,根据防城港潮位站1976—1990年实测潮位资料统计:最高高潮位5.54米(1986年7月22日),最低低潮位-0.29米(1990年11月21日),平均潮位2.27米,平均高高潮3.82米,平均低低潮0.96米,平均潮位3.67米,平均低潮位1.12米,最大潮差5.32米(1987年11月14日),平均潮差2.39米。拦门沙以外开阔海域潮流具回转流性质,主流线与潮波传播方向一致,流速小,湾内受地形影响流速增大,拦门沙以内基本上为往复流。沿拦门沙航道轴线附近流速较大,防城港水域由于东面有企沙半岛,西面有江山、白龙尾半岛两道天然屏障掩护,港内风平浪静,只有6—9月的台风季节才有4—5级波浪,但次数不多。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当风力达到7—8级时,港内波高仅1米—1.2米,进港航道入口处(即一号灯浮处)附近水域波高为1.5米;当风力在3—4级时,港内水域平稳,船舶入港靠泊十分便利。

(四)广西内河出海门户——梧州港现状及环境

梧州港,位于浔江、桂江和西江汇合处,扼广西内河水运咽喉,有广西“水上门户”之称。西江航线,上连桂、滇、黔、湘,下通粤、港、澳,梧州港是西江水道的交汇点。因此,自古以来梧州港就是大西南与珠江三角洲水路的出海通道口,是西江内河水运的交通枢纽。2016年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可达3000多万吨,居我国内河港口的第6位。据统计,港区总面积2931万平方米,其中陆域33万平方米,水域2898万平方米,自然界线长96.1公里,拥有169个泊位,泊位岸线长6467米。在珠江水系的港口中,梧州港排列第二位,仅次于广州港。

梧州港地处珠江水系中游,东经119°9′至119°29′,北纬23°21′至23°35′方位。溯浔江而上12公里抵苍梧县龙圩港,318公里至贵港,623公里至南宁港,565公里至柳州港。顺西江东流21公里抵广州封川江口港,408公里至广州港,384公里至澳门,435公里至香港。溯桂江58公里抵苍梧长发港,350公里至桂林[20]。梧州港区的范围,西江下游东至界首航标站,上游西至藤县白马圩,桂江上游北至平浪。梧州港区主要分中心港区、苍梧港区和藤县港区。中心港区码头主要分布在浔江、西江及桂江两岸,使用岸线4.72公里。梧州港主要港区有河西集装箱码头港区、中外仓码头有限公司李家庄集装箱码头港区和赤水圩作业区(位于藤县)。2014年,“全市已建成投入的生产性泊位79个(3000吨级泊位6个,2000吨级泊位9个,1000吨级泊位18个;有仓库和堆场面积共29.73万平方米)”,“主要装卸机械70台,最大起重能力45吨,港口吞吐能力3000万吨”[21]。同时,梧州市拥有水运企业37家。其中,内河省际运输企业27家,沿海省际运输企业2家,港澳运输企业8家。水运服务企业13家,船舶管理业1家。全市拥有运输货船515艘,58.39万载重吨。其中,1000吨级以上船舶有270艘,共46.34万载重吨。2014年,“梧州港累计完成水路货物运量2170.6万吨,同比增长22%;货物周转量56.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30%”。同年,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141.53万吨,同比增长4.21%。其中,集装箱完成吞吐量4.8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2%,“保持广西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第一大港”[22]。截至2016年底,梧州港已建成泊位81个,仓库堆场面积398029平方米,装卸机械89台套,最大起吊能力45吨,最大靠泊能力3000吨,港口设计通过能力为1514万吨,集装箱73.6万TEU(综合通过能力可达5687万吨、集装箱130万TEU)[23]。2017年,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升为3637.74万吨,同比增长7.35%。

梧州港李家庄码头(广西港航管理局提供)

梧州港口年平均风速1.6米/秒。最大风速17米/秒(1956年8月4日),极大风速29.3米/秒(1969年5月7日),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风向频率15.1%;夏季主导风向为东风,风向频率为15%。风向较稳定,对航运很有利。港口年平均降雨量1515毫米,最大降雨量1907毫米(1961年),年平均降雨日数156.9天。因而港口河流水量丰富,常年可通航轮船。雨季从每年4月中旬开始,至9月上旬结束。暴雨多在5—6月份,而11月至次年3月几乎无暴雨。港口气候温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1℃,平均低温6℃,极低温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1.9℃。因而梧州港是个不冻港。港口地区水量充分,年平均水位7.24米,最高水位(珠基)27.07米(1915年),最低水位(珠基)1.9米(1900年)。1935年—1977年的平均高峰水位为19.40米,平均水温是21.9℃。月平均水温中,以8月份最高,为28.8℃;2月份最低,为14.1℃。历年最高水温38.5℃,出现于1962年8月2日;最低水温是6.4℃,出现于1964年2月26日。

梧州港(广西港航管理局提供)

(五)广西内河最大中转港——贵港港现状及环境

贵港港位于东经109°42′,北纬23°04′,地处西江流域中游,浔郁平原中部,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和对外开放一类口岸。贵港区位优势明显,属于集水路、公路、铁路联运于一体的重要交通枢纽,贵港至粤港澳可常年通航2000吨船舶。324国道、209国道、南宁至广州高速公路、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在市内交汇。贵港至南宁公路154公里,至广州527公里,贵港至长沙923公里,至贵阳799公里,至昆明1002公里,至成都1750公里。与南昆线、黔桂线、湘桂线、枝柳线、南宁至广州高速铁路相通。拥有西江“黄金水道”贵港段长287公里,其中,二级航道244公里。水路贵港至广州630公里,至珠海700公里,至香港754公里。贵港是连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洲经济区和大西南地区的最便捷的物流通道。

贵港港分为贵港中心港区、桂平港区、平南港区等三个港区,2016年拥有码头泊位162个。其中,2000吨级以上泊位31个,1000吨级泊位14个,500吨级泊位117个;堆场面积48.4万平方米,仓库面积7万平方米,各类装卸机械298台(套),港口起重机械最大起吊能力50吨,港口货物吞吐能力为5500万吨和25TEU[24]。2017年,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达6322万吨,同比增长9.68%。贵港市拥有港航企业238家。其中经营内河跨省普通货物运输航运企业117家;经营港澳航线运输航运企业8家;经营港口货物装卸业务企业90家;经营水运辅助性业务类的船舶管理业和船代、货代服务企业31家。全市拥有内河货运船舶运力达到3178艘、464.56万载重吨;最大单船运力载重吨位达到4451吨,为江海直达集装箱专业运输船舶。开辟有贵港至香港、深圳集装箱定期班轮,广州港“穿梭巴士”广西贵港支线,贵港至南沙集装箱定期班轮,贵港至珠海集装箱班轮航线,贵港至粤港澳地区的水路常年货运航线,以及贵港至昆明铁路集装箱快运班列。近年,贵港市大力推进港口码头、疏港公路和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共实施项目16个,完成投资28.14亿元。其中,中心港区贵钢码头、猫儿山作业区二期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中心港区永泰码头、苏湾作业区一期工程水工主体已全部完工并部分投入试运营,桂平港区棉宠作业区一期工程1号泊位、平南港区武林港作业区二期工程1号—2号泊位水工主体已完工并投入试运营,罗泊湾作业区进港公路、峡山路口至猫儿山作业区二级公路改造工程、棉宠作业区进港大道、武林港进港公路、南宁至贵港II级航道工程(贵港段)等疏港公路和航道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截至2016年底,贵港港现有码头泊位162个。其中,2000吨级以上泊位达到31个,年吞吐能力为5500万吨和25万标准箱,并形成中心港区郁水作业区服务覃塘区覃塘产业园,苏湾作业区服务港南区江南工业园,罗波湾作业区及猫儿山作业区服务港北区西江产业园及粤桂热电循环产业园,桂平港区蒙圩棉宠作业区服务桂平市龙门陶瓷工业园及长安工业园,平南港区武林作业区服务平南县临江产业园的港、产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2014年,全市水路货运量完成10897.98万吨,货物周转量完成348.92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20.38%、20.3%[25]

贵港码头一瞥(广西港航管理局提供)

贵港地处亚热带,四季温润,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年平均气温21.1℃。7月气温最高,平均气温23℃—29℃;1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6℃—14℃。极端最高气温39.5℃(1970年7月29日),极端最低温度-3.4℃(1955年1月15日)。港口年平均降雨量1505.7毫米,最大年降雨量2185.9毫米(1942年),最小年降雨量951.1毫米(1956年)。年平均降雨159.4天。港口年平均风速2.49米/秒,常风向北。港口年平均雾日2天,最多5天,多出现于冬季。港口年平均水位30.23米(黄海基面,下同),最高水位45.92米(1968年8月21日),最低水位25.99米(1964年1月17日),年平均流量1450m3/秒。

贵港平南润华作业区(广西港航管理局提供)

(六)桂南水运交通枢纽——南宁港现状及环境

南宁港是天然良港,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地处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中上游,东经180°22′,北纬22°48′方位。左江、右江在港口上游45公里之三江口汇合。溯江而上410公里至百色港,360公里至龙州港,顺郁江而下305公里至贵港港,623公里至梧州港,1031公里至广州港,1008公里至珠海、澳门,1059公里至香港[26]。南宁港域范围自上游那龙码头起至下游豹子头滩止,长76公里。港域自然岸线长152公里,总面积30.58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15.65万平方米。该港水陆空交通发达,是大西南出海通道和面向东南亚沿边的要塞。公路东联广东,南接北部湾,北连湖南,西达云贵。航空直达国内主要城市,并开通有多条国际航线。铁路客货运输通过湘桂线、黔桂线、黎湛线、南昆线、枝柳线联系中南、西南地区,并通过南防线由钦州、防城港出海。“南宁港是国家二类对外开放口岸,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

南宁港主要由牛港(中心城港区)作业区和六景作业区组成,还包括隆安、横县港区等。截至2016年有生产泊位91个,总长5796米,前沿水深1.8米—2.5米,可靠泊2000吨级船舶。各类仓库共16座,总面积为8.36万平方,堆场面积24.65万平方米;港口拥有各类装卸机械98台套,港口机械最大起吊能力50吨[27]。2017年,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381.15万吨,同比增长5.27%。

南宁港码头一瞥(广西港航管理局提供)

南宁地质属湖泊盆地,第三纪上部邕宁系地层。其岩石层松软,暴露于地表被水冲刷,故南宁附近无高山,只有平坡丘陵。邕宁系之底部为下第三纪永福系层,此层由坚硬的砾石或角砾组成,其上则为红色沙石。邕宁系为沉积层的沙砾页岩和黏土底层,绝无可溶性岩石存在,因此,在邕宁系上层建筑厂房等,均无空洞性与喀斯特陷落之虞[28]。邕江枯水期,一般为10月至次年4月,以12月至次年的1、2月为最低;洪水期为5—9月,洪峰出现在7、8、9月。据有水文记载以来的50年统计,邕江最高水位为79.10米(坎门),最低水位为60.30米(坎门);最小流量为15.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为95.6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为411.2亿立方米,最大径流量为678.4亿立方米,最小径流量为201.8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速为0.75米/秒,年最大流速2.59米/秒,年最小流速为0.13米/秒。

南宁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且有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长冬短,干湿季节分明等特点。全年平均气温21.7℃。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2.8℃,最低气温-2.1℃;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8.2℃,最高气温40.4℃。年平均降雨量为1300.06毫米,每年以5—9月降雨最多,占全年降雨量70%以上,暴雨也多发生在这期间。冬季盛吹东北风,夏季盛吹东南风,以西风和偏西风为最少。年平均风速为1.9米/秒,最大风速为28.3米/秒。夏季湿度较大,秋季湿度较小。全年以阴天为多,年平均晴天为27.7日,年平均阴天为199.26日。年最多晴天48日,年最少晴天11日;年最多阴天248日,年最少阴天为163日。一年中以秋冬季晴天较多,春夏较少。年平均雷暴日为3.1天,多集中于5—8月,以7月为最多,达19天;最少为12月,为0.1天。

南宁港靠近左江、右江的汇合处,是通往北海、钦州、防城港这个大西南最佳出海口的咽喉,同时也是我国沿海南部发达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与大西南不发达地区的主要交汇点之一。南宁已成为西南地区水路、陆路、航空最便利的综合交通枢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将对南宁港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南宁港(广西港航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