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影响持续扩大
从货币影响力来看,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人民币正在获得越来越大的影响力。200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与全球超过34个国家、地区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截至2016年5月,经补充或续约生效的总规模已经达到32885亿元人民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协议构成了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信任网络。
中国人民银行近年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伙伴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意向创始成员国的高度重合,也反映了人民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计划(简称“一带一路”)中扩大影响的潜力。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之中,资金融通与货币合作是重要内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是推进“一带一路”资金融通与货币合作的主要载体。更多地使用区域内货币,降低对外部货币(如美元)的高度依赖,是区域货币合作创新的应有之义,而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也将借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的34个伙伴中,欧洲央行作为部门不具备参与AIIB的身份,香港地区代表参加了中国代表团而不单独作为谈判方参与AIIB谈判,除此之外的32个货币互换伙伴中有23个都是AIIB的意向创始成员国。这也可以视为货币互换伙伴对中国倡议的一种支持,间接反映了中国的货币影响力。
从直接或实际影响来看,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增加还体现在以其为“汇率锚”的货币增加,以及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和支付结算份额的增加等方面。人民币自2010年6月恢复浮动以来,其他钉住人民币的货币种类有所增加,而同期钉住欧元和美元的货币种类却有所减少。东亚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人民币区,10个东亚经济体中已经有7个经济体的货币与人民币的关联度超过了与美元的关联度。截至2013年10月,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信用证及托收款项)的市场份额达到8.66%,虽然与美元的81.08%相比还远远不及,但首次超越欧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截至2014年12月,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常用支付货币。其后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的排序虽因为2015年2月春节的季节性影响一度后退,但在3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排名重回第5位,占全球总量份额的2.03%。
2015年年底,IMF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此后,中国不断推出相关改革举措。2016年2月,中国政府对外国投资者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8月,中国政府宣布推出深港通机制,扩大了境外投资者投资内地上市企业的范围,也扩大了内地投资者投资香港上市公司的范围。8月底,应中国人民银行的提议,世界银行在中国发行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5亿SDR计价债券(即木兰债,Mulan Bond),成为首个在中国发行SDR债券的机构。有评论指出,世界银行发行的木兰债既带有浓烈的国际色彩,又饱含中国元素,象征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新里程碑。2016年10月1日,包含人民币的SDR篮子正式生效,这为人民币全球影响力的发挥奠定了更坚实的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