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人墙

前面交代过,李纲来守墙,首先来做的是什么?修墙!想地震的时候重新建立家园要多长时间?再者,能震下去的工程都不是可以恭维的,现在要修理可是太祖那时候建立的工程,从设计到装潢,从选料到用料,哪里不要精心。再者,打仗毕竟是首要的,哪里去募集那些专业人士?再者,想想修长城的时候,听说有多少人是用尸体盖起来的?说则不到长城非好汉,可眼见了这亘古绵延的长城处处举起过烽火,难道不心酸么?话再回到开头,鄙人写的引子里面提到过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引发了“狼来的”戏剧。并不值得再拿来一笑。不过反复思量这个褒姒并不愚昧,她的笑,何尝不是对那时的情形的一种讽刺呢?所以说来,谁又舍得在这长城上面自题上,到此一游的字据?好在是,老天这个“黄世仁”没有让你来还这笔账,都一一算在子孙后代的头上。这拆墙建林的恶果也算在了这个徽宗头上。道理通,天理在。

“凡周旋数十里一撤而方之如矩,墉堞楼橹甚藻饰而荡然无曩时之坚仆矣”李纲面对此情此景是“治都城四壁守具,以百步法分兵备御,每壁用正兵万二千馀人……修敌楼、挂坛、安炮座、设弩床、运砖石、施燎炬、垂檑木、备火油、凡防御之具无不毕备。”

算了,这个功夫咱们还是自扯扯沈志在做什么吧。

上回讲到,沈云待沈志回来,一面是烧酒,一面是烧水。酒都喂了这些狼们喝掉了,然后大叫一场,差点吓坏了这些好不容易拿来的金兵的大马。又摔了一地的酒瓶子,气势是不错,不过污染环境啊!收拾一下装好了,咱有机会扔城墙下面去,让金兵闻闻这酒的余香。

酒是说过了。想,好酒的馋虫们如果偶然间翻到一笑上一回,恐怕早是自己把自家藏了多年的酒拿出来自己舔舔,不过舔酒的时候回味下,这烧水作甚?大家一起足浴不成?

非也非也,敲雨的话中废话比较少的。前面沈志一直在等一个机会,就是泼水成冰的机会。虽然河流可能还是冻不上的,但是烧好的热水还是可以一用。这个冰不要“冻三尺”又不是拿来过通天河,只要得,能把城墙暂时冰冻一下就好。增大冰冻面积,和水的热度,然后敌人如果敢爬墙。灌浇之。插一句,敲雨调侃的时候说过,大侠们想要打仗借着墙壁往上面爬,然后到达屋顶,不用铁钩子把自己挂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要不爬山的谢老头也不用发明这种木屐了。但是山还是有斜度的,爬起来还需要特殊的鞋子,那么这个垂直的城墙呢?普遍的是借用云梯这种东西。想使用云梯,主要在于速度上面。“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这个反过来看敌人情况的也有用云梯的。“宋朝的云梯结构有了更大的改进,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联接的折叠式结构,并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此外,上城梯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有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总之,看着宋朝的城墙容易攻下,即便云梯比较笨重,金兵还是用了这个土办法的。

短暂休息,沈志又要求去守城门了。这回沈志带来的是上次休息,没有参加牵马的兄弟们。到了这个时候,愤怒之心已经点燃。

上文提到,见西水门没有攻下来,金兵继之又分兵进攻新城之酸枣门及陈桥、封邱、卫州、开远、通天、景阳等各处城门。这些城门虽然沈志没有一一观看过,但是对于景龙门,封丘门还是很熟悉的。这个是通往那个自建的园林的必经之地。当然了不是绕远的情况下。

对于艮岳的命运,现在不想多提,不过早在十二月,就有人采樵为薪,拆石为炮了。相比别人来毁掉圆明园来说,这些行为也不值得一晒。

沈志是哪里危险去哪里。在李纲一番策划之下,沈志毛遂自荐之下,李纲终于同意沈志带着一群兄弟运来许多热水,来到了岌岌可危的通天景阳门一带。当时可是元旦附近,天气暖和不了。一群群乌鸦似的金兵就在眼皮子底下,如果是宋军人多,真恨不过一人咽下一口唾液,一则是靠着微小的压强,压死他们,一则是靠着水量足够,接近正无穷,淹死他们。也为后来的种种事故报仇雪恨。不过只存在想像中了。这里打得火热,朝廷里面很多人都缩在衣壳里,主降的人大有人在。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投降的口水用来打仗的威力有这么大,早就不会这么快收拾衣服了。

不出所料,这些吃饱了撑的人果然是来爬城墙的。沈志也是毫不客气的让大家从城墙上面开始泼水。一冷一热,乃知狼狈态。不多久,城墙已经冰冻上了。爬是相当困难。

远则弓箭射之,近则抛石送之。一场防守之战开始了。

前些日子,金兵要攻入的消息早就是不胫而走了,汴京城内,人心惶惶。最慌的不过是做龙椅的皇帝。让位儿子,自己准备逃跑。儿子登基,先改国号。这两年,就是靖康年。

先不说李纲的计策如何。李纲毕竟是打过胜仗的人,说起来自然无限风光,单说这百姓们,能跑的,没有几个跑的,能躲的,没有几个躲的。在战争前面,或许你会说他们觉悟低,不知道安生保命,也可以说他们能量弱小,不能逃脱。不过你怎么不说,他们是对朝廷,对这个国家的信任!虽然在东京梦华录上记载,都是一片繁华景象。有人说,是因为一切都是假象,隐藏了无限漏洞。但是从花石钢到税收加大,从不断征兵到没有饭吃。他们才是切肤的。因为绝对的信任,才有绝对的腐败。

另外做个简单的介绍。

宋宋朝的武装力量主要在于禁军、厢军、乡兵、蕃病构成,此外还有土兵和弓兵。禁军是中央军,包括皇帝宿卫军和征战戍守的部队。分别隶属三衙。任务就是守卫皇宫,京师备征战,屯戍边郡要地。有步兵印马兵两个兵种,水军炮军属于步兵……为防止武将叛乱,禁军在兵力部署上面,一半在受京畿,一半在戍诸郡。两份兵力大致相同,内外相制。同时畿辅和诸州定期更换,兵不识将,将无兵权。厢军是地方军,主要用来筑城,制造兵器,修建桥梁,运粮垦荒,无训练。这个也是冗兵产生的原因。厢兵俸禄是禁兵一半,所以升入禁军也是一种奖励。而沈志的队伍里没有太大的等级制度,有的只是一种责任。这也是后来的百姓如何可以一起反抗起来的一个原因。

乡兵就是老百姓的兵了。又称为民兵。按照户籍壮丁比例抽选,或者筹集民众武装。沈志大部分也是从靠这个方法选择出来的人。所以平时的生产自己负责,训练,都是比较熟悉。蕃兵是西北部边防兵。由羌人熟户组成。土军和弓手是负责治安的部队。禁军除了在河北地区以外,主要在汴京附近“天子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从这点上,要求身材高大,甚至要求娶妻也要娶长者,子孙魁杰。至于剑刀弩手各自有人安排,不互相教授,利于远攻不利于近博。沈志的弟兄们就没有这么死板了。所有的训练都是相通的,各有所长罢了。由于射弩需要很大的臂力,所以弩兵也是分开来的。而厢军是取自禁军的老弱士兵,从事劳役。另外还有犯人。这样使得从事劳役的民众就少了许多。属于禁军的后备军。有战争的时候也参加。一旦入伍,终身服役。关于金牌,起于宋神宗,作为紧急文书的“鸡毛信”。宋神宗与西夏激战,西夏发八十万围攻兰州。为了军情迅速传递,使用了金牌:“御前文字,不得入铺”。《梦溪笔谈》里说,“过如飞电,望职责无不避路。”

金兵要攻入的不是这些破烂不堪的城墙,而是由百姓身躯挡起来的人墙。但是,作为座椅上面的人,就完全不顾及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