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前言

探险者罗德·阿蒙森凯旋而归,男女老少夹道欢迎,举国上下深感作为挪威人和地球人的骄傲之情。这次南极探险所取得的功绩可以说为挪威乃至世界历史画上了绚丽的一笔,然而这来之不易的一笔在我们旁人看来又未免太过轻而易举!

试问欢呼雀跃的人群:当此次探险活动处于筹划阶段,几人为之出过力?当我们的英雄为急缺最低消费品、物质援助和精神支持而愁眉不展时,有哪个民族第一时间伸出过援助之手?面对困境,探险者每每感到孤立无援,这种感觉强烈到不得不反复承认最大的困难并非探险本身而是扬帆前在国内要克服的一切劣势。以上情形困扰着哥伦布,也困扰着自他以后的众多探险者。

同样,这种情形也不只一次地困扰着我们的罗德·阿蒙森。第一次是他抱着探测地磁北极和寻找由北至西航海通道的双重目的乘“让拉号”航行;第二次即这次是一九一零年他驾“奋进号”横穿北极海域缔造的创世南极之旅。试想期间阿蒙森承受了怎样的心理压力?试想倘若相关机构的负责人能在他们职权允许的范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条件,那么阿蒙森的探险活动还会进行得这么举步维艰吗?顶着重重困难,阿蒙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坚毅品格:他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铁汉子!驾着自己的小快艇,他实现了穿越北冰洋环绕美洲北部的目标,在他之前的四百年里,很多人都曾尝试沿该路线航行但都以失败告终,但他却成功了!扪心自问:一个为探险事业投入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和毕生精力的人不值得我们敬重吗?为这样的人提供帮助难道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吗?

但实际情况如何?

长时间以来,阿蒙森为购全各种航海装备倾其所有四处奔波,可还是凑不足资金。除了常提供资助的几名政府官员,很少人对他本人和他所从事的探险事业表示出任何兴趣。用尽浑身解数依然无济于事,最后,他只好一如既往背着沉重的债务负担,怀着焦虑的心情,在一个寂静的夏夜启航了。

夏去秋来,某天他寄来一封信,信上说为了筹集资金他决定放弃北极之行而改为向南极进发。大家目瞪口呆,这种事还真是闻所未闻,说是去北极单为了到南极吧!阿蒙森竟敢不请示就自作主张,临时改变出行计划?对此有人认为他勇气可嘉,有人持怀疑态度,有人声称他这么做是背信弃义,还有人想上前阻止他。阿蒙森对此不予理会,毅然决然地上路了。

渐渐地,人们把阿蒙森南极探险这件事抛到脑后各自顾自己的事去了。日复一日,尘封许久,人们似乎都忘了阿蒙森这个人。

直到一个明媚的春日抹去浮尘,呈现出一个闪亮的消息,人们这才驻足仰望:是阿蒙森从南极凯旋了!顿时人心大振欢声如潮,人人目光炯炯如同飘扬在他们头顶的旗帜般鲜艳。

人们为何如此振奋?是因为这次探险取得的伟大地质学发现还是重要科考成果?两个都不是,伟大或重要只有少数专家随后说了算。原因众人皆知:是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一个胜利;是把人们从百无聊赖的日常生活中惊醒的一个创举;是由雪域高原、群山高岗、万里苍穹和千里冰霜构成的一幅图景;是销声匿迹的冰河时代的一回再现;是鲜活的生命对沉寂的死亡世界的一次凯旋;是阿蒙森穿岭海跨雪原从死亡手中赢来的一座光环;更是对人类钢铁般意志的最佳礼赞!

成功来之不易,别忘了阿蒙森的成功并非借助任何当今伟大的发明创造或五花八门的新型工具,而是采用数千年前游牧民族狗拉雪橇的最原始方式!他是靠自己,靠人力顺利穿越了西伯利亚及北欧的冰雪高原。

成功看似了不起,但单看成功的各组成因素也都再普通不过。

成功的必备条件——前人的探险经历和发现自不必多说。其次,阿蒙森的探险计划从拟定到实行和挪威人世代特有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我们挪威人终日与风霜冰雪打交道;农夫在树林山岗中劳作离不开滑雪板和雪橇;水手常年在极地海域捕获鲸鱼海豹;探险者对北极地貌熟记于心;抗寒耐劳能力极佳的爱斯基摩犬为原始部落特有,以上种种都为探险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探险者更是成功的关键:阿蒙森意志坚定,高瞻远瞩,运气机遇之说在他身上不能兑现,因为他的运气源于过人的胆识。

那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看看他发回家的电报就可窥见一二:字字平淡直白,像是在描述一次山地度假旅行;句句坚定,全篇不离探险新发现而却只字不提个人疾苦。

就是这样一个少言寡语坚韧不拔的他在冰天雪地中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很多人都以为他会沿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发现多胡冰川的路线穿越该冰川然后登陆极地附近的雪域高原最后登上极点,因为这条路线比较稳妥。可真正了解他的人知道,依他的个性会避开多胡冰川前行,原因很简单,因为别人走过。后者猜对了:阿蒙森的路线和英国人没有一点是重合的!他和同伴们乘着滑雪板横穿了很多未知区域,路线之长,面积之广在人类探险史上并不多见。

一年后,斯科特上尉平安返回,他和阿蒙森是从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向极点推进的。无疑,把二者收集的观测数据对照研究会大大增加科学研究的客观公正性,这是此次南极之旅的亮点之一。

另一亮点是海军上尉普雷斯特及其两同伴组成的东行小组对爱德华七世地进行的考察。该陆地一九零二年由斯科特发现。经普雷斯特等考察,初步推断爱德华七世地与阿蒙森发现的极地附近的大片陆地和山脉相连,这将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此外,“奋进号”船长尼尔森和船员们的表现也毫不逊色。他们以预期速度在浮冰点点的南极海域沿相同路线航行了不多不少整整一个来回。航行期间详细调查了南美洲和非洲大陆间的海洋状况:在两千寻及以下海洋深度设立不下六十个观察点测量温度,收集水样,采集浮游生物样本。他们对南大西洋深海区所做的常规研究填补了海洋研究领域的空白,研究数据收集之完备持续时间之长更创下了海洋科考纪录,其研究价值能和阿蒙森的相媲美。“奋进号”的一流制造工程师科林阿彻也有充足的理由“沾沾自喜”,因为他的杰作有上佳的表现,船长尼尔森就是乘她创下到达地球最北和最南端航行纪录的。

如果说阿蒙森决定完成南极之行后就急流勇退“告老还乡”有人会信吗?当然没人!事实上,他正从零开始,积极筹备明年启航耗时至少五年的北极之旅。到时他将跨越白令海峡横穿冰雪妖娆的北极海域,此乃超人之举!他依然乘坐“奋进号”,他的座右铭依然是“奋勇向前”,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再次凯旋!

让我们在静候佳音前再次庆贺已取得的成果!设想如下的场景:在南极,我们的探险者驾着爱斯基摩犬驶过,他们的身影化作星星点点,雪橇在一望无垠的白色大地上留下两道细而窄的辙印,好似通往未知世界的铁轨。雪橇的辙印终将湮没于冰雪之中,但是请牢记,已经架设好的自然真理之铁轨不会消失,人类的知识正在探索中不断丰富,人类的科学与智慧之光将照亮整个宇宙!

福瑞德提夫·南森

于利萨科

为罗德·阿蒙森手稿公开式撰稿

一九一二年五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