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最广大群体的发展,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4月30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我们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日报》2015年5月2日第1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33页。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造成了城乡格局的二元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我们已经有条件打破以往二元发展的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新的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看,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发端于农村,农村的面貌也由于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被当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具体的政策实施看,中央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力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1979—2015年,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7%。在连续多年增产的基础上,201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18亿吨。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2月28日),《人民日报》2018年3月1日第10版。随着各种现代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显著加强,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相应地,城乡关系的统筹与调整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由于在二元经济时期,农村地区的发展欠账过多、基础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等很多方面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有些因素甚至制约了继续缩小城乡差距的进程。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协调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城乡发展的一体化,不仅会在新的阶段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也会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城乡协调发展的意义更加凸显、要求更加紧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出发,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日报》2015年5月2日第1版。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页。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着力点是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农村外出的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1.72亿人,农村外出的劳动力已经成为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给的主要来源。2017年,农民工月均收入达到3485元,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最主要的途径。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2月28日),《人民日报》2018年3月1日第10版。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和城镇职工的工资收入差距逐渐拉近,同时,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小,这表明城乡劳动力市场已经实现了高度的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市场条件已经逐步成熟。

进一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通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建设,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户籍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通过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

除了通过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促进劳动力流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以外,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方式,协调城乡的发展也已经具备了条件和基础。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1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5.97万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7.9%,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下降到27%。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2月28日),《人民日报》2018年3月1日第10版。这意味着,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支撑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要顺应我国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方针,坚持和完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日报》2015年5月2日第1版。通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通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不断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继续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民增收创造途径。通过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产品价值链,促进三次产业交叉融合,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城乡协调发展还有一层含义是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互协调、互惠一体。要使二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双轮驱动,就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不断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完善规划体制,通盘考虑城乡发展规划编制,一体设计,多轨合一,切实解决以往在规划上城乡脱节、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通过城乡一体规划不仅可以实现以城带乡,促进农村的发展;也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和空间优化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的配置,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开发新农村建设的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是一项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任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日报》2015年5月2日第1版。只有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系统谋划,加强体制机制创新,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才能逐步实现高水平的城乡协调发展。

在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同时,协调好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也是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先较快地发展起来,内陆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陆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页。这一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赋予区域经济关系和区域发展政策以不同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的扶贫攻坚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就是要通过区域发展规划实现各个区域的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多次就各个地区如何公平协调地发展做出重要论述,是对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思想的延续和深化。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了新的战略思想,引领中国区域发展迈进新的时代。“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发展战略相继出台,体现了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同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在新时代协调区域间的发展关系,首先要注重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曾指出:“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强调: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 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发展,张高丽出席座谈会》,《人民日报》2014年2月28日第1版。这一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其他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页。

之所以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注重顶层设计,是因为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各个地区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发达地区没有发展的短板,欠发达地区没有自己的发展优势。以顶层设计的方式协调区域间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真正实现发展的协同。而只有遵循各个地区的发展优势,区域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不同地区的发展才能为整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合力。

从思想方法上看,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必须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强调: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 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发展,张高丽出席座谈会》,《人民日报》2014年2月28日第1版。区域之间的发展需要各个地区的良性竞争,但竞争并不意味着各地可以实行地区分割、各自为政的发展道路。相反,要通过加快推进不同地区之间产业对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从近年来的发展实践看,地区之间良性互动的梯度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一些发达地区通过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分工协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和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摒弃以邻为壑的发展思路。

推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样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同上。。其中,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优化配置,是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的根本途径。只有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避免对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进行干预,才能获得准确的价格信号,正确反映各地之间生产要素的稀缺性。通过打破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制度障碍,为生产要素按照价格信号的指引创造条件。而这一过程就需要各个地区一起努力,共同建设一个高效、透明、一体化的生产要素市场。

近年来,在新的区域发展理念指引下,区域经济关系协调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由于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市场的逐步统一,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由此推进了各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例如,如果以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基尼系数来度量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该系数在2003年达到高点0.34,随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15年为0.23左右,区域发展不平等指数已降至历史的低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相关数据整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必将展现出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