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话毒邪

无虚不感邪,无邪不发病。虚指内因,邪即外因,内外相合而病成。且说外因:自《内经》以次所论外因很多,总括起来,主要有“六淫”、“毒气”、“杂气”三类学说。这三者是孤立的毒邪,还是互有联系?我认为“六淫”是指自然界气候作用于邪而形成的一种属性,“杂气”是指邪这一物体本身,“毒”是指邪所特有的致病作用,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人认为自然界正常气候为“六气”,其异常“化”、“变”为“六淫”,六气不为病,六淫才致病。这是因为六气异常不仅影响人体的适应性,降低人体防邪能力,即使对其他的生物也同样起着作用。以温病之四时病邪为例:风热发于春季,暑热见于夏令,湿热长夏最多,燥热以秋为甚。它们致病为什么主要见于这些特定的不同季节呢?因为气候在一年中随四季更替而有着不同变化的规律性(当然也包括“寒”),不同季节的气候,对不同毒邪及其媒介物的滋生、传播甚至对毒力(即致病作用)的激活,都有一定的关系。正由于气候与毒邪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不同季节的毒邪,兼有不同气候的特性(如风性轻扬,升散疏泄;暑性炎热,伤津耗气;燥性肃杀,干枯燥裂;湿性浊腻,遏阳阻气),发病后就表现出独有的特征(如风热伤上,首犯肺卫;暑犯阳明,热、渴、汗多;燥甚则干,上窍干燥;湿犯脾胃,重、闷、苔腻)。可见“六气”,尤其当其失常,既能破坏或降低人体的适应性而导致或诱发疾病,又与毒邪的滋生、传播及毒力激活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双重作用,就构成了“六气”化为“淫邪”的病因学说。

关于“杂气”,吴又可说它在天地间存在是多种多样的,有致病的和不致病的,有毒力强的和弱的,所谓“各有优劣”,其体非肉眼所能察觉,且它们的种类不一,致病各异。这就很明确地指出“杂气”是各种致病物的总称。

关于“毒”,历代虽有“毒气”、“疠毒”、“火毒”、“时毒”等多种名称,但标有“毒”字,都是说明致病之邪是有毒的。从而也说明:凡邪皆有毒,无毒不致病。毒是邪所具有的乖戾、猛烈、恶秽、热浊等独特的性质,它一旦感人,即能对人体的气血、经络、脏腑发生影响和损害,故凡致病之邪,都含有大小不等的毒,毒即指邪的致病作用。因此,没有邪的物体,就无所谓毒,没有毒,就不能发病。

综上所说,致病的杂气,是指外感病邪的物体本身;六淫是六气作用于有毒杂气使之产生的特定的性质;毒是邪的致病作用。三者一体,即构成不同急性热病的外因。这样认识才能完整地理解中医外因的实质。

基于此,根据温病所感病因特性、毒性的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同证候特征,将温病四时之邪,总名为“温病毒邪”,进而又分为温热、湿热两类。其中温热类包括风热毒邪、暑热毒邪、燥热毒邪;湿热类,除湿热毒邪外,凡其他毒邪兼夹有湿的特性者皆属之。这样既便于识邪辨病,又便于审因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