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火与阴火

火为“五行”之一。其性炎上,其义为焚,发热发光之谓也。光、热属阳,故多以阳代之。

人身之火,其性属阳,也有代之以阴者。就生理论,有君火、相火之分。君火即心火。因为心为君主之官,火是心之代称,脏又属阴,故东垣云:“心火者,阴火也。”相火即肾火,源于右肾之“命门”,为肾之元阳,是水中之火,故东垣有“肾为阴火”之说。

就病理说,属于火的不少。一般有实火、虚火两类。凡热毒病邪,或它邪入里化火之热盛伤津,或肝、胆、胃、肠等郁火冲逆,都属实火;虚火则总以真阴亏损为主。凡此,各有名分,都不称为“阴火”。

专以“阴火”作为病理论说的,是李东垣以“火与气势不两立”、“火为元气之贼”而提出的,为其“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所谓“阴火”,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病理概念,即专指饮食、劳倦、情志等损伤脾胃,湿气下流,清阳不升,阴火上冲之气火升降失调而说的。东垣云:“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湿土之脏。脾胃内伤,湿停中焦,郁遏化火,合为湿热。气虚下陷,湿流下焦,肾受其困,内郁生热而阴火上冲。或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而“阴火炽盛”,或“脾胃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由是可知,脾胃内伤,阴火上乘,是东垣学说的核心,但阴火是由脾胃气虚所导致,为由虚致实,以虚为主,以实为从的。临证上既见气短神疲、肢倦嗜卧、面浮便溏之本虚证,又见肌热烦渴、头晕面赤、脘满灼热、四肢满闭、淋溲等标实证。对此论治,东垣总以甘温益气(参、芪、术、草等)、辛散升阳(升、柴、羌、葛等)为主,苦降泻火(黄柏、芩、连等)为辅。他这种升浮、沉降并用,甘温、苦寒同施,是易水学派升降浮沉用药的妙谛,也是他对脾胃内伤,阴火上冲治法的创造。如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就是针对“阴火”而立的一个代表方。我曾根据这一理论和立法,配合理气、化瘀、利湿等法,用治脾虚气陷、阴火上冲之水肿、淋证等,多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