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img 中国供应链发展现状

一 陷入困境的中国供应链

现代流通维系的内贸与外贸供应链的强弱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关键,但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内贸与外贸供应链却越来越深地被外企掌控。其一,我国每年2万多亿美元的外贸中,80%的出口订单是FOB条款,服务贸易逆差严重,仅对美国的物流等服务贸易逆差一年约98亿美元。其二,目前60%的本土大型民营零售企业纷纷被外资购并,供应链主渠道基本为外资零售巨头和渠道商操控。大中城市60%以上的民生用品订单在外资手里,食用油70%的供应链控制在外资巨头之手。看似风光的制造业大国,却在沦为供应链小国。由于流通企业规模小,都是区域性小型企业,我国流通环节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状态,导致产业重复、过分依赖现金交易、成本过高的局面。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在外资流通和物流业的包围下,正越来越深地陷入被动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2003—2009年,我国粮食、粮油大丰收,产量不断创新高。按常理,大丰收粮油产品应该降价才对,但那个时期我国食用油却大涨价。主要原因是外资巨头控制了我国70%以上的食用油供应链,导致2008年春节前整个珠三角闹油荒,并由珠三角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大城市。在2008年中国通货膨胀正严峻的时候,两家外资日用类、洗涤类的巨头宣布产品涨价7%—20%。国人多聚焦洋巨头陡涨的价格,却浑然不知背后操手及利器是什么。内贸供应链如此,外贸供应链更难乐观。截至2008年,中国有近200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但对大部分产品却无定价权。

为什么一些企业还在上洋品牌的供应链之套?谁蒙了他们的双眼?根本原因是我们生产为纲的产业战略!是我们重生产轻流通的产业意识!

中国制造的一双鞋出口才能卖出两三美元,外商拿到美国超市可卖几十美元,扣除生产成本之后,生产环节的剩余价值仅有5%—10%。目前,境外流通企业控制了我国80%的外贸订单和60%的国内大中城市民生百货类、洗涤类、日化类商品流通代理权。他们在采购中压价、在批发中提价,如果任由这种流通主渠道失控的局面发展,将影响国计民生。未来流通业的竞争,除终端外还有渠道和代理权的争夺。

目前,国内对流通和物流的认识研究多停留在短缺经济时期。1997年以前,我国处于短缺经济时期,商品供不应求(即卖方市场)。这时期一个产品的生产环节占整个产品价值链的80%,服务贸易仅占20%,因此以生产为纲是正确的。但自1997年以后,我国进入过剩经济时代,商品供大于求(即买方市场)。生产环节只占产品价值链的20%,逾50%的价值是在金融、批发、分销、物流、包装、零售、售后服务等服务贸易环节。在买方市场下,是渠道为王。

在中国零售市场,外企份额占10%左右,内资占90%左右,国内市场怎么还能被控制?这是场蚂蚁和大象的战斗,在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前,零售外企和供应链渠道商在华只有零售权、没有批发权。但在中国正式“入世”后,外资企业在华享有批发权,开始谋取总代理权,争夺订单权。他们很快向中国优质厂家(制造商)亮出优势:第一,在订单数量和批次上,外资零售网遍布全球,全球统一采购,一个产品订单动辄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万元。而本土零售企业对每一项单一产品的订单一般只有几千、几万元,各门店分散采购。第二,在信用和资金结算上,外资巨头能保证60天结算,而中国零售超市一般拖欠供应商货款3—6个月。比较之下,这些外资很容易获得区域总代理权。谁掌握代理权,谁就掌握了渠道控制权。

二 原因分析

近年来,义乌等国内大型流通市场都在大幅萎缩,全国个体户以每年15%的速度在减少。在短缺经济时代,个体户和百货公司一样,能采购到商品就能赚钱。在过剩经济的今天,规模以上的百货业实行代销制,而个体户因没有信用,依然靠现金流采购交易。由于规模小、成本高,普遍失去竞争力。

中国流通主渠道被控制、供应链陷入被动局面,究其原因:一是自1992年开始流通改革后,我们丢掉了自家赚钱的模式——集聚式供销批发模式,捡起人家不赚钱的模式——连锁零售模式。连锁流通业产生于20世纪的短缺经济时代,在卖方市场下终端销售为王,培育连锁业还可行。但在今天过剩经济时代下,在买方市场下是渠道和供应链为王,再培育连锁业为时已晚。中国连锁业发展不起来,除了没有掌握批发权、订单权外,另一大原因在于较高的商铺租赁费:外资零售巨头租房比中资便宜。中国在过去十余年,一二线城市平均房租涨了5—20倍。外资企业可以凭借自己的规模与信用,往往一租就是几十年。外企明修连锁业务,暗中却靠批发控制订单、靠金融工具理财提升信用、靠控制供应链获得代理权。后发的中国连锁零售业,只模仿外企开连锁店,却未学得人家暗度陈仓的手段。

二是1992年中国开始“外贸体制、金融体制、流通体制”三大领域的改革。外贸体制改革先行,为搞活外贸,1992年政府放开外贸市场,大企业、县级以上外贸公司都获得进出口权,外贸迅速繁荣,却给外贸物流留下后遗症。原来我国对外贸易中,出口贸易使用CIF条款(卖主指定海运公司),进口贸易使用FOB条款(买主指定海运公司)。但1992年外贸市场开放,中国制造企业出口订单陡增,却没有足够海运运力保障,当时国内的集装箱货船屈指可数。中国货主企业不得已接受FOB条款的出口贸易,即买主指定海运及物流公司以及CIF条款的进口贸易。当外企和中国企业做交易,无论买卖都由他们指定船公司,他们自然首选马士基、日本邮船等国际巨头。

三是开放外贸激活市场的经验,被错误地搬到流通领域的改革。我国流通业在1992年之前,全靠“物资、供销、商业”三驾马车对全国物资进行调拨。但1992年底的流通改革,把计划经济下的三驾马车拆散,旧的体系被打破,新的流通体系至今没有建立起来,导致流通领域处于严重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的局面。信息不对称造成资源和能源浪费。因为供销社等集成性采购与物流平台失去,产供销各环节存在信息孤岛,导致城乡产供销信息不对称、跨区域产供销信息不对称,80%以上的工商企业只能在省内自产自销。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资企业能跨省做生意的不到20%,能直接与世界接轨的不到3%。无集成交易和监督平台,信用系统缺失造成交易成本高、信贷难,卖家怕给了货收不到钱,买家怕给了钱收不到货。于是在产品流通的每个交易环节,都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多次交易中占用大量资金,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说,各类金融财务成本占产品价格10%以上。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借助一些综合性的平台或有整合能力的企业,集聚流通链各环节,从而打通信息链和信用链。

三 美旗的非加价模式

未来世界的竞争,第一是供应链的竞争,第二是资源的竞争,第三是科技的竞争,第四是生产的竞争。供应链是掌握一切的源头,谁掌握供应链,谁就掌握产业命脉、定价话语权和金融结算权。

拿什么救治中国供应链病?中国与西方差异化的文化与价值观才是根本的解药。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大国,经济理论要建立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欧美连锁业巨头带来西方的消费文化,主要特点体现在便利上。不管是沃尔玛、麦德龙等企业都强调“便利”两字。而中国消费文化有自己的特色:第一,喜欢热闹,越热闹的地方越好;第二,喜欢参与感,喜欢讨价还价;第三,物美价廉比便利更重要——这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几千年沉淀的赶集与庙会文化。

拯救中国流通业与供应链,能治本的是中国文化。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等后发国家要想化解因复制先进国家样板而被操控的危机,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从差异化的文化中探索生存模式。赶集不只是简单的买卖交易,还有体验式的消费文化。如今,中国大型个体批发市场基本都建在历史上赶大集、逛庙会的地方,如城隍庙是大上海的庙会点,义乌就是金华的赶集点,石狮是大晋江的赶集点……既不能让大量个体户再做西方连锁模式的牺牲品,更不可能统统赶出我国流通经济舞台;是否可用庙会文化集聚他们,并改变中国内贸甚至外贸供应链?

美旗非加价模式可以说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颠覆,也是一种突破。这一模式首先由投资方建立国际采购与物流中心,该中心具备十大功能:国际采购中心、商品订单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金融结算中心等。该中心的3万个展位提供给3万家经营者免费使用20年,所产生的经营利润全部归经营者所有,投资方不从中加价。同时,用投资方持有的物业资产换取银行授信额度,给经营者提供自有资金3倍的金融授信额度,并免费享受沟通全球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和便捷安全的物流配送平台服务。

非加价模式是在中国美旗集团与中国外运长航集团和国有金融机构形成战略联盟的条件下得以实施的一种运营常态。它的具体规则是:所有入驻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的商家均可获得自有资金3倍以上的金融授信,但买卖双方均要在国际采购中心里由金融机构开设的结算中心开户,在无抵押的状态下,以物流监控的方式来确保物资的安全,这就形成了以信用推动物的流通、以对流通物资的监控来实现信用的保证,通过金融与物流在国际采购和区域物流中心的管理整合,衍生出供应链金融这一崭新的金融产品,这使银行贷款不再有风险,使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得以解决。

非加价模式对于中小企业、个体户的吸引力在于:第一,房租免费,对商户永远没有房租。第二,所有利润不取点,都归经营者。第三,提供3倍于经营者自有资金的授信额度。美旗把采购物流中心庞大的不动产抵押给银行,可换取银行几百亿元以上的授信额度,驻户可共享百亿元授信额度。由于是以美旗所投巨额资产作为保证,因此银行没有风险,风险由美旗承担,并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信用缺失的难题。第四,疏通了供应链金融上下游,这种供应链金融能把采购商、生产商、物流商等都整合到这个平台。在供应链各环节,谁都不能控钱,钱由银行管控;谁都不能控货,货由中国外运长航集团管控。这就避免过去三角债问题的出现,并能帮助中小企业用供应链金融解决融款难题。

非加价模式对我国流通主渠道建设将产生四大影响:一是订单权,国际采购与物流中心做大批发,可助中国企业解决订单受制于人的命运;二是现金被银行控制,结算更方便,信用度更高,有利于完善信用体系,在物流金融监管下有效避免给钱不交货、交货不给钱的现象;三是定价权,订单权不旁落可助中国企业掌握定价权,保证中国制造不被低价卖,进而保护民族产业安全;四是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采购与物流中心面向全球市场,可凭大批量采购帮助民族品牌走出国门。强大的优惠政策和供应链资源整合协作,为企业降低成本最高可达30%。

美旗城的到来会改变什么?美旗城区域物流中心的最大特色之一,是上下游供应链交易过程中,不用现金而以信用实现交易,由国有的中国银行入驻金融结算中心开展金融结算服务,物流过程由美旗与中国外运长航集团共同提供服务。这样一来,可以使无抵押实力但又有经营能力的中小企业获得信用支持,只要诚信就可以做强做大。由于实行信用交易,在银行结算之前各方都不能碰钱,可以有效避免“三角债”的出现。实行信用交易无须现金,可大幅降低物流过程中的资金成本。

投入25亿美元建设基地,但不收取企业的利润,美旗赚取的是隐形利润,即与银行分利。如佛山美旗城将有3万个席位,每个席位每天卖出3万元产品(为中心准入门槛),一年是3000亿元,资金周转规模相当庞大,将为银行提供可观的结算手续费用,美旗将与银行共享这一块利润。

管理学鼻祖德鲁克曾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事实上,对美旗城这座大厦,人们最有兴趣之处在于,它既是一座集供应链协作、采购、交易、展览、一站式办公为一体的商务新城,更是一座为企业提供贯穿制造及流通过程中的信息与软件服务、物流服务、企业金融服务、法务、审计、咨询等商务服务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基地。商业模式解决的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以美旗城作平台,政府、发展商、银行、入驻商、贸易伙伴、配套商等整个链条的利益相关者,都因交易结构的革新,重新定义其市场位置,各得其所,在新的利益链上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未来的想象空间被无限拓宽。

(资料来源:根据美旗城官方网站www.machi.cn有关资料整理,有删减)

案例简析

本案例着重分析我国流通业陷入危机的背景原因,主要体现为供应链主渠道基本为外资零售巨头和渠道商操控,不论是定价权还是订单权都受到严重影响,原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我国进行流通改革后,旧的体系被打破,但新的流通体系却存在很多不健全,导致流通领域形成严重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的局面。外部因素自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外资企业大举进入,对我国流通领域产生重大冲击。案例还对美旗集团提出的“非加价模式”进行分析,以解决我国流通业困境,从具体运作方式来看,该模式具有“三优点”和“三控制”。“三优点”包括:一是房租免费和所有利润都归经营者能够吸引大量小微企业入驻;二是提供三倍于经营者自有资金的授信额度,把采购商、生产商、物流商等全都整合到这个平台,疏通供应链金融上下游,有效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通过规模效应掌握定价权和订单权不再旁落外资渠道,进而保护民族产业安全,更好地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三控制”包括:一是控制资金流,在供应链各环节谁都不能控钱,钱由银行管控;二是控制物流,谁都不能控货,货由中国外运长航集团管控;三是控制信息流,通过提供信息系统服务,控制信息流。“三控制”抓住了供应链管理的关键问题,使得整个美旗模式的供应链系统有效集成、避免风险。

思考题

1.结合案例分析我国供应链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我国流通业陷入危机的背景原因具体有哪些。

2.分析“美旗非加价”模式的含义、优势以及对改善我国流通业现状的作用。

3.展望美旗模式未来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