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公司的资本

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知道怎样去学习,就是知道怎样使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得比别人更快。”为了更好地担当和执行,华为人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开阔自己的眼界,走在无数企业的前面。

任正非说:“我们提倡自觉地学习,特别是在实践中学习。你自觉地归纳与总结,就会更快地提升自己。公司的发展,给每个人都创造了均等的机会。英雄要赶上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地超越自我。”为此,任正非特意提到了华为的“市场部集体辞职事件”。

1996年,包括孙亚芳在内的市场部中高层管理人员集体辞职,然后重新竞聘上岗,这就是在当时引起广泛争议的“市场部集体辞职事件”。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华为人自我优化的典型案例。孙亚芳在一年后的讲话中准确地描述了这次大辞职事件背后的动机和意义。

 

我们将面临更高决策的客户,他们有多年引进项目的经验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是用国际营销市场这把尺子衡量我们的。我们面临的是缺乏现代化指挥作战和产品多元化销售中业务指导的问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领导模式已成为历史。

 

显然,华为的“集体大辞职”不仅是华为人的自我批判,也是华为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自觉、自愿学习,不断进取的过程。任正非非常赞同市场部的这种学习态度,并号召华为人向市场部学习这种精神。自我优化是走向成功最基本的要素。很少有人天生具备超凡的能力,真正的成功者都是那些不安于现状的人,他们迫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一步步走向成功。

以成果证明自我价值,是我们成为优秀职业工作者的起点。以成果为导向,用过程来保障成果,用成果来检验自己的工作,这是体现自我价值最好的表现形式。

 

1998年7月,刚毕业进入华为的胡鹏,一心只想做硬件开发,却被安排在互连技术的岗位上,报到几天后,他就去找研发部领导申请换岗,因种种原因却未能如愿以偿。闷闷不乐的他,感觉很痛苦,干活也没有了热情。直到有一天,思想导师告诉他,互连在国外其实是非常先进的技术,是硬件开发实现物理层的二次开发,但公司在这一方面刚刚起步,非常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打开心结的他开始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进取。1999年胡鹏因业务突出被派往美国进修,这让他大开眼界,也使得他更加热爱这份工作了。

2001年12月28日,胡鹏从深圳调到北研负责SI(信号完整性分析)工作,他面临的是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同事和部门整合的重重阻力。在数通高复杂、高速信号的硬件环境下,必须同时掌握SI和PCB(印制电路板)才能更好地推广工作。他作为精通这两项业务的专家,必须顶住压力,不断与同事进行分析,最终才能获得大家的支持和认可。

然而,2003年才刚刚步入正轨,部门就被分出了很多人,最后只剩下十几个人,这令胡鹏感到非常迷惘和痛苦。自己所在的这个部门本来就是非主流业务,再加上人少,自然影响力也就小,那能做什么呢?胡鹏并没有因为自己不在主流业务的岗位上而自暴自弃。因为当时的设计任务很少,所以他们一方面做技术储备,一方面在数通10G落后友商的情况下投入重兵,把数通业务做好,同时又拓展出固定台、3G手机的互连设计业务,获得了业务部门的高度认可,部门从无到有再到优,逐步发展到40多人,不仅队伍壮大了,业务也越做越强。胡鹏说:“很多机会是需要自己主动去努力争取的。如果你做了,你可能会失败;但如果你不做,就一定会失败。”2008年7月他又承担了中研北研分部部长的工作,搭建并规范化地运作部门平台,让中研北研分部的兄弟姐妹们找到了归属感和自豪感。

 

一个优秀的职业工作者要懂得利用成果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能力,而不是以付出劳动力的多少为准绳。华为并不认同加班就等于艰苦奋斗的思想,更多的是要讲究效率和贡献。任何工作只有以结果作为衡量的标准,收获才能大于付出。

拿破仑·希尔说:“天下真不知有多少人一无所成,原因就是他太容易满足了。要求自己上进的第一步,就是绝对不能停留在现有的地位。不满足于现状可以帮助你不断获取新的成功。”

在那些通过不断学习成长为企业领袖的成功人士中,我们不得不提起“全球第一女CEO”,惠普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卡莉·菲奥莉娜女士。卡莉·菲奥莉娜在学校学的是法律专业,按照常人的理解,她本该成为一名律师,而不是惠普这样的技术创新型公司的领导者。虽然她还学习过历史和哲学,但是这都不是惠普公司领导人的标准。显然,她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才做到CEO这个位置的。

因此,我们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向卡莉·菲奥莉娜及惠普人一样,不断学习,不断吸取经验,时刻让自己保持学习的状态。我们要以谦虚的心态面对生活,认识到学海无涯,永无止境。就像牛顿说的一样:“把自己当作在大海边拾到贝壳的孩子,而真正的大海远远未曾探究。”

 

1994年,李德(化名)成为华为公司的一员,被安排在交换机装配线上粘贴板名条。工作了几天,李德发现自己每天都在机械式地重复工作,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工作效率都很低。

李德决定改变这种低效的工作状况,他买了一些与交换机、排队机知识相关的书籍,然后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究学习。同时,李德还会主动去找一些熟悉产品的老员工,了解产品的知识。最后,他对交换机的每一种配置都相当清楚,粘贴板名条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没过多久,华为无线接入系统(ETS)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李德就被安排到ETS车间,负责ETS基站装配工作。由于对装配工艺不是很了解,李德便主动开始学习总装车间装配工艺文件的设计,直到掌握了一整套工艺体系的基础知识。

记得在装配车间工作的时候,需要一些工作指导图。因为那时候公司装配区还没有配备电脑,只能用手绘制,所以速度很慢而且效果也不好。这一次,李德便充当了“先锋官”,自己花“血本”买了一台电脑,开始自学工程绘图软件。后来,他从一个对工程绘图软件一窍不通的人,成长为车间里仅有的工程绘图软件应用专家,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装配区的指导图也得以“改头换面”。

 

李德这个“软件”之所以得到不断“升级”,并逐渐成为公司的资本,就在于他头脑中一直有着自我优化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付诸行动。李德后来回忆道:“在华为6年,我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学习,我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学习的目的就是想将手头上的工作做好,干活时轻松些。”显然,在李德的眼里,成功没有秘诀,只有坚持勤思勤学并学以致用。

社会在进步,当外部世界在不断地改变时,每一家企业都希望它的员工能够掌握新的技巧,以便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我们每个人都要跟着时代的步伐,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