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道理已经讲得很多。但是,如何发展,则有一个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问题。正确的发展观应该符合社会、自然的客观规律,因此,发展观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应该与时俱进。当前的问题是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明显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例如重物轻人、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重速度轻效益、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可持续发展等等。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这也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和保证。

坚持以人为本,是这次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就是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把努力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十六大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们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们全面发展是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联系着的,它们是一个互相适应、互相促进的发展过程。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都要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的五个“统筹”,贯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

1.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着眼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现在,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左右,而农村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业人多地少,不容易形成规模经营,加上农业比较效益低,以及其他如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必须对农村发展和农民问题给予更大的关注,解决大量的体制和政策方面的问题。

2.统筹区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是在东部而是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既要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继续发挥优势,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也要有利于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包括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统筹区域发展是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的需要。

3.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是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社会全面进步。我们的目标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深入,现在有些旧的矛盾解决了,但又产生了新的矛盾,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地关注和解决诸如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和反腐败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环境承载力弱,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矛盾非常突出。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才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则。与此同时,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订立、修订和完善进程,努力争取使之符合我国发展的利益。我们不是简单地同国际规则“接轨”,而是在对外开放中实现国内经济体制同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相互协调。

贯彻五个“统筹”的要求,将为我国的发展和改革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