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麻醉前护理

病人能否做手术主要看病人能不能耐受麻醉。为了提高病人对麻醉的耐受力,保证麻醉中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护理人员必须要认真做好麻醉前的准备工作。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1.个人史 工作简历、烟酒及饮食等。

2.过去史 了解病人有无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系统等病史。

3.麻醉及手术史 包括麻醉方法、麻醉药物、手术类型等。

4.用药史 有无药物过敏史、近期用药时间、方法、剂量等。

5.家族史 家族成员有无遗传疾病、过敏性疾病等。

(二)身体状况

1.全身 病人的生命体征、营养状况、意识精神状态、各重要脏器的功能等。

2.局部 有无牙齿缺少和假牙、皮肤感染、脊柱四肢畸形等。

3.评估病人对麻醉及手术耐受力 临床一般采用国际ASA分级法(表5-1)。

表5-1 国际ASA分级法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出凝血时间测定等。

2.影像学检查B超、X线、心电图等。

3.特殊检查 心肺功能测定、CT、MRI等。

(四)心理-社会状况

病人及家属对麻醉、手术的认识,对术前、术后不适的情绪反应。向病人讲解有关的麻醉知识,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对麻醉平稳极有帮助。

(五)麻醉方法的选择

根据病人的病情、身体状况、手术部位等选择麻醉方法。五官科常用表面麻醉;浅表小手术常用局部浸润、区域阻滞或神经阻滞麻醉;上肢选择神经丛阻滞麻醉;下肢多选择腰麻、腰硬联合或全麻;神经外科、心脏外科、胸内及上腹部手术常用全麻;下腹部常用硬膜外麻醉、腰麻;小儿常用基础麻醉、全麻。脊柱手术可用椎管内麻醉、全麻或两者联合。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焦虑和恐惧 主要是与麻醉及手术的安全有关。

2.知识缺乏 缺乏有关麻醉及手术的知识。

3.疼痛 与手术创伤和麻醉药物有关。

【护理目标】 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减轻或消失;病人能了解有关麻醉配合的知识。

【护理措施】

(一)心理护理

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焦虑和恐惧。术前访视时向病人及家属耐心讲解有关的麻醉知识,纠正病人对麻醉及手术的错误认识,并对麻醉方法、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护理措施和配合方法作出详细的解释。

(二)增强病人的耐受力

配合医生纠正病人各项紊乱的生理功能,尽可能使病人处于术前的最佳生理状态,为平稳进入麻醉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胃肠道准备

成人择期术前常规禁食12小时、禁饮4小时;6个月以下小儿禁食4小时、禁饮2小时;6~36个月小儿禁食6小时、禁饮3小时;36个月以上禁食8小时、禁饮3小时。急诊而饱食病人,又必须在全麻下施行手术时,术前上胃肠减压管或在清醒下行气管插管。

(四)药物过敏试验

常规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如普鲁卡因过敏试验、青霉素过敏试验等。

(五)麻醉前用药

为减轻术前病人精神负担,并完善麻醉效果,可于麻醉前在病房内预先给病人使用某些镇静镇痛类药物,这种方法称为麻醉前用药。目的在于:①使病人产生意识松懈、情绪稳定和遗忘效果,以减少麻醉药用量和提高机体对局麻药的耐受性。②提高痛阈,减弱疼痛反应和加强镇痛,弥补某些麻醉方法镇痛不全的不足。③使麻醉药用量减少,麻药毒副反应减少,麻醉过程平稳。④抑制腺体分泌,保证呼吸道通畅、循环系统功能稳定。

1.镇静催眠药

(1)巴比妥类药 鲁米那:成人100~200mg,小儿2~4mg/kg,于麻醉前2小时肌注。

(2)神经安定类药 ①氯丙嗪:成人25~50mg,小儿1~2mg/kg,于麻醉前1小时肌注。②安定:5~10mg肌注。③咪达唑仑:0.05~0.1mg/kg静注。

2.镇痛药 ①吗啡:成人0.15~0.2mg/kg,于麻醉前1小时肌注。②哌替啶:肌注剂量1~2mg/kg,麻醉前30~60分钟注射。③芬太尼:成人肌注0.1~0.2mg/次。

3.抗胆碱能药 ①阿托品:成人0.4~0.8mg,小儿0.01mg/kg,肌注。②东莨菪碱:常用剂量0.3~0.6mg,麻醉前30分钟肌注。

4.抗组胺药 异丙嗪:成人剂量25~50mg,小儿0.5mg/kg,术前1小时肌注。

(六)麻醉用品准备

1.麻醉药品准备 主要是麻醉药和急救药。

2.麻醉器械准备 包括麻醉机、监测设备、供氧系统、吸引器、麻醉咽喉镜、面罩、气管导管等。

(七)特殊用药

有过敏史者选择使用异丙嗪、苯海拉明、扑尔敏;支气管哮喘者给予氨茶碱;糖尿病病人给予胰岛素等。

【健康指导】

1.术前向病人及家属详细讲解麻醉和手术方法,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2.指导病人自我控制,保持情绪稳定。

3.协助病人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鼓励生活自理,促进康复。

4.讲解有关并发症的表现与预防方法,取得病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