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年时代研习申子之学:韩非思想的起点

研究韩非思想的起点,是研究韩非思想演进历程的第一步。研究韩非思想的起点,必然要溯及韩非的身世及学术思想语境。关于韩非的身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以下简称《老韩列传》)的记载极其简略:“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这句话传递的信息很稀薄,它只能告诉我们,韩非是韩国的宗室公子。那么,韩非是哪一位韩王的子嗣呢?据考,韩非是韩釐王之子、韩桓惠王之弟、韩王安之叔。[1]在这几代韩王主政时期,韩非从出生一直到老年,都是“韩之诸公子”。

韩釐王就是公子咎。根据《史记·韩世家》,韩襄王“十二年,太子婴死。公子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时虮虱质于楚。苏代谓韩咎曰:‘虮虱亡在楚,楚王欲内之甚。今楚兵十余万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筑万室之都雍氏之旁,韩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将矣。公因以韩楚之兵奉虮虱而内之,其听公必矣,必以楚韩封公也。’韩咎从其计”。稍后,“韩立咎为太子”。迁延至韩襄王“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襄王卒,太子咎立,是为釐王”。可见,公子咎首先成为太子咎,后来继承王位,成为韩釐王。韩非是韩釐王的儿子,也是韩襄王的孙子。

关于韩非出生的具体时间,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陈千钧的观点是,韩非“约生于韩釐王之初年,秦武王十余年间。兹假定韩非生于韩釐王元年,即公元前二九五年”。[2]张觉认为,“这种说法较为合理,可取”。[3]据此,韩非的生年,可以推定为公元前295年,是为韩釐王元年。韩非出生之年,既是他的父亲太子咎继位之年,也是他的祖父韩襄王辞世之年。

韩非出生之后,笼罩着他的学术思想空气主要是申不害之学。《老韩列传》称,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这应该是韩非少年时代首先接受的学术思想熏陶。所谓“刑名法术之学”,特别是关于“术”的学问,正是韩国固有的本土学问,称之为韩国的“国学”,亦未尝不可,因为,《老韩列传》在述及韩非之前,已有明确的交代:“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老韩列传》先写申子,再写韩子。如此连写申韩,意味着申与韩之间在学术思想上存在某种特殊的传承关系。

从时间上看,申不害担任韩相的十五年,是从公元前355年延伸至公元前341年。这个时间段落的下限,距离韩非的出生只有四十六年。这就是说,申不害的著作与政治实践对于韩非来说,已经构成了一种不容忽视、难以摆脱的遗产。因此,“喜刑名法术之学”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喜申子之学”,研习申子之学是韩非学术思想训练的起点,甚至可以视为韩非学术的“童子功”。对此,蒙文通有一个观点,他说:“法者商子之所立,而慎子承之,又益之以言势;势者慎子之所立,而申子承之,又益之以言术;韩非则直承申子而已。”[4]这就是说,韩非是申子的学术思想传人,韩非的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申子,对于少年时代的韩非来说,尤其如此。申韩之间的这种学术思想关联,郭沫若也注意到了,他说:“其在申子便有‘术’的提出,这其实是倡导于道家,老聃发其源,而申不害擅其用。韩非子的本家无宁是这一派。韩非子与申不害同是韩国人,年代虽不相及,而韩非的幼年应该是呼吸在申不害所遗留下的空气里面,这不能不使他受着根本的影响。《韩非》书中屡次引用申子,正表明其衣钵相承,但韩非也是不满意于申子的。”[5]不过,韩非不满意于申子,毕竟是后来发生的事(详后)。

回到申韩之际的历史语境,可以发现,“从申不害到韩非的五十年间,韩国主要受秦国,以及楚、魏、赵的连年攻侵,折兵失土,江河日下。因而韩非作为贵族公子回忆申不害的时代,实际上是回忆本国那已失落的安定而未失体面的时代。这种怀旧情绪在韩国公族中似乎甚浓,因此,韩非所了解的申不害,一半是他的著述,一半是他和韩昭侯的故事”。[6]

通过研习申不害之学,韩非写下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就是公元前277年写成的《和氏》。那一年,韩非十九岁。关于《和氏》的写作时间,张觉有一个推断,他说,根据《韩非子·问田》篇中的记载,《和氏》“应写于堂谿公与韩非谈话之前,即写于公元前270年之前”。[7]进一步看,《和氏》到底写于公元前270年之前的哪一年呢?杨义认为,《和氏》写于公元前277年,《和氏》当“是《韩非子》中最早的篇章”。[8]由此说来,《和氏》可以视为韩非学术创作与思想凝聚的起点。

《和氏》主要阐述了法术之士不被信任、不被重用、反遭迫害的困境,是一篇为“法术”及“法术之士”抱屈、辩护的论著。《和氏》的立场、观点与核心指向,恰好可以照应“喜刑名法术之学”这一论断,因而,《和氏》可以视为少年时代的韩非研习申不害之学、同情法术之士的心得体会与学术思想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