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分型论治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沥不断者,称为崩漏。《血证论》云:“崩漏者,非经期而下血之谓也。少者名曰漏下,多则名为血崩。行经而去血过多,如水之流不能止者,亦是血崩。”崩与漏临床表现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发病机理则一,且在疾病之发生、发展过程中,可相互转化,故常合称“崩漏”,亦称“崩中漏下”。中医学对于此证认识很早,公元前4世纪就有记载。《素问·阴阳别论》云:“阴虚阳搏,谓之崩。”《灵枢·百病始生》云:“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现代医学归于妇科出血性疾病,且列为妇科急症。因此,若对此证治疗不当,轻则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甚则危及生命。所以对崩漏的诊治,大有提高疗效之必要。现将本人四十余年临床实践经验介绍于下,愿与同道商榷,旨在抛砖引玉。

一、病因病机

病因总的离不了内在因素和外来因素。

1.内因 七情过极,忧思不解,早婚、房劳、多产伤肾,损伤冲任,致成崩漏。

七情过极,五志化火,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忧思不解,损伤脾气,气虚下陷,统摄无权;房劳、多产,伤及于肾,肾失封藏,冲任失摄;经期产后,瘀血不去,新血难安,血不归经。

2.外因 起居不节,饥饱劳役,或外感热邪,或过食辛辣,形成血热、气虚、血虚、血瘀等,导致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成为崩漏。

总之,由于内因或外因,致使五脏生理功能失调,体内阴阳气血不平衡而产生崩漏。朱丹溪云:“崩下由脏腑损伤,冲任之脉血气俱虚故也。”《医宗金鉴》云:“有忧思伤脾,脾虚不能摄血者;有中气下陷,不能固血者;有暴怒伤肝,肝不藏血而血妄行者。临证之时,须详审其因,而细细辨之。虚者补之,瘀者消之,热者清之,治之得法,自无不愈。”

二、诊断要点

崩漏的诊断方法,和临证各科一样,必须以色候证,以证合脉,才能深入地了解病情,掌握资料,作为治疗的依据。但根据本证的特点,须着重于问诊和切诊。

1.问诊 首先注意病程之长短,经血之量、色、质、气味及痛觉等。二问胎产,是否结婚,如已婚,须询问生育史,有无小产,有无难产,生产时出血多少,恶露多少。三问带下之量、色、质、气味及痛觉情况。通过胎产、经带的问诊,可了解患者气血之盛衰,体质之强弱,旧病之深浅,借以分析病证之寒、热、虚、实。

2.切诊 崩中漏下,脉多虚缓或细弱;若出血久不止时,脉应细小或芤迟;如见虚涩或数实脉,为预后不良之征兆。

有条件者,可配合西医妇科会诊,借此排除肿瘤、病理妊娠等。

三、治法概略

崩漏的治疗,总的来说应“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燥者濡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然本病以血热、气虚、血瘀较为常见,故治法多采用益气、清热、化瘀、止血。且治崩宜固涩升提,不宜辛温行血,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宜偏于固涩,临证须权衡缓急,灵活掌握。至于善后之法,常以调理脾胃为治,使中焦健运,正气充旺,自然无恙。

四、分型论治

本人在临床实践中常分为心脾两虚、肝火血热、气不摄血、气血两虚、肝肾阴亏、血瘀阻滞、冲任不固七个证型。

1.心脾两虚型

症状:面白唇淡,头晕心悸,神疲肢软,血色淡红,舌淡苔薄,脉虚缓或缓弱。

病因:劳累太过,或思虑不解,以致心脾受伤,血失主宰统摄,血不归经。

治法:补益心脾,引血归经。

处方:桂枝、白芍、姜炭、牡蛎、龙骨、茯苓、丹皮、茜草、生黄芪、贡胶、生姜、大枣。

2.肝火血热型

症状:头昏胀痛,口苦心烦,胸闷胁胀,血色紫红,时多时少,舌红苔黄,脉多弦数。

病因:肝郁化火,扰动血海,血海不宁,血乃下溢。

治法:清热止血,兼补心脾。

处方:焦栀子、地榆炭、党参、白芍、白术、当归、炒枣仁、黑芥穗、杜仲、棕炭、禹余粮、赤石脂、炙芪、侧柏炭、乌梅、甘草、焦枣。

3.气不摄血型

症状:面色img35浮,头痛且胀,头晕目眩,神疲懒言,血色鲜红或紫赤,暴崩不止,舌尖红,苔薄,脉寸口微或虚大。

病因:过劳伤气,气虚下陷,以致气虚不能摄血。

治法:补中益气,固本止血。

处方: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黄芪、防风、羌活、蔓荆子、藁本、白芷炭、土连、姜炭、贡胶、棕炭、贯众炭、甘草、大枣。

4.气血两虚型

症状:面色潮红或苍白,头昏耳鸣,心悸目瞀,血色红或淡,动则出血尤甚,舌淡,苔薄白,脉微细。

病因:素体虚弱,或漏下日久,气血两伤,冲任失滋,无力控制经血。

治法:补气养血,固摄冲任。

处方:生芪、当归、贯众炭、汉三七、糯米、黑芥穗。

5.肝肾阴虚型

症状:形瘦颧红,头昏目眩,烦躁不寐,腰酸腿软,血色淡红,舌红少苔,脉弦细尺软。

病因:肝肾素亏,精血不足,封藏不固,冲任失摄。

治法:滋补肝肾,益气止血。

处方:当归、炙芪、人参、贡胶、生地炭、熟地、白芍、小蓟、棕炭、艾炭、侧柏炭、姜炭、蒲黄炭、汉三七、枸杞子、甘草。

6.冲任不固型

症状:面色无华,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四肢乏力,腰酸腿困,带下量多,血色淡或红,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病因:多产流产,失血过多,冲任受伤,不能固摄经血。

治法:补肾养血,以滋冲任。

处方:熟地、当归、白芍、龟板、贡胶、续断、杜仲、巴戟肉、女贞子、鹿胶、牡蛎、龙骨、炙芪、人参。

7.血瘀阻滞型

症状:面色黯赤,皮肤干燥,小腹疼痛拒按,痛时下坠,血来痛减,舌边紫暗,脉弦细而涩。

病因:经期产后,余血留滞,阻塞经脉,致使新血不得归经。

治法:温通经脉,化瘀止血。

处方:川芎、当归、黑芥穗、桃仁、红花、姜炭、丹皮、生黄芪、泽兰、甘草、白酒(适量煎药)。

五、小结

1.崩漏病因病机是复杂的、多变的,往往虚中夹实,实中有虚,虚实并见,治疗时必须坚持调气血、和脾胃、补肝肾、滋冲任的原则。按先后缓急,辨证施治,灵活运用,随证加减用药。

2.治疗崩漏,首当益气。古云:“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能生血,气能摄血,气能行血。且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在临床治疗时,于补血止血药中,需配以益气之品,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3.调理善后之法,重在调和脾胃。出血既久,气血两虚,此时调理脾胃以固后天之本,取其后天以养先天之意,本人常以加减归脾汤调理善后,以达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之功。通过益气生血,补脾摄血,以治心脾两伤、营血亏损及脾不统血诸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