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页
内容简介
序言一
序言二
序言三
作者自序
缩略语
第一篇 背景和起源
第一章 前吠陀和吠陀背景
一 史前和印度河流域宗教遗产
二 吠陀宗教传统
三 中期吠陀时代的宗教
四 后期吠陀或奥义书宗教
第二章 佛陀之前佛教观念的根源
一 吠陀社会的异质特点
二 吠陀时代的“边缘人”问题
三 吠陀时代的“边缘人”群体
四 出现新的综合
第三章 造就佛陀的社会和思想骚动
一 佛陀时代物质文化的变化
二 思想骚动
三 这个时代的宗教领袖
四 佛陀时代的婆罗门教和通俗崇拜
第二篇 三宝
第一章 佛陀:形成中的影响
佛陀与吠陀和奥义书
数论体系
佛陀和数论体系
瑜伽体系
瑜伽对佛陀的影响
佛陀和耆那教
佛陀和虔诚崇拜
第二章 佛陀乔答摩的生平
悉达多·乔答摩
觉悟成佛
传播佛法
进入涅槃
第三章 佛法
佛教经典
巴利语经典的权威问题
经典的编年层次问题
四圣谛或苦说
缘起说(因果律)
灵魂(自我)问题
蕴论和再生学说
业报理论
中道:佛教伦理
涅槃的概念
搁置不答
第四章 僧团
一 佛教僧团的出现
二 寺院戒律
三 僧团组织的一些方面
第三篇 历史
第一章 佛教的四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
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
第二章 早期佛教部派
早期佛教部派的兴起
各种部派的古老性和编年
各种部派的不同点
小乘哲学派别
第三章 佛教的扩展
阿育王之前时期
阿育王与佛教
阿育王之后时期佛教的扩展
第四章 佛教成功的原因
一 早期成功的原因
二 佛教此后扩展的原因
第五章 大乘佛教
小乘和大乘的词义
小乘和大乘的主要区别:空性或真如说
一 大乘兴起的诸因素
二 大乘的古老和原始发源地
三 大乘的主要特点
四 大乘哲学和文献
第六章 怛特罗佛教
怛特罗文献
一 怛特罗教的含义和性质
二 怛特罗教的起源
三 怛特罗教派别
四 怛特罗佛教评价
第四篇 佛教和印度文化
第一章佛教在印度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佛教是一种新的宗教和文化吗?
佛教和印度教互相影响
第二章 佛教的社会哲学
佛教关于社会阶级起源的理论
佛教对待社会义务的态度
佛教作为社会变化的一种工具:佛陀是社会革命家?
佛陀和种姓制度:流行的观点及其评价
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戈克尔的分析
佛陀对待妇女的态度
佛陀对待奴隶制和其他社会问题的态度
对待经济活动的态度
第三章 佛教的政治思想
政治学在佛教知识系统中的地位
国家和王权起源的社会契约论
国王的神性
国家的目的
国王对民众的责任
正法——王权的本质
遵行正法的转轮法王概念
佛教对待共和制的态度
第四章 佛教的历史学和历史哲学
一 佛教历史学产生的因素
二 佛教历史学的发展
三 历史哲学
第五章 佛教的教育体系
一 早期佛教教育
二 后期佛教教育
三 那烂陀大寺
第六章 佛教文献和艺术
一 对印度语言和文献的贡献
二 佛教对印度艺术的贡献[244]
三 佛教和印度文化的其他一些方面
第五篇 衰落、消亡和复兴
第一章 衰落和消亡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起始时间
藏语资料对佛教最后时期及其衰亡的说明
一 佛教衰亡的内部因素
二 佛教衰亡的外部因素
第二章 佛教在现代印度的复兴
那烂陀寺遭到洗劫后的印度佛教
复兴的开始
法护和摩诃菩提协会
佛教两千五百周年和在缅甸举行第六次佛教结集
巴利语研究的复兴
印度佛教徒数量的增加
第三章 安贝卡和当代印度佛教
安贝卡
那格浦尔皈依佛法
安贝卡运动的“圣经”
安贝卡的一些有别于传统佛教的观点
对这一运动的评价
第六篇 附录
附录一 阿育王对佛教的兴趣在他即位前
附录二 弗沙密多罗·巽伽和迫害佛教[7]
附录三 佛教国王弥兰陀[24]
附录四 迦腻色迦和佛教
附录五 两位世亲和笈多王朝
附录六 戒日王本人是佛教徒吗?
附录七 设赏迦和佛教[179]
附录八 波罗王朝时期的佛教[203]
附录九 印度古代钱币上的佛教象征物和佛像[229]
参考书目
译后记
作者简介
更新时间:2021-09-30 12: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