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文集(1)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
- 唐浩明
- 4358字
- 2018-04-09 15:52:12
君子慎独
原文
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彼小人者,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独知之地,慎之又慎。
译文
独处这一现象,君子与小人都会遇到。小人因为他独处,于是产生一个非分念头,累积非分念头便生出放肆之心,如此欺骗人的事就出来了。君子因为他独处,于是产生一个诚信的念头,累积诚信念头便生出谨慎之心,如此自我鞭策的功夫更周密。那些小人,面对着一件善事,庆幸别人不察觉,则为善不果决。面对着一件不善的事,庆幸别人或许不会看到,则避之不力。在一人独处的时候,性情中的虚伪一面便出来了,这就是所谓欺。只有君子,担心一件善事办得不力,则冥冥之中品行堕落,一件不善事不离去,则唯恐不良之心虽小却无停止之时。在自己的家中都觉得有上天在监督,一颗心坚如金石,身处唯有自己一人知道的境地,应谨慎又谨慎。
评点
“君子慎独”这句话,出于《礼记·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又见于《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即谨慎地对待无人知晓无人监督时的独处行为。这是自修自律者的最高境界,所以圣贤只要求君子去做,而不要求小人去做。
道光二十一年,进京一年后的曾氏便拜理学家唐鉴为师,研习程朱理学。这种研习,不是做学问,而是切切实实地将程朱所主张的那一套在自己身上实现。程朱的那一套实际上是圣人境界,与凡人境界有极大的差距,要脱离凡人境界进入圣人境界是很难很难的,人的本性使然及定力的欠缺,使得曾氏常常在一边研习一边又不断地犯常人之错。于是曾氏借日记来天天检查,天天反思,并将这种反思提到慎独的高度。大约就在这段时期,曾氏作《君子慎独论》,详辨君子与小人独处时的不同,说明慎独的重要。梁氏所抄录者,系出于此文。
此段有“屋漏”一词,其词义与今天不同,特为略作点说明。“屋漏”出于《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古人把居室内的西北角设置小帐的地方称为屋漏,故而屋漏即私室的代称。诗句的意思是说,即便在自己家里,也不做有愧于心的事。
原才
原文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讐,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译文
风俗的厚与薄源于哪里呢?源于一二人的向往而已。天地生育民众,平庸弱小的所在皆是,有一二贤能而且有智慧的,则众人以他为领袖而听他的命令;特别智慧的,则领导的人更多。这一二人的心向往义,则众人与他一道赴向义;这一二人的心向往利,则众人与他一道赴向利。众人的这种趋向,便是形势的所指,虽有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不顺从,故而说干扰万物的莫厉害过风。风俗对于人心而言,从微小开始,而到后来则是不可抵御的。
先王治理天下,使那些贤能的人都处于重要地位,他对于民众的影响也靠的是道义,故而道德一致习俗相同。治世的教化既衰,所被认为的那种一二人不完全在位,另外一些人的心之所向,势不能不依靠口说而以声气传播。至于民众,势不能不听从命令而形成习气时尚。于是党徒兴起,而一个时期的人才便涌现出了。有以仁义为倡导的,他的党徒也便为仁义死而不顾;有以功利为倡导的,他的党徒也便为功利死而不回头。如同水向湿润的地方流去,火靠近干燥之处,无一不得到应验,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了。
现在有些处于重要地位的君子,常说天下无才。他自己处在高位,不能够做到以自己的向往来转移习俗陶铸世人,而反过来说无才,说他不诬行吗?十户人家的小地方,如有好义之士,他的智慧足以驱动十人的,就必定能选出十人中的优秀者而使他成才。他的智慧足以驱动百人的,就必能选出百人中的优秀者而使他成才。由此看来,转移习俗而陶铸世人,并不是只有处高位者才要这样做,凡有品衔的人,都在这点上有责任。君主得到我的学说而信从,则将谨慎选择与之共上位的人。士大夫得到我的学说而信从,则将小心翼翼地对待他的心的所向往,担心稍有不当而败坏风俗残害人才。依照所说的去做,数十年之后,收取成效的可能性会有万分之一吗?这不是我所能预料的了。
评点
梁氏所抄录的,是曾氏写于道光二十六年的文章《原才》。原,即考察原由之意。韩愈有两篇著名的文章:《原道》《原毁》,其中的“原”即此意。由此可知,《原才》是一篇探讨人才的论文。梁启超很欣赏这篇文章。他为这段抄录写了两处按语。一处按在“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句后:“‘势不能不’四字,极见得到。此深于社会学者之言也。”一处按在最后:“此篇公之少作也,深明社会变迁之原理。我国数千年来不多见之名文也。公于穷时达时,皆能以心力转移风气,可谓不负其言矣。”梁氏说是“少作”,其实曾氏写此文时已三十六岁,不再年少;官居从四品翰林院侍讲学士,也不能称“穷”。梁氏之所以这样说,皆因曾氏后来功业极盛、文章大显之故。
曾氏一生,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他的知人。其事业上的成功,得益于此甚多。这篇《原才》,应是探索曾氏人才观的重要文章。这篇文章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人才要靠在位者影响与识拔。曾氏对身处高位既不能以己之榜样去影响人才,又不能以己之有利条件去识拔人才的人,表示很大的厌恶感。二是认为世之风俗取决于一二人的导向。这固然说明曾氏的英雄史观,也可看出,曾氏即便在做翰林院闲官时,也隐然以“一二人”为自励自许。这两点在曾氏日后的发皇时期,借助于广阔的军政平台,得到充分的展布与发扬。
规僚友之过
原文
先王之道不明,士大夫相与为一切苟且之行,往往陷于大戾,而僚友无出片言相质确者,而其人自视恬然,可幸无过。且以仲尼之贤,犹待学《易》以寡过,而今曰无过,欺人乎?自欺乎?自知有过,而因护一时之失,展转盖藏,至蹈滔天之奸而不悔。斯则小人之不可近者已。为人友而隐忍和同,长人之恶,是又谐臣媚子之亚也。
译文
前代圣王的道义不明朗,士大夫互相参与所有的苟且之行,往往陷于大的错谬而同僚朋友并没有半句话的指摘,于是本人自我感觉怡然,庆幸自己无过。以孔子的贤德,尚且要依靠学习《易经》以减少过错,而今天有人说自己毫无过错,这是欺骗别人呢?还是欺骗自己呢?自知有过错,却因袒护一时的失误,而想方设法掩盖藏匿,以至于犯下滔天大罪而不后悔。这就是小人的不可亲近的原因。身为别人的朋友,却隐瞒容忍别人的过失,而与他和气相处,增长他的错误,这是仅次于专事调和与谄媚的臣与子一类人。
评点
这是曾氏所作的文章《召诲》中的一段话。召者,召集也;诲者,教诲也。召诲,即请求别人给自己以教诲之意,犹如君王之下诏求言。曾氏既决心躬行程朱之学,则务必洗心革面改过自新,除自我检讨外,召集友朋教诲便是必不可少之一途。这段话写的便是对于此事的认识。附带抄一段写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三日的日记,借以见曾氏对朋友之诲的态度:“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着怠慢之气,真切中膏肓也。又言予于朋友,每相恃过深,不知量而后入,随处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龃龉,大者凶隙,不可不慎。又言我处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须步步留心。此三言者皆药石也。”
立志及刻苦与坚毅
原文
学贵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
译文
为学贵在起初要有决定不移的志向,中途要有勇猛精进的心态,最后还要有坚贞永固的定力。
评点
湘军将领李元度,举人出身,博学能文,尤擅对联,少时便有“神对”之称。李元度为曾氏部属多年,后自领一军,虽长年征战,却不忘名山事业。积三年之功编著《国朝先正事略》,叙述有清一代各个领域中的著名人物达一千一百零八人之多。同治八年三月,曾氏为此书作序。序文结尾处,引康熙皇帝的三句话,即梁氏所抄者来称赞李。
康熙的这三句话,意在指出为学应当立志、刻苦与坚毅。实际上不止在为学上,做任何事都应当如此。
骤为遽成与一览易尽
原文
凡物之骤为之而遽成焉者,其器小也;物之一览而易尽者,其中无有也。
译文
凡物品骤然去做而很快就成形的,它的器具一定是小的;凡物品一看就很容易看得清楚明白的,它中间一定没有什么内容。
评点
容易做成的事,一定不是大事,容易弄明白的事理,也一定不是复杂的事理。这是常识。这个常识启示我们,不要贪巧,不要图便利,真正的成就皆从艰难困苦中来。曾氏以此作为开篇,来写他的《送郭筠仙南归序》。郭筠仙即郭嵩焘。郭在道光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两试礼部告罢后,于二十五年四月南下回湘,曾氏写此文为他送行。郭资质聪颖,却科场不顺,心情自然抑郁,曾氏以大器晚成为勉。果然,道光二十七年,郭高中二甲,又点翰林,其时亦不过三十岁。
德不苟成业不苟名
原文
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德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译文
君子在跟上形势这点上很迟钝,所采取的方式很迂拙,道德上不随便成立,事业上不随便出名,遭受艰难曲折不顺心,长久之后才有进展。一铢一钱地堆积,一尺一寸地叠累,到他成熟的时候,则成为圣人的门徒了。
评点
这段话亦出于《送郭筠仙南归序》,所表达的意思也承上文而来。经过艰难困苦、日积月累的过程而造就者,可厕身于圣人之门。曾氏一向倡导拙诚,此文的意旨也在拙诚二字上。
安而思危乐而不荒
原文
贤达之起,其初类有非常之撼顿,颠蹶战兢,仅而得全。疢疾生其德术,荼蘖坚其筋骨,是故安而思危,乐而不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