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毛发生理

毛发属于上皮衍生物,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永久再生的器官,具有许多重要功能,包括保护和感知。在人类,毛发还具有传递社会心理信号和性别信号的功能。
一、毛发的解剖与组织学
毛发是一种长圆柱状角质结构,其深入皮肤内的部分称为毛根,露出皮面的部分称为毛干。毛根由毛囊(hair follicle)包裹,毛根末端与毛囊共同形成毛球。
毛干由死亡的角化的角质形成细胞构成,从内到外分为三层:髓质(仅终毛有,由2~3层色淡的立方形上皮细胞构成)、皮质(主要组成部分,由数层梭形角化细胞构成,黑素即位于此层)和毛小皮(由单层叠瓦状排列的扁平角化细胞构成)。毛干的主要成分为毛发角蛋白,属于中间丝家族,分子量为4万~6万,还有富含硫的蛋白(分子量0.9万~2.5万),富含甘氨酸/酪氨酸的蛋白等,这些蛋白之间存在较多二硫键,使毛发具有一定的形状与质地。
毛囊从上到下分为三部分:自皮脂腺导管开口部位以上的部分称为毛囊漏斗部;自皮脂腺开口以下至立毛肌附着点之间的毛囊部分称为毛囊峡部;立毛肌附着点以下为毛囊下段,其末端膨大呈球状,为毛球部,由毛母质细胞和黑素细胞构成。毛乳头是伸入毛球内的结缔组织,含有血管和神经,对毛囊的发育和生长至关重要。
从横断面看,毛发由同心圆排列的结构组成,从内到外分别为毛干、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结缔组织鞘。内毛根鞘由3层环状排列的柱状细胞组成,由内到外分别为:鞘小皮、赫胥黎层(Huxley’s layer)和亨勒层(Henle’s layer)。内毛根鞘细胞多方向的分化特点使其形成坚硬的管状结构,有利于毛干的塑形和生长方向的引导。外毛根鞘与皮肤的表皮相延续,由多层立方形上皮细胞组成,内含大量糖原。在立毛肌附着部位的外毛根鞘(又称为“隆突”)内含有毛囊干细胞,具有多种分化潜能,不仅可以向毛囊各层细胞分化,在特定条件下,也可分化为上皮细胞和皮脂腺。结缔组织鞘位于外毛根鞘的外侧,含有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与真皮相连接。
二、毛发的类型
根据毛干的直径和长度,可将毛发分为毳毛和终毛两类。毳毛在出生后代替胎毛,分布于体表,毳毛的毛球一般位于真皮浅层,毛软而无髓质,色淡,直径小于0.03mm,长不足1cm,主要分布于面部、躯干与四肢;终毛的毛球位于皮下组织和真皮深层,毛长而粗,常有髓质,色深,直径一般大于0.06mm,长度超过1cm,又分为长毛(如头发、胡须、腋毛、阴毛)和短毛(如眉毛、睫毛、鼻毛等)两种。
毛发的形态因种族不同而有一定差异,最明显的是头发,黄种人头发直而粗,黑种人头发卷曲,甚至形成“胡椒粒”样发结,白种人多为波状,介于前两者之间。从头发的横断面来看,黄种人毛发呈圆形(毛干直径约120μm),黑种人呈卵圆形或扁平,白种人呈卵圆形(毛干直径50~90μm),但比黑种人毛发细,这主要由毛囊的形态所决定。黄种人毛囊完全垂直,黑种人毛囊呈螺旋状,而白种人介于前两者之间。
毛发在色泽上有黑色、白色、黄色、金色、褐色、红色等区别。主要取决于毛球部细胞中色素小体的分布和完全黑素化的黑素小体数量。黑种人毛发中的黑素小体较大且数量多,表现为毛发较黑;白种人毛发中的黑素小体较小且数量少,毛发颜色较浅;红色毛发的特征是黑素小体呈球形。
三、毛发的分布
在人体,毛发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全身,除掌跖、指/趾腹侧、指/趾末节背侧、唇红、乳头、龟头、包皮内面、大小阴唇内侧和阴蒂外,均有毛发覆盖。
毛囊在胚胎发育的第9周开始形成,至第22周即完成发育,出生时,人体大约有500万的毛囊覆盖于体表,出生后不再形成新的毛囊,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头皮的毛发一般成簇分布,称之为毛囊单位(follicular unit,FU)。毛囊单位由终毛、毳毛及其相应的附属皮脂腺和立毛肌组成,每个毛囊单位包含1~5根终毛,其中约80%只含2~3根终毛。一般头发的密度是毛囊单位密度的2.5~3倍。测量毛囊单位的密度有助于毛发移植时预测获取的毛囊数量。
四、毛发的生长周期
毛发的生长呈周期性,一般分为:生长期(anagen)、退行期(catagen)和休止期(telogen)。生长期又分为Ⅰ~Ⅵ期,其中Ⅰ~Ⅴ期为前生长期(proanagen)、Ⅵ期为后生长期(metanagen),前生长期中毛发位于毛囊内,至后生长期,毛干即露出皮面。
身体各部位的毛发生长周期是有差异的。头发的生长周期较长,一般成人的头发生长期约为3年,退行期为3周,休止期为3个月。胡须的生长期为4~14周,上肢终毛为6~12周,下肢终毛为19~26周。
相邻毛囊呈非同步生长,处于不同的生长周期,称为马赛克式的周期性循环。正常人85%~90%的头发处于生长期,小于1%处于退行期,10%~15%处于休止期。因此,假设有10万根头发,按照10%头发处于休止期计算,平均每日脱发量即为100根。
五、毛发生长的内分泌调控
毛发的生长周期主要受体内的“毛发周期钟”所调控,还受大量毛囊外因素调控,如内分泌、神经、血管、营养等。目前已证实大部分的激素包括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及糖皮质激素均可影响毛发生长。
(一)雄激素
是正常人类毛发生长的主要调节剂。青春期体内雄激素水平的波动对诱导雄激素依赖毛囊(即胡须、腋毛、阴毛)从毳毛-终毛转化起着重要作用。而雄激素对头皮毛囊则表现为下调作用,雄激素原性脱发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较高,由于雄激素受体亚单位的聚集发生改变,5α还原酶活性增强,使患者对雄激素敏感性增强,引起脱发,主要表现为前额发际线后退和(或)头顶毛发变细、稀疏。
(二)雌激素
主要对孕产期女性造成影响。产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剧烈变化,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生长期与休止期毛发比例降低,休止期毛发数量增加,形成产后4~6个月内脱发。
(三)甲状腺素
甲状腺功能低下时,生长期毛发减少而退行期毛发增多,成人可表现为弥漫性脱发,以枕部和头顶最明显,也可伴有眉毛稀疏,给予甲状腺素治疗后可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也会出现毛发细软、弥漫性脱发或全秃。
六、毛发生理功能
毛发具有机械性保护、防晒和御寒、引流液体、体温调节、触觉以及美容作用。
(倪春雅 吴文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