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更上层楼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10年9 月,在梅德韦杰夫总统访华时,中俄双方针对新形势下的中俄关系做了细致的梳理与总结,表达了全面深化部署的意愿。28日,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上海会见梅德韦杰夫总统时也明确表示,中俄双方应共同珍惜两国关系的良好局面,趁势而上,推动双边关系迈上更高水平。[20]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元首签署了《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1],开始着手以更全面的姿态来对日益紧密的双边关系进行推进。

本次声明最突出的特点即开始体现了“全面”的特点,共分为两大部分,29 项条款。第一部分专注于双边层面,共 14项。首先就支持对方关切的热点问题,如“反对篡改二战历史、美化纳粹和军国主义分子及其帮凶、抹黑解放者的图谋”等进行了重申。其次在经济文化方面详细规划了双方的新项目与新进展,如经贸方面,双方的合作开始深入到创新领域与金融合作;文化层面则在互办文化节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互设文化中心加强两国人文交流与合作。重大国际问题方面双方通过深入交换意见,提出15 项主张,全面表述了双方对于积极倡导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民主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支持多边平台发挥更多作用的共同愿景。

一 “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双边关系的又一次跃进

在中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十周年之际,2011年6 月,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在这次高访中,双方在双边关系的界定上有了重大突破,两国元首共同宣布将致力于发展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还签署了《中俄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并发表了中俄元首《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 周年的联合声明》。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总结意义,而且也适逢双方领导人都将换届,继往开来,传承与接续的重要性都在这一时刻体现出来,因此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层面上时隔15年再上层楼,提升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是对15年战略伙伴、10年友好条约所带来成就的充分肯定,更是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规划基础,是双方在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相向而行走出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关键一步。

在6 月16 日公布的中俄元首《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 周年的联合声明》[22]中,双方认为“条约签署后的第二个 10年为中俄关系进一步大发展开辟了新机遇。双方将继续遵循条约确立的原则和精神,致力于发展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是双方首次明确提出要致力建设“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是对双边关系定位从根本性的概念含义层面上的全面升级。

声明中指出,“条约签署10年来,中俄关系全面快速发展,各领域合作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中俄关系持续全面发展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巩固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双方10年来落实条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条约所蕴藏的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巨大潜力,使我们有充分理由对两国关系的未来和前景充满信心”。声明中具体总结了双边关系,包括“两国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显著提升”“两国经贸、投资、金融、能源、科技、地方等领域务实合作快速发展”“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显著巩固”“条约的签署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向全世界展示了大国之间和谐共处、平等信任、互利共赢和建设性关系的成功典范”四大领域取得的扎实成果,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明确列出了五个优先方向,即“……继续保持密切高层交往,不断增进互信,相互坚定支持对方选择的发展道路,支持对方维护本国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在贸易、投资、能源、科技、地方各领域“全面深化两国务实合作”,“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对中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媒体、旅游、电影、档案、青年等领域的合作给予全面推动,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为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打造坚实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将扩大和深化作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两军交流和合作,增进两军传统友谊”,“将继续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进一步密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配合,加强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中的合作,推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俄印(度)等合作机制深入发展”。

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要求两国对双边关系的提升做出阶段性的重大部署,以实现全面深化相互合作与配合,为下一步的双赢共进筑牢基础。胡锦涛主席为此提炼的4 个“进一步”,提出对未来的期许:“我们要进一步坚持平等互信,坦诚相待,坚定支持对方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实现发展振兴,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本国核心利益的努力,不断深化两国战略和政治互信。我们要进一步发展互利共赢的全面务实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潜力,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和方向,特别是要加强各领域战略性大项目合作,更好促进两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中俄世代友好的和平理念,加强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心灵沟通,使中俄两国人民友谊根深叶茂、万古长青。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全方位深化国际战略协作,继续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维护共同利益。”[23]

在《中俄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双方首次把关注点集中在了“全球治理”这一概念上,认为“国际关系体系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现有全球治理机制缺乏效率,不能反映当代政治、经济和金融现实”,“为防止未来大规模危机重演,各国共同致力于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已成为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头等大事之一”。双方在声明中积极倡导“朝着多极化的方向积极演变”,“只有各国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这类全球性挑战和威胁”。为此,中俄联合声明中详细列举了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框架、上海合作组织、中俄印(度)机制五个主要的多边平台作为下一步协作推进全球治理的场域,进一步明确了促进世界多极化的行动路径。同时在该声明中,单独列出第八条,重点表达了双方对于无核化的态度,“支持建设无核世界的崇高目标,并在维护战略稳定和各国安全不受减损原则的基础上推动实现这一目标”。

至此,中俄关系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发展了 15年之后,上升到了“全面”的层次,这意味着两国之间将不仅限于项目式、局部的合作,而是各个领域都将有机会进行沟通与合作,相互了解与相互促动,使两国的联系全面地紧密化,从而为双边关系的后续发展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认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界定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式事件。

二 “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双边关系加速发展

2012年5 月,普京重新担任总统,随即在6 月初即以国宾身份出访中国,为新的任职周期内双边关系确定基调。这次首脑会晤的核心成果体现在6 月5 日的联合声明中,双方确定了将“进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确定后的第一次关键落实方案,双方签署了一系列部门间、企业间重要合作文件,涵盖工业、民用航空、传统能源、核能、相互投资、旅游、斯科尔科沃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合作、出口信贷和保险、媒体合作等领域。

这次务实风格鲜明的会晤中,双方确定了未来 10年的中俄关系发展规划,主要包括:第一,保持密切高层交往,完善议会、政府及部门间合作机制;第二,完成 2009—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制定并批准 2013—2016年实施纲要;第三,在中俄战略安全磋商机制框架内加强双方在地区以及全球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第四,全面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努力提高贸易额,同步提升经贸合作的质量,加强在投资、能源、高科技、航空航天、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重点推动两国战略性大项目合作,扩大地方合作与企业交流;第五,制订中俄人文合作行动计划,举办好 2012年中国“俄罗斯旅游年”和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推动两国青年经常性交往,包括协商确定未来5年互派青年代表团机制等;第六,深化两国边境地区的合作,包括对国境线进行联合检查,落实边境地区军事领域相互信任和裁减军事力量的措施,界河航行,对界河进行必要治理,保护环境,促进边境地区协调发展,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和边境口岸建设;第七,增进两军传统友谊,深化两军各层次、各领域合作,开展旨在提高两军协同能力和促进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的联合军事演习;第八,完善打击跨国犯罪、反恐、禁毒等领域的现有合作机制,扩大司法及检察机关的合作,继续探讨建立中俄执法安全合作委员会问题;第九,在移民问题全面协作框架内完善条约法律基础,以便利两国公民合法往来,防范和打击非法移民活动;第十,通过密切协作,包括通过对等增设领事机构,维护两国公民的合法权益,等等。十年规划体现了双方立足现有,着眼长远的共识与构想,被广泛视作是对中俄关系“2.0”版的精心设计。

2013年5 月,习近平主席就任后把俄罗斯作为出访的首个国家,更是传达出对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对此,普京总统评价:“习近平主席出访的第一个国家选择俄罗斯,显示了双方对发展俄中关系的高度重视以及这一关系的特殊性和战略性。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24]这次首脑会晤中,双方批准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13年至2016年)》,并签署了联合声明,认为“中俄关系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双边合作“为大国间和谐共处树立了典范,为促进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着重要的稳定作用。进一步发展中俄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主席在这次会晤中,更是提出了“三个坚定”的主张,即“坚定支持对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努力,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定支持对方发展复兴”[25],为双方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做了精准释义。

仅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就与普京总统有过五次会面,元首间的直接连线大大促进了双边关系继续推进的效率。习近平主席在 2014年 5月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就曾表示:“一年来,我同普京总统多次会晤、见面、通话、互致信函。我们密切接触,高度互信,坦诚沟通,推动两国关系高水平发展,各领域合作不断扩大。”[26]2014年,两国元首在不同场合又有五次会晤,“高频次”成为中俄元首外交的标签,双方在不同的多边合作平台,如 G20 、上合、金砖、亚信、APEC 等机制中,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使双方的政治互信不断加固、不断深入,被普京总统评价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7]。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就是“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在 2015年 5月 8日中俄《联合声明》中,确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共识。

2016年,在互信持续加深的背景下,又正值《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 周年和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周年之际,普京总统率200 余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 《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关于协作推进信息网络空间发展的联合声明》三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声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中,囊括了双方对历史与前景的总结与判断。声明中首先回顾历史并认为:“中俄关系保持快速发展,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牢固的政治互信是两国关系的最主要特征”,《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确定的中俄关系模式——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过去15年来具备了真正的全面性,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条约不仅总结了截至21 世纪初的中俄关系发展成果,还为两国关系持续全面发展指明了道路。双方正在落实条约实施纲要。在条约基础上形成了双边关系的主要原则,并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第二个层面中,双方在继承过往成功原则的基础上就当下推进的具体合作项目与规划进行了列举,划出了最突出和迫切的重点目标。声明的最长篇幅集中在了第三个层面,即全球问题上,双方一致认为,“全球战略稳定形势出现恶化态势”。世界各国应为此共同努力,在既有的联合国框架下推动平等自主、和平和谐的国际关系体系建设。中俄间的双边关系可为此努力提供借鉴,“中俄基于两国建立和发展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间关系的成功经验,呼吁各国加强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中心作用,以及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特有权利”。而在一同发布的《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28]中,双方侧重从国家安全与具体军事能力角度阐释了共同看法,针对当时双方都面临的安全领域的迫切问题,双方予以了明确的回应,“……在欧洲部署‘岸基宙斯盾系统’,在亚太地区部署或计划在东北亚部署‘萨德’系统……将严重损害包括中、俄在内的域内国家战略安全利益,中俄两国对此强烈反对”,“影响全球战略稳定的消极因素正在世界各地增加,我们对此感到担忧。这一趋势的危险性首先在于,个别国家和军事—政治同盟谋求在军事和军技领域获得决定性优势,以便在国际事务中毫无阻碍地通过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来实现自身利益”。“一些谋求获得军事优势地位的国家和联盟顽固拒绝讨论削减和限制保障其拥有决定性军事优势的武器,这正是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遭到破坏的重要根源。”全球战略稳定恰恰应该建立低水准的武备基础之上,因此双方认为,“国际社会惯于将‘战略稳定’视为核武器领域的纯军事概念。这不能反映当代战略问题所具有的广度和多面性。为实现捍卫和平和安全的目标,应当从更宽、更广的视角,将战略稳定看作国际关系的状态”,为此“所有国家和国家集团应恪守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关于使用武力和强制措施的宗旨和原则……所有国家应将军事能力维持在保证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不实施任何有可能被国际社会其他成员视为威胁其国家安全、迫使其为恢复被破坏的平衡而采取反制措施等类似的军事建设及建立和扩大军事—政治同盟的行为”。双方对于国际安全体系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共同判断与呼吁,表明了双边关系的紧密度得到了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