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前人研究存在的问题

1.3.1 名称不统一

对于有连接作用的词,前人所使用的术语有“连字、连词、承接词、关联词、关连词、联接语、关系词、关联词语、联结词、联结语、连接词、连接词语”等。术语不同,所包含的范围也略有区别,差别在于是否包含连接性的副词,是否包含连接性的短语。“关系词、关联词语、联结词、联结语”所包含的范围较广,包括连接性的短语,而“连字、连词、承接词”所涵盖的范围较小。“关联词”“关连词”“连接词”概念相同,均包含连接性的副词。

我们认为,连词、连接性的副词、连接性的短语虽然都具有连接性,但是具体到连接功能上,有一定的差别,应该区别对待。这就又涉及分类问题。而前人的分类标准也是比较混乱的。

1.3.2 分类标准不一

前人对连词分类所采用的标准有:(1)所连接成分的词性,比如依此划分出“名物连接词”;(2)连接范围,比如依此划分出“子句连接词”;(3)连接词的词性,比如“副词性连接词”或者“连接性副词”;(4)与其他连接词的连用情况,有些连接词可以搭配出现,有些连接词只能单用。

有些学者的分类同时使用了这四个标准,屈承熹、纪宗仁(2005)所划分的四类就采取了四个标准:名物连接词依据的是连接的词类,子句连接词依据的是连接的范围,副词性连接词指的是连词兼有副词的性质,连用连接词是关联词的搭配情况。这样得出来的分类肯定会有交叉。比如他们把副词性连接词单独分为一类,但是在“连用连接词”这一类中,并不区分连词与副词。也把“越……越”“虽然……但是”归为一类。这样不分层次地采用多标准划分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但是”这个词就既是子句连接词,又是连词,又是连用连接词。这样的标准就不能反映该连词的特点。另外,即使是同一类的词语,性质也有不同。“越……越”与“虽然……但是”在句法上显然有很大的不同。

1.3.3 缺乏更大范围的语篇与语体对比的研究

对连词的概念、与其他词类的划界、分类研究反映出学者们对连词的语义连接功能或者复句连接功能认识较为深入,但是忽视了连词在更大范围语篇中的功能。而作为语篇衔接成分,连词的全局连接功能也是连词的主要功能。学者们把语法的研究范围限定于句子,对连词的研究范围限定为复句,这对于连词这一语篇衔接成分来说,实际上不够全面,因为连词还能够连接超句子成分。关于在超句子范围内研究连词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将在本书的第二章展开论述。

此外,连词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频率、功能等有一定的差异。崔建新、张文贤(2004)曾做过这方面的统计与分析,之后姚双云(2012,2014)在这方面有了很好的研究,姚双云(2015)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连词是表征口语互动性强弱的重要参数之一,但是同一个连词在不同语体中连接功能的差异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区分语体的研究有一个前提就是确定语体的类别。什么是语体?刘大为(1994)认为语体是言语行为的类型。语体类型先是由交际需要决定的,交际需要支配着我们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的行为方式又会影响语言的形式变异,使交际者在进行某一语体的行为时倾向于选择某些语体特征。陶红印(1999)用“传媒”与“方式”区分语体,方梅(2007)指出功能类型是与传媒、方式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因素。已经有一些学者在语体中发现了汉语的规律。张伯江(2007)论证了语体意识在语法研究中的重要性,强调要在合适的语体里寻找合适的实例,在合适的语体里合适地解释实例。陶红印(1999)、王洪君等(2009)等在区分语体的基础上,发现了某些汉语虚词的使用规律。在汉语连词研究方面,方梅(2000)、王伟、周卫红(2005)、宋作艳、陶红印(2008)的研究也是在区分语体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从前人的研究中,我们仍然没有找到《人民日报》这类书面语与口语、对话体与非对话体在语体上的语言特征。下面谈一下我们对语体特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