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训练科的回忆

孙婉荣

提到我和竞赛训练科的事,真的可以说伴随了我职业生涯的始终,1984年我是从竞赛训练科退休的。我与学校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

我刚进校的时候,学校还叫中央体育学院。1954年,我们当时学习苏联的教学模式,引进苏联专家来进行我们的教育教学。苏联教学有不可缺少的三大环节:教学、科研、竞赛训练。这是一种手段,通过竞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要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无论是裁判水平、运动水平还是组织水平,所有这些水平的提高,都会促进科研的发展。我是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的,由于学科的专业性,我就到了运动竞赛办公室,主任是薛济英教授。

在运动竞赛办公室期间,我主要负责的是全院的竞赛,主抓代表队。一开始,我们的环境比较简陋,因为没有一个样板在前面。那时候一般只注重教学,对科研和竞赛都不太重视。当时竞赛也就是大家兴致高,组织代表队出去打比赛。当时几大院校比赛,清华、北大、师大、人大、辅仁,我们总是拿第一。等到1953年全国的几个体院建成以后,我们组织体育学院之间的比赛,促进交流提高。后来成立了运动竞赛办公室,就和各个大学的体育部一样,主要负责竞赛,这也是苏联的办法。那时所有运动队的训练我们都要看,安排教练,各个教研室承担这个任务。以田径队为例:我召开田径的有关老师、主任、总教练一起商量,我们组织了一、二、三、四多支代表队,只有一队参加对外比赛,其他的基本不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教研室根据这种情况安排教练。我要求代表队教练的业务能力是最好的。上课的时候我们就去看上课的情况,有时候会找专家一块去。

技术教研室与我们的关系很密切,我们需要他们派优秀的教练和技术指导。教学和训练带动科研。比如篮球如何投得更准一些,出手的速度和角度、身高条件等等这些都会有影响。老师或教练就根据这些进行科研,然后把结果提供给我们,让我们提高技术。科研的题目很广泛,但都与代表队的活动相关。我们与科研处、教研室进行交流,这三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

到了1958年,苏联把专家撤走了,之前的一切都不再执行了。我们就被合并到了教务处,成立了竞赛训练科。那时候我们国家开始有运动健将了,我就开始负责抓尖子。我负责管全院的代表队,我的工作范围就是我与国家体委、北京市体委、北京市工会对外联系,工作量很大。当时越来越需要出人才,各个技术项目都有代表队,我就负责举办全院的比赛。队里这一年谁打了冠军,我们就让他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的比赛,因为我们直属国家体委,可以参加乙级联赛。

当时竞赛训练科是全校经费花得最多的,经常需要对外参加比赛。我们也和财务科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我们知道如何节约经费,双方默契度很强。当时我们有10个代表队,5个有国家任务,这5个队就多一份补助,只要有任务就多给。因为透明度高,大家都很信服。这方面我们没有纠纷,进行得很好。关于运动成绩,还是不错的。足球打进北京市前4名。出去比赛我们是学校队,不是专业队,我们的队员行为举止都很规范。我跟大家都是交心的,外出比赛,不是靠你靠我靠个人,而是靠大家集体表现。当时我们参加足球比赛还拿到了文明奖,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当时在国家体委和北京市体委我们的名声都不错。

从1954年~1984年30年间,身边的同事来了又走,我一直都在训练竞赛的岗位上,从未离开。我感谢这段经历,感谢体院,给我留下了一段人生难忘而有意义的时光。

(作者1954年到中央体育学院工作,原任职于学校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