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杂记

吕叔湘

结果

小时候读《水浒传》,常常看见“手起刀落,结果了他的性命”,以为结果就是杀人的意思。要照字面讲,也未尝讲不通,结果就是结局,性命的结局岂不就是死?

可是有不能这样讲的例子,大率在并未手起刀落的场所。如《水浒》第二十一回(一百二十回本)云:

“阎婆道:‘……我女儿死在床上,怎地断送?’宋江道:‘这个容易。我去陈三郎家买一具棺材与你。……我再取十两银子与你结果’。”

又如《红楼梦》第一零七回,贾母说:

“我所剩的东西也有限,等我死了做结果我的使用。”

照这两条看来,“结果”该是“发送”的意思。

宋人所撰《丁晋公谈录》里有这么一条:

(窦)俨谓其弟僻参政曰:“俨兄弟五人皆不为相,兼总无寿。其间惟四哥稍得,然结裹得自家兄弟姊妹亦住不得。”(案四哥即偶。)

这一条据《百川学海》本及钞本《说郛》(卷九八)所录,都作“结裹”,而《事实类苑》转录作“结果”。可见“结裹”原是宋人寻常言语,“裹”字又简写作“果”,到后来就把本字忘了。用“结裹”作“发送”讲,是很好懂的;用朴刀来结裹本有点开玩笑的意味,而又写作“果”,就不是一望而知的了。这个字居然在《红楼梦》时代还保有着宋初原义的用法,也可算很长久了。

一不作二不休

“一不作,二不休”是旧时常用的一句成语。小时候读旧小说,常常碰着它,总当它“不作不休”即“非作不可”讲,倒也讲得过去,也没追究为什么要安上个“一”和“二”。后来学着更细心一点读书,才悟出这“一”和“二”是“最好”和“其次”的意思。果然最近得了一个印证。唐赵元一撰《奉天录》(《指海》本)卷四云:

“朱眦臣张光晟临死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这句话当时一定很有名,很快地传了出去。北宋的和尚已经拿它来当作成语用,如《法演禅师语录》(《大正藏》一九五种,六五二页)。

这句话里的“作”字原来也不作普通“作为”讲,乃是“作贼”的省说。作贼就是造反。朱眦是德宗朝的叛臣,后来兵败穷促,部下将领杀了他去投降。张光晟是其中的一人,而终不免于一死,所以有“第一莫作,第二莫休”之语。若是广义的“作为”,天下尽多可作应作的事,怎么能一概说“第一莫作”呢?用“作”字作造反讲,南北朝已经通行,如《宋书》卷七二《巴陵王休若传》云:

“不解刘辅国何意不作。”

《南齐书》卷二六《王敬则传》:“敬则谋反,问僚佐‘卿诸人欲令我作何计?’丁兴怀曰:‘官只应作耳。’”

同书卷四四《沈文季传》:“唐寓之反,武帝闻之曰:‘鼠辈但作,看萧公雷汝头。’”

《隋书》卷六五《赵才传》:“宇文化及反,才于宴次劝与化及同谋逆者一十八人杨士览等酒,曰:‘十八人止可一度作,勿复余处更为。’”

这些都是这个意思。直到南宋初,王俊出首岳飞,状中谓张宪尝对俊说:

“我待做,你安排著。待我交你下手做时,你便听我言语。”(《挥麈录·余话》第八十一节)

这个“做”字也还是“反”的意思。

(一)两则笔记都是从一些例句中看出词语的确切意义来。要明了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最好采用这个办法;单就一篇文字看,也许会明了得不够的。

(二)这类笔记无非记录例证与解释,再不用其他的话。论作用,可以备自己参考,也可以供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