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一次航海记录

一九一一年二月十日至四月十一日我们向南进发,搭建探险补给站。这期间共设3个补给站,储备物资共计3吨,其中海豹肉22英担。因无路标可用,我们只好插旗标注方位。途中穿越的第一块南极洲冰障光滑平整,虽时有几处裂痕但多无妨大碍,单二月十五日一天我们就跑了62英里。而这期间天公作美,风平浪静间或微风习习,不超过49°F的最低气温一直持续到三月四日。

二月五日我们返回冬季驻地时,“奋进号”已启航。当从留守同事那得知英勇无比的船长已成功打破驾船南航的世界纪录时,那一刻我们实在无法按捺激动的心情。“奋进号”果然宝刀不老,它创造了南纬78度41分的奇迹,让挪威国旗得以同时飘扬在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

在驻地,我们做好一切过冬准备:贮藏了足够全体队员外加110条狗吃的海豹肉60吨;给狗支了8顶帐篷;为自己搭建了棚屋,还挖凿了与棚屋贯通的地下雪屋。雪屋里设有单人浴室、天文台、工作室、食品库、储藏室和地下室。整个冬天室内通风理想,给氧充足,温度维持在68°F左右。靠一盏勒克斯照明灯(亮度相当于200根蜡烛)我们一直坚持到四月中旬才用人造光源。

从四月二十二日起,南极圈进入连续四个月的极夜时段。补给之旅证实我们的行装过于笨重,不适合在光洁如镜的冰面前行,因此我们利用冬日动手改良了整套装备,同时一有机会我们就开展科考工作,收获颇丰,其中不乏惊人的气象学发现。例如驻地附近水域空旷,预计降雪频繁,可事实上只刮了两次不大不小的暴风雪;再如原本指望观测到冬季更高温度,但气温五个月里持续走低,在74°F和58°F(八月十三日)间变化。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南极光做了详细的观测记录。整个冬季队员们的健康状况极佳。当太阳在八月二十四日重新暖暖地照在身心健康的伙伴们身上时,大家个个攒足了干劲,做好了大干一场的准备。

九月初气温回升,上面作出了出发的指示。九月八日,由八人乘着90只狗牵拉的7架雪橇,载着90天口粮的小分队上路了。路况奇好,温度并没预想的糟,可第二天气温就开始下降,并多日徘徊在75°F和58°F之间,我们这才意识到出发过早了。人倒无妨,都裹着厚皮衣,狗就惨了。眼看它们一天天瘦下去,估计撑不了多久了。在南纬80度补给站,我们储好口粮,决定返回驻地开春再走。除了损失了几只狗,一两名队员脚跟生了冻疮外,一切尚好。

直到十月中旬春天才真正光临驻地,海豹海鸟都出来活动了。气温稳定,最低温22°F,最高5°F。我们放弃了八人集体南行的原计划,改为分头行动:五人南行,其余三人则向东前往爱德华七世地考察。东行本不在此次探险范围内,只是考虑到去年夏天英国科考队打算登陆爱德华七世地但最终未实现,此次我们最好能填补空白。

十月二十日,南行五人组带着4架雪橇、52只狗和四个月的干粮出发了,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因不想刚上路就弄得人困“狗”乏,毕竟长路漫漫,于是二十二号在南纬80度补给站我们决定小歇,竖起一些一人高的灯塔以照亮归路。后来大家在浓雾中迷了路,结果又跑了两三英里才找对方向。

整顿好人犬,二十六号我们重新踏上征途,气温介于22°F和5°F之间。起初我们想一天行进12到18英里就够狗受得了,可事实证明这点路对于强壮又卖力的它们算不上什么!

三十一号到达南纬81度补给站,停留一天,用干肉饼喂狗。十一月五号到达82度补给站,这是狗儿们最后一次尽情享用海豹肉。

八号我们继续,行进大约30英里。为了给雪橇减重,每到一纬线我们就设立一个临时补给站。从南纬82度到83度一路走来可谓心情愉悦,路况天气随心所愿,直到九号一切进展顺利。当天我们终于有幸见到了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在其地图中描绘的南维多利亚地及其绵延起伏的山脉。该陆地发源于多胡冰河,呈东南走向。晚些时候我们到达南纬83度,在那里搭建四号补给站。

十一号,我们发现了罗斯冰障东南地带呈上升走势收尾的有趣成因:它是由两山脉挤压而成(它刚好处于发起于南维多利亚地也呈东南走势的山脉和连贯爱德华七世地呈反向即西南走势的另一条山脉的中间地带)。

十三号和十六号我们分别在南纬84度和85度建站,从冬季驻地到此一直按原计划南进。

十七号在南纬85度,一条冰障截断去路。这条冰障在此处隆起,波峰高约300英尺,边缘分布着几条大沟壑。在这我们设立了总补给站点,卸下雪橇上60天口粮的一半,留足另一半的份量带走。脚下和前方的地势简直不可思议:沿冰障分布的山峰高达2000到10000英尺不等,再向南还有更多高达15000千英尺或更甚的。

十八号,我们开始爬山。开头还算顺利,虽然山肩有雪,但地势舒缓。狗们工作出色,没多久就拉我们越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坡。爬过山又遇到一个小冰川带,我们只好把4架雪橇分别套上20条狗分两次驶过陡峭之极的冰川。有些地方太陡了,实在无法乘滑雪板,而有时深不见底的冰层裂缝又让我们束手无策不得不打道回府。第一天我们爬了2000英尺,第二天我们绕过小冰川带在海拔4635英尺的高处安营扎寨,第三天又被迫从阻断去路的大埃克斯勒·黑伯格冰川上撤下来,紧接着我们开始了艰难跋涉。沿途碰到的冰川宽裂缝和豁嘴大裂痕害我们走了不少弯路,虽然大部分沟壑已被冰雪填满,但还是一切小心为妙,谁知道添加的冰雪层有多厚呢!当晚我们在海拔约5000英尺的冰川上歇息,此冰川被两座15000英尺的高山包围,形成一道奇观。这两座山我们随后命名为“福瑞德提夫·南森山”和“佩德罗·克里斯多佛森山”,从冰川脚下能看到19000英尺高耸入云的欧勒·恩格斯坦德大雪锥,山下的隘路更加坑洼不平,巨大的裂缝挡在前面,看似困难重重,还好实际跨越没那么艰难。

狗们可谓潜能无限劳苦功高。过去几天里行程几近440英里,当天又载着我们跑了22英里的上坡路到达5770英尺的高峰。有它们在,我们得以只花四天时间就从大冰障到达辽阔的内陆平原。当天我们在海拔7600英尺处露营,此时不得已裁减狗力:淘汰24只,留下86只。天气恶劣,我们逗留了四天后,十一月二十五号终于因疲于等待出发了。二十六日,大风暴疯狂来袭,风力强劲,雪片横飞,能见度几乎为零,我们没再爬坡而是迅速下坡,测高计显示高度掉到600英尺。二十七日,我们依然顶着狂风厚雪艰难前行,脸部严重冻伤,一路无险情发生,当天到达南纬86度海拔800英尺高度。二十八日午间时分,天空终于放晴,我们这才惊奇地发现东向一片广袤的山岭竟然近在咫尺,可是好景不长,没多久世界又从眼前消逝。二十九日突然风和日丽,不由窃喜!前方又出现了一道正南走向的大冰川,在其东面一道山脉向东南方延伸,而其西面则笼罩在浓雾之中,地形无法辨别。在魔鬼舞厅脚下即南纬86度21分海拔8000英尺处我们设立了又一补给站,储备了6天的食物。三十号登川,低洼处多断裂,险阻多多,往往我们刚走过,裂缝上凝结的冰雪就垮掉了。当晚从帐篷向外看,东向一幅群山逶迤图尽收眼底,其间海默尔·汉森山最为壮观。它高12000英尺,银妆素裹,冰石崎岖,完全无法立足,奥斯卡·维斯汀、斯沃若·哈赛尔和欧莱芜·毕嘉兰山在万丈阳光中熠熠生辉。远处,透过层层迷雾,依稀可见高15000英尺的索沃德·尼尔森山部分离我们最近的山体。我们花了三天才翻过浓雾缭绕的魔鬼舞厅。

十二月一日我们终于摆脱了冰川上无尽的裂缝和深洞困扰,神清气爽地来到海拔9370英尺的新天地。浓重的雪雾中望去,这里像是一面封冻的湖,实为冰雪覆盖的一片坡地。这段路途并不平坦,是全程最糟糕的一段,所以我们为其命名“魔鬼舞厅”。大家脚踩在薄冰上经常落空,声音听起来像是在空琵琶桶上行走,经常先是一个人跌到,接着几只狗失足,然后大伙爬起来继续前行,冰面上根本没法用滑雪板,还好,雪橇还算管用。测高计和无液气压计显示我们到达11075英尺南纬87度51分的最高处。八号云开雾散,我们又能进行科考工作了。经观测和计算,我们确认当日位于南纬88度16分,在踏上平整的高原前仅碰到些小裂缝。下午通过南纬88度23分沙克尔顿地的最南端,在88度25分搭起帐篷和第十号补给站,也是最后一个。从此纬度开始高原地势平稳下降。九号到十三号我们依次穿越南纬88度29分、88度56分、89度15分、89度30分和89度45分。

十二月十四日下午,天空晴朗,东南风拂面,温度为10°F,路况良好,三点我们如期到达南极点。至此实际进度与科学预想惊人地吻合,一天不差。我们全体庄严肃立,携手把一面丝制挪威国旗树立在南极点上,把这里一马平川的广袤高原命名为“哈肯七世高原”。午后时分,我们详细勘探了这一带地形。

十二月十五日,趁着天气尚佳,我们投入到紧张的科考工作中,从清晨六点一直忙到晚上七点,最终测量到我们的精确纬度是89度55分。为了使对南极点的观测结果尽可能精确,我们又向正南方行进了9英里。

十二月十六日,我们在和煦的阳光中安营扎寨。由于当日自然条件特别适合科考,我们四人索性来了个二十四小时全天候工作,用手头上的仪器包括六分仪和人工地平仪在以极点为圆心半径为8公里的区域里测量了相关数值,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接近南极点的科考纪录,研究数据将会提交测评专家审核。

十二月十七日,我们准备启程返回冬季驻地。从南极点到驻地行程大约870英里,平均一天要赶15.5英里的路。临行前我们在南极点处搭建了一个圆形小帐篷,在上面插上挪威国旗和注有“奋进号”标志的三角旗,又为此次南极点露营地起了名,叫“极进号”营地。

十二月十七日,从启程天气就出人意料得好,所以行进比来时顺利得多,平均每日行进22.5英里。期间观测到的最低气温为24°F,最高温为23°F。一九一二年一月,我们驾着两架雪橇11只狗平安而归。

这次南极之行的主要科考成果可总结为:首先是对罗斯冰障面积及特性的科学鉴定;其二为南维多利亚地和爱德华七世地山体相连的科学发现。二者的过渡山体绵延约530英里,肉眼观察呈东南走向并一直向南延伸至88度8分。追根溯源,该过渡山体极有可能是横亘南极大陆板块将两地衔接,我们将其命名为“莫德皇后山群”。

由海军上尉普雷斯特带队就爱德华七世地的勘探取得不菲成果,同时,斯科特的发现受到上级肯定,对鲸群湾和冰堡的集体考察更是新意点点。另外,我们还从南维多利亚地和爱德华七世地采集了不少地质标本。

由于遭受来自南纬40度大西洋上的“咆哮西风带”袭击,“奋进号”逆着阵阵东风,一月九日才得以到达鲸群湾。十六日,日本探险队到达并登陆我冬季驻地附近的冰障。三十号我们启航离开,期间长期背风而行,全体队员健康状况良好。

罗德·阿蒙森

于澳大利亚霍巴特港

一九一二年三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