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申春生

由黄宇鸿教授与李志俭高级讲师合著的《广西海上丝绸之路史》(古近代)全书分为十二章,洋洋洒洒40多万字,按时代顺序清晰详尽地论述了广西从上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00多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发展、繁荣的历史过程,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地理诸多方面,是一部史料丰富、信息量大的学术著作,也是迄今为止较系统而全面地阐述广西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专著。该书的问世,填补了综合研究广西海运史和对外贸易史的空白,对于研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史、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是一本兼具学术价值与可读性的好书。

综观全书,作者的撰写理念凸显了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体例严谨,论证严密,图文并茂。全书以编年史的体例按时代顺序从原始社会到共和国成立,体现了这一地区古近代海上交通贸易,从“耕海为生”到“商使诸藩”,再到“对外门户”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而第三章之后各章,即秦汉以后的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中衰、振兴和繁荣,无疑是作者研究和论述的重点,全书的精华点也正在这些章节中。可以说,书中的每一章均可成为广西海上丝绸之路史的独立专题,也可当作一篇独立的学术论文来阅读。在重要章节的后面,都附有大量珍贵的图片,使读者可以图文对照,一目了然。在论述各时期海上交通贸易发展历史的章节中,条分缕析,章法分明。一般是先确定其始点和终点,阐释其意义和价值,然后将当时海运交通贸易历史中的重要节点逐一叙述并加以评价,最后再利用文献古籍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加以论证。使人在读每一章节时,都像是随着作者的笔触而穿越时间隧道,深切感受到我们祖先那种探索未知、勇于追求的精神。

第二个特点是充分利用了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海洋学、社会学等研究成果。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离不开文献的佐证,但仅仅依赖文献却是航海历史学的大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学越来越成为一门文物实证的学科,而为其提供科学支撑的正是日益发达的地域文化学。通观全书,作者吸收了丰富的考古学成果,深入挖掘广西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文化遗存,梳理清楚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发展脉络,并利用广西北部湾具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出土文物,见证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及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还从地理区域变迁的角度,考证了合浦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这条“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汉时期,繁荣于隋、唐、宋、元时期,转变于明清,中衰于近代,振兴于现代,辉煌于当代,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链环。

第三个特点是重视与海上丝绸之路史相关的社会人文内涵的发掘和阐释。在论述重要的广西海运交通贸易史迹时,将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一并进行介绍,使文化遗产与鲜活的人物历史活动水乳交融,凸显了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对于与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重大历史文化事件,如汉武立郡合浦、东吴经略南海、唐使开凿“天威遥”、宋设钦州博易场、近代北海、梧州开埠等,均进行了翔实的论证。这种重视历史与文化的编写理念,极大地丰厚了全书的人文内涵。作者运用“以史带论”的方法,将历史悠久、丰富灿烂的广西海上丝绸之路史置于“文化学”的学科意识下进行总体、系统、全面地研究,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和近代航海贸易所走过的辉煌和曲折的道路,从中揭示“落后就要挨打”的原因、规律和教训,树立捍卫国家航海主权的意识,为建设现代化的航海强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将建设海洋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结合起来,是深化改革开放的一种表征。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海洋历史文化的功能,大力打造向海经济,再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辉煌!

2018年10月于湛江霞山

(作者系广西海事局原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