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经筋古今谈

癸亥仲冬,因公去沪,有一位我院毕业的研究生来看我,谈起他对经络的研究时,我勉励他深入求索,以期有成。

科学研究,一是要有顽强的意志,二是要有求实的精神。研究古人的论说,应对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科学发展的条件与局限及认识的可能性,进行客观地理解、分析。古人已认识的,要继承、发扬;认识不细微、不具体的,要补充;认识与客观实际不符合的,要改进、更正;未认识而今有新的发现,要深入探求、揭示。这是我国每一医生的责任。对经络的研究也一样。

经络,是经脉、络脉的总称,与脏腑有着密切关系,为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灌溉脏腑,营养百骸的一种管道结构。它遍布全身上下、内外,形成一个整体,就其实体说,主要应为今之“循环系统”。

是否这样,从医经中所论之实体及认识过程,可以知道。《灵枢》认为: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浮而常见者,皆为络脉。《素问》认为:络脉之见,随四时而色各异,寒则凝泣而青黑,热则淖泽而黄赤。这说明络脉之在体表是有象可见的。经脉虽深伏不见,但搏动应指,摸之可测。《甲乙经》云:“手太阴之脉独动不休,何也?曰:足阳明,胃脉也。胃之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一呼再动,一吸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有了这样原始的感性认识,必然要进一步探明究竟,遂产生解剖的设想和行动。《灵枢》:“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通过解剖,分清了粗壮直行的主干为经,由经分出,细而横行的为络,由络别出的为孙络,浮于外的为浮络,更细的为毛脉(后人又把深入五脏之内的叫脏络,六腑之内的叫腑络)。度量出每一经的起止、长短,《灵枢·脉度》一一作了记载,其手足阴阳六经、任、督、阳跷、阴跷等的总长度为“一十六丈二尺”(其长短及在四肢的经数与实际不符的原因,这里暂且不谈),从而也初步搞清了经络管道内是载血的,其运行是靠经气的作用,而经络之间循行转注是有序的,《难经》二十三难说得很清楚。这种循行转注,既是有节段的,又是整体的,故又说它“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以决死生也”。

如上所述,血行的管道——经络,在人体是一大系统,医经中有多章专论,其论述之详与藏象同,足证古人对其重视。故经络原始的解剖认识,主要应为今之“循环系统”。舍此,医经中就再无有关专论了。

当古人搞清楚经络实体及与脏腑的关系,便和实践中已发现的穴位,按经络路线、穴位对疾病的反应、辨证取穴的感觉(感传)效应,进行了归纳,以经络为线条贯穿起来,成为十四经穴。同时发现其中穴位有的在经脉上,有的则偏离经脉,而针刺穴位的感传也不完全一致,且《刺禁》又强调不能刺中“大脉”。于是结合经穴针治时的感传路线与效应,在功能上又有了新的特定的内容,它不仅是运血荣身,而和藏象一样,是多种功能的综合,成为医学中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机理、辨证、诊治、方药等论辩的依据。

正因如此,现代据经络功能临床某些现象,对其实质进行了一系列观察研究,目前已有八九种新的见解,形成了新的“学说”,各有不少发现和成就。不过,古人所谓的经络,其实体是具体而清楚的。现代所要研究的实质,实是探求古人对经络解剖认识以外的新的结构系统。这种实质的研究,我认为名其为“针灸经穴感传发生的实质研究”较当,其学说也以“针灸经穴感传发生学说”名之。这样名正标立,自与古之经络,两不相混。如针刺麻醉之名为“针麻”,就是个很好例证。

现代对其实质的研究,有以神经系统为基础进行实验者,结果有90%以上经穴部位与浅层皮神经和深部神经有关。“神经”这个词,医经中虽无,但有论“经筋”的专篇。经筋的结构与经络不同,它是中坚的实体系统,每条经筋的“结”和“分支”较多。张景岳说:是别出的柔软短筋,如树木之枝。由于它多与经络伴行,故按其起止、走向部位,分为十二经筋。这该说它主要是指现在所说的“神经”,特别是这个“经”字,寓意很深。若舍此,医经中就再难找到有关论说了。

古人在解剖中发现经络和经筋,由于经络是管道结构而载血运行,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经络上(这和对心、脑的认识一样,把脑的功能都归于心),对经筋的作用、功能及其在体腔、内脏之间的存在(多因细微难察,或与其他相混而未觉),认识较少(西医也只是在电发明之后,将其用于实验研究,才逐步认识清楚),是无可讳言的。

至于“经筋”是否为人体的“肌腱”和“韧带”?我认为从《内经》对经筋的功能有“束骨而利关节”的作用看,是包括肌腱和韧带在内的。但肌腱是肌肉的组成之一,统名为“筋”,或与肉连称为“筋肉”,即指肉和两端之筋。《广韵》谓:腱“筋也,一曰筋头”。由于腱的形状(也包括联结骨关节之韧带)外观与神经相似,所以在有的地方误作经筋而包括一起记载下来,从当时的条件论,并不奇怪。西方医学在数百年前尚把三者混为一体,只是在解剖技术发达以后,才区分开来。在今天,我们若仍误此为彼,或混而为一,那就不应该了。因此,对其区分和补充,也正是当前应加以研究的问题。

总之,针刺经穴的感传、效应,不是单一的,它与经络、经筋的功能,都有直接关系,其感传,随经、穴的不同而有一定的节段性,但人是整体的,常言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故其产生作用,一定还有大脑及其他功能活动的参与。由于我不是研究经络的,只能谈一点看法,以供研究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