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赶上了中国体育大发展的好时期

高殿民

高殿民,1977年进入新华社,先后在对外部、体育部工作,高级记者。1995年任体育部主任助理、副主任,1998年至2010年任体育部主任,中国体育记协副主席、中华全国体总委员。1992年起任国际排联新闻委员会委员、1996年任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委员,以及国际田联新闻委员会委员。

30多年来,多次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报道,从1984年起,连续参加了洛杉矶、汉城(现首尔)、巴塞罗那、亚特兰大、悉尼、雅典和北京七届夏季奥运会报道,从1982年起,连续参加了新德里、汉城、北京、广岛、曼谷、釜山、多哈共七届亚运会报道。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采写的《中国获奥运会第一枚金牌》等系列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特等奖。

2009年荣获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金奖、贡献奖。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我从事体育新闻报道已30多年了。这期间,我经历了1979年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合法席位圆满解决的由衷喜悦,亲历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射落“第一金”的辉煌时刻,分享过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尽情欢乐,特别是参与了在自己国家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报道,更使我感到作为一名体育记者的无比自豪。可以说,30多年来,我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突飞猛进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体育新闻队伍从小到大,跨出国门参与国际大赛报道激烈竞争的历程!

抢发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1984年7月29日,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射击比赛上午9点开始。我早上5点多起来,坐一个多小时车赶到洛杉矶郊区的普拉多射击场采访。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56名运动员参加了当日的男子自选手枪60发比赛。

中国运动员王义夫排在靶位中间,许海峰排在一头,瑞典运动员拉格纳·斯卡纳切尔在靶位的另一端。根据资料分析,最有希望夺冠的是斯卡纳切尔和王义夫。瑞典这位老将曾在1972年奥运会上夺魁,而王义夫有多次国际大赛经历,成绩不俗。名不见经传的许海峰开始并没有引起中外记者的关注。当时射击比赛还没有电子显示屏,运动员射击后,隐藏在靶子下面的裁判员要人工唱报每组子弹射中的环数,裁判再将结果记录在成绩板上。比赛结束后,裁判员还要验证靶纸确认成绩。

打完前三组子弹,许海峰的成绩脱颖而出。原本站在瑞典选手身后的外国记者纷纷从靶位的一端转到另一端,站到了40号靶位的许海峰身后。11时10分,当许海峰打完最后一组子弹,记分牌上显示出的成绩是566环,暂列第一。中国射击队领队张福悄悄对我说:“拿冠军没问题了,咱们肯定是第一。最后验靶即使拉下一两环,比第二名还超出好几环呢!”

我意识到这是本届奥运会开赛第一天的重大新闻,应该赶快抢发新闻。我挤出人群,跑向五六十米开外的奥运会射击场新闻中心,拨通了在市区的主新闻中心新华社报道团的电话:“射击比赛刚刚结束,许海峰夺冠了!奥运会第一块金牌诞生了!”值班编辑问道:“多少环?”我急促地回答后又补充说:“最后的成绩还要经过验证靶纸,总裁判长签字才算数。”就这样,《中国选手许海峰获得奥运会首枚金牌》的英文快讯抢发了出去。

比赛结束了,现场观战的国家体委副主任陈先走上来,紧紧抱住许海峰,眼泪忍不住滚落下来。这时,外国记者也围拢上来,问这问那,把许海峰围得水泄不通。在场的华人华侨挤不到许海峰身边,索性见了穿红色运动服的中国同胞就握手。闻讯赶到射击场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向许海峰颁发了本届奥运会的首枚金牌。普拉多射击场上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奏响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

这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深深感染着我,在报道团领导的指挥下,我除了抢发中英文快讯外,当天还采写了特写《“零”是怎样突破的?》、述评《“零”的突破》等中英文一组稿件。

体育报道比的是快捷、准确。其实,各大通讯社都有记者在现场采访,但他们晚了一步。后来我听在市内发稿中心的编辑讲,新华社最先发出中国运动员夺得洛杉矶奥运会首枚金牌的报道后,当天下午日本共同社的编辑就来到新华社发稿中心,说要派两个记者跟着我们的记者学习,看我们为什么报道得这么快。《中国选手许海峰获得奥运会首枚金牌》这组报道后来还荣获了当年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全国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前身)评选特等奖。

连续报道7届夏季奥运会

洛杉矶奥运会后,我先后参加了每一届夏季奥运会的报道,目前可以说是唯一一个连续现场参加过7届夏季奥运会报道的中国记者。

1996年在亚特兰大第四次参加奥运会报道,照例是夜以继日地采访并参加编辑部的稿件编发工作。一天午夜,我从新闻中心步行回到附近旅馆,准备用加热器煮几个鸡蛋充饥时,突然听到街上“轰隆”一声巨响,紧接着救护车、消防车鸣笛声大作。

职业的敏感使我意识到发生事情了。我急忙返回新闻中心,但此时新闻中心大楼的门被封锁了,隔壁的奥林匹克公园发生了爆炸!各路记者在新闻中心门前越聚越多,当时还没有手机联络,都要冲进新闻中心抢发报道。但是,全副武装的警察牵着警犬就是不放行,并高喊着让记者们后退。

人越聚越多,警察看到很难控制形势了,“砰”的一声放了催泪弹,人们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呛得一个劲儿地咳嗽。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催泪弹的滋味!当时正值夏天,奥林匹克公园游人如织,放在垃圾桶里的炸弹被引爆,当场炸死一人,同时还有数人受伤。大约过了两个钟头,险情排除后新闻中心才解禁。我快速跑进新闻中心开始编发稿件,报道团的记者编辑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2004年第28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由于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经向国际奥委会争取,新华社派出了创纪录的80名记者组成的报道团。我作为报道团秘书长,主要是留在新闻中心处理日常事务、编发稿件等,已远离了像往届那样自由自在到场馆采访的日子,难得有机会到现场观看比赛了。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没想到竟在雅典目睹了中国女排再次夺魁的场面!女排决赛前,我到排球馆参加国际排联会议,会后留下来观看中国女排与俄罗斯队的决赛。中国女排在先失两局后,出人意料地连扳三局,再次赢得奥运冠军!

20年前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女排首次夺冠的那场比赛就打得非常艰苦。那天,由于我有其他采访任务未能到现场观看,没想到20年后的雅典奥运会上,我终于在现场看到了新一代中国姑娘的风采。

亲历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我作为北京申奥工作团的成员,赴莫斯科参加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主要任务是在各国媒体记者中搜集对北京申办的反映,同时宣传北京、争取支持、促进申办成功。

7月8日,也就是到达莫斯科后的第一天,我在新闻中心碰到老朋友、英国《每日电讯》记者伯斯。他曾到北京采访,目睹了中国和北京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当时他就预言北京申办将获成功。此次他比我提前几天到达莫斯科,已接触了不少国际奥委会委员和记者,他凭感觉和分析向我谈了他的看法,认为北京一定能够成功。随后我遇到的一些采访国际奥委会的“老记”,也都认为北京处于领先地位,极有可能赢得申办权。不过也有朋友提醒我,最后几天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大有成败在此一举之势。一些好心的外国记者朋友还提醒我,要注意多伦多的动向。

莫斯科不是蒙特卡洛,如今的北京毕竟不是8年前第一次提出申办的北京了。此后几天,我与同在工作团的章挺权每天一早就赶到委员们下榻饭店附近的新闻中心,收集各方面的反映,为代表团做出正确决策提供资讯。按规定国际奥委会委员们投票表决时,只有申办城市所在国的通讯社才能有一名摄影记者在现场拍照。我利用与国际奥委会工作人员比较熟悉的关系,提出增加一名新华社记者名额,没想到竟意外得到批准。负责证件管理的女士还悄悄告诉我,不要让其他媒体知道,这说明国际奥委会的工作人员似乎也颇有预感。

13日下午,北京面对一百多名国际奥委会委员进行最后一次陈述。令委员们耳目一新的是,中国代表团9名陈述人中,包括副总理李岚清、市长刘淇和运动员邓亚萍等8人,都用流利的英语发言。何振梁那感人至深的演讲,更是打动了在场的委员们。美国委员德弗兰茨在投票结束后说:“很多委员都被何先生的真诚所感动。”在新闻中心一直观看大屏幕的英国朋友莫利连声对我说:“PERFECT(圆满)”!“FANTASTIC(精彩)!”宣布投票结果的时刻到了!近千名中外记者涌到新闻中心,摄影摄像记者抢占有利位置,没有座位的文字记者就将手提电脑放在地上,在大屏幕周围席地而坐。

历史的瞬间属于中国!属于北京!人们的目光紧紧盯着大屏幕。北京时间22时10分许,萨马兰奇庄重地宣布:“获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北京!”百年奥运,中华圆梦!我有幸在莫斯科目睹了北京申奥成功的历史时刻!在代表团现场拍摄的记者赵迎新告诉我,投票现场,她的照相机镜头一直对着刘淇和他周围的申办团成员,萨翁的话音未落,刘淇和射击运动员杨凌首先跳起来振臂欢呼,这一历史瞬间被她摄入镜头。

我在上大学期间学的是英语,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从事体育新闻报道工作。上世纪80年代,在体育记者中能讲英文的寥寥无几。由于有语言上的优势,在多次的国内外采访中我与国际体育新闻界有了较多的接触,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开始邀请我参加国际会议或采访世界大赛。

1992年,国际排联要成立新闻委员会,当时的主席阿科斯塔邀请我加入到委员会中。此后,我作为新闻委员多次代表国际排联指导大赛的新闻报道。1996年开始,我又担任了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的委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委员会中亚洲也仅有我国和日本各一人。随后国际田径联合会的新闻委员会也邀请我担任委员。我想我加入到这些国际体育组织中,不是因为我个人的原因,而是我有幸赶上了中国体育大发展的时期,见证了中国体育由弱到强、突飞猛进的发展。

或许因为我长期报道体育的缘故,总会有人认真地问我:“做好体育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我想体育报道也是离不开新闻记者最本质的追求——真实。体育报道要记录的是瞬间时刻,传播国内外体育信息,你采写的体育报道,一定要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做一名优秀的体育记者,除了爱好和热情,还要有良好的知识积累、语言水平和职业精神,努力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