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公子 【“公子”原来指诸侯的庶子】
- 这个词,竟然是这个意思Ⅲ
- 许晖
- 1313字
- 2017-11-08 15:08:28
“公子”之称人尽皆知,古典戏曲和古装电视剧中常常出现这个称谓,或者有权有势,或者富贵人家的子弟都可称“公子”,甚至还可以是对一切年轻男子的尊称。鲜为人知的是,在演变为此类泛称之前,“公子”的语义极为单一。
帝王和诸侯的嫡长子称“世子”。《春秋公羊传·僖公五年》中解释说:“世子贵也,世子犹世世子也。”东汉学者班固所撰《白虎通义》中解释得更加清楚:“所以名之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绝也。”因此,“世子”其实就是太子。
嫡长子以外的诸子统称为“众子”;再细分的话,妾所生之子称“庶子”,“庶”即庶出之意。诸侯的庶子,即诸侯的妾所生之子方才称“公子”。《礼记·玉藻》篇中规定:“公子曰臣孽。”“公子”对自己的国君自称“臣孽”。树木的旁支和被砍伐的树木再生的新芽都叫“蘖”,与此比附,庶子和家族的旁支亦称“孽”。
诸侯的妾所生之子为何称“公子”呢?这是因为诸侯的封号是“公”,爵位的最高一级,“公”的嫡长子既然已经有了专用的称谓“世子”,嫡长子以外的诸子也已经有了专用的称谓“众子”,那么,为了加以区分,就把诸侯的庶子称作“公子”。比如战国时期著名的信陵君魏公子无忌,乃魏昭王的小儿子,太子安釐王的异母弟,因此称他为“魏公子”。
《仪礼·丧服》篇中规定:“公子为其母,练冠,麻,麻衣縓缘。”“练冠”指用粗布做成的冠;“麻”指服丧时系在头部或腰部、用麻制成的带子;“麻衣”指白布深衣,上衣、下裳相连,纯用白布,不加彩饰,即《诗经·国风·蜉蝣》吟咏的“麻衣如雪”;“縓(quàn)”是浅红色;“縓缘”即指浅红色的边饰。
这几句话是指“公子”为生母服丧的礼制。郑玄注解说:“公子,君之庶子也。”国君的妾所生之子为生母服丧,所穿的丧服不在“五服”制度之中,这是因为“君之所不服,子亦不敢服也”,国君不为妾服丧,妾之子也要比附国君,即使是生母,也不能按照正统的“五服”制度来为生母服丧。可见“公子”的地位之低下。
有趣的是,诸侯之女则称“女公子”。《左传》中“女公子”的称谓仅一见,这就是《庄公三十二年》的一则记事:“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闭。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雩,讲于梁氏,女公子观之。圉人荦自墙外与之戏。子般怒,使鞭之。公曰:‘不如杀之,是不可鞭。荦有力焉,能投盖于稷门。’”
这段记事的意思是:起初,鲁庄公建造高台,可以看到党家。在台上看到党家的大女儿孟任,就跟着她走。孟任闭门不接受庄公。庄公答应立她为夫人,孟任就同意了,割破手臂与庄公盟誓。后来就生下了子般。“雩(yú)”指雩祭,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有一次要举行雩祭,事先在大夫梁氏的家里演习,庄公的女公子观看演习。“圉(yǔ)人”指养马人,名叫“荦(luò)”,从墙外对她进行调戏。子般发怒,让人鞭打荦。庄公说:“不如杀了他,这个人不能鞭打。他很有力气,能举起稷门的城门扔出去。”
西晋学者杜预注解说:“女公子,子般妹。”子般是鲁庄公的妾孟任所生之子,故以“公子”名之,可见“女公子”之称也是指诸侯庶出的女儿。
这就是“公子”和“女公子”称谓的语源,最初只能称呼诸侯庶出的儿子和女儿,后来才将词义扩展,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之后,人们就更不懂得这两个称谓的原始语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