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于杂病临床之运用

桂枝汤由汉代张仲景所创,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篇》,由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五味药组成。以桂枝为君,辛温通宣卫阳,解肌祛风;芍药为臣,以滋营并助桂枝,且无过汗之虞;佐以炙甘草、大枣,助芍药益营和中;使以生姜,助桂枝祛邪外达之能。本方药味简要,配伍得当,虽汗而不过汗,祛邪而不伤正,散中有收,恰中病机而有微汗之妙。柯韵伯云:“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荣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仲师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桂枝汤有二十余处,都是略施加减而运用自如,治疗多种病变。兹就本人于杂病临床运用本方,略陈一二管见。

一、桂枝汤用于杂病之辨证

1.桂枝汤以风邪自汗出为本证 六淫之邪皆可干于身而自汗出,伤寒论桂枝证之自汗出,责之由邪干于卫,卫气不能固,致使津液外泄,而杂证之自汗出多责之于虚,由营虚于内,卫气失捍卫之能,津液不固,为外泄汗出之证。总其二者之汗出病因,一由邪干,一因自虚,但终与营卫有关。从共性中区分个性,个性中发现共性,故本方亦可用于杂病之自汗证,以和谐营卫。如汗出过多则耗气伤津,并以汗为心液,主心虚,见证则可加入益心阴之味。

2.桂枝汤又名阳旦汤,有温煦暖营之义 为调营卫、理气血之和剂,既能扶正又能祛邪,可兴阳,可温里,能调血,能理气,温经脉,利关节,如加减运用于临床杂证辨治,有一方多治之用,同工异曲之妙。

二、临床病案举隅

1.和营卫,理自汗

任某,男,干部,46岁。

患自汗,易感冒,证已三月之久,经各种检查无异常所见,西药用补液治疗、中药曾用自汗补虚敛阴诸方俱无显效。于1978年4月来门诊求治。症见自汗出,口干,肢软,食少无力,苔薄白,脉虚缓。证属体质素虚,感外邪而未及时治疗,病后营卫不和,体虚未复之后遗症(忆及《伤寒论》中有“病人常自汗出者,此营气卫不谐也”),疏以桂枝汤去生姜,加白术、防风、麦冬、莲子、麦芽、牡蛎,连服4剂后汗少止,又继服原方加太子参6剂后汗止神怡。

按:该患者由体质素虚,抗御无能,故自汗出而易感冒,以汗出愈虚,愈虚而愈易感冒,故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加防风、白术取玉屏风散方义以抵御时邪之易感,加莲子、麦冬、牡蛎育养心液以止汗,加麦芽以养胃扶正。

2.调气血,通经髓

张某,男,56岁,农民。

于1973年春种麦着雨后,即感四肢困痛,后延及腰部、下肢及足踝部,有针刺样痛感及冷麻现象,先后选用安乃近、苯巴比妥等西药及一般用之祛风湿、活血止痛等中药均未获得显效。1974年秋痛剧,不能劳动,来门诊治疗。症见形体一般,其弟搀扶就诊,痛处无肿热现象,下肢有冷感,饮食、二便如常。苔白腻,舌质淡,脉弦紧。综合分析,为年老体虚,湿邪留滞,气血痹阻,经脉不遂。以和营卫、调气血为治,用桂枝汤去大枣,加白术、防风、草乌、没药、当归、地龙、木瓜。先服后洗。4剂证情减轻,又连服6剂冷痛感明显减除。继服方去草乌、没药、防风,加炙芪、独活、寄生、狗脊,十余剂而愈。

按:此案属寒痹范畴,以时届秋令,是燥气用事之际,故筋脉拘急甚,用桂枝汤和营卫以调气血,加防风、白术之风药以透湿,地龙、木瓜、草乌、没药以温经止痛。气血流畅,痹痛则已,血和则经脉流行,关节清利。痹证邪浅易治,病久则邪深经髓,较为难治。

3.温冲任,治经带

郑某,女,48岁,以农牧为业。

两年前因秋雨连绵,适逢经期于田里干活着冷后,即感少腹隐痛,本人未加注意,至冬季月经后期,少腹胀痛,带下如注,妇科检查诊为“附件炎”,屡用抗生素类及中成药治疗年余。目前除有上述症状外,见经色淡,量少,有血块,经前少腹胀痛,性欲减退,白带量多质稀,腰膝酸冷,少腹冷,时隐痛,触诊有包块,舌淡苔薄,脉濡缓。系冲任虚,寒夹瘀之象,以温经活血为法,用桂枝汤加山药、元胡、当归、莪术、薏苡仁、车前子,连服6剂痛减带少。经期加寄生、益母草。如此治疗两月,诸恙减除,改为散剂服之痊愈。

按:此证属于中医妇科“癥瘕”,由经期之寒邪内侵而邪血交结于胞室所致。故用桂枝汤以温经散寒,调血理气,辅以元胡、莪术之苦温活血;山药、薏苡仁温中利湿。药证相符,桴鼓相应。

4.和阴阳,疗冷痛

孙某,男,47岁,工人。

患腹部隐痛4年,曾以多种中西药治疗,收效甚微,去年秋由于饮食不慎,又因感冒,后即增腹泻症状,转治于余。患者胃胀,脐部隐痛,心下痞,食少,食后即胀,并有便意登圊,泻即痛减,日便三四次,粪便夹黏液及不消化之食物。面色萎黄,肌肤粗糙,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虚细无力,肢末冷。证属脾虚下寒,以和阴阳、健脾肾为治,用桂枝汤去大枣,加炒黄芩、白术、萸连、粟壳、姜朴、陈皮、茯苓、炒苡仁,连服数剂后腹痛、腹泻均有轻感,继服加补骨脂、炒党参,去萸连、黄芩,7剂而诸症基本平息。改服理中丸、参术散以调理善后。

按:此证属阴阳乖违,气血失调,用桂枝汤以调燮阴阳,温中补虚,加酒芩、茯苓、苡仁以清化湿热,白术、姜朴、粟壳温中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