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想要百病不生,阴阳平衡是关键
我们都知道,扁鹊是春秋时期的神医,但一般不知道扁鹊兄弟三人的医术都挺高明。有一次,魏文王就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王不解,就问:“那为什么你的名气最大?”扁鹊就解释说:“我大哥治病,是治于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一般人不知道他能铲除病根,他的名气也就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些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能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在患者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传遍全国。”在这里,扁鹊提出了“良医治未病”的思想。那么,怎么治未病呢?最关键的,就是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现在社会中,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疾病也越来越多。无论是有名称的,还是没有名称的;无论是常见病,还是疑难杂症。不管疾病有多少种,在中医看来,它们的病理只有一个,那就是阴阳失衡所导致的。这就像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了,往往会出现干旱和洪涝灾害一样。
因此,恢复平衡是治疗和预防世间所有疾病的最重要的法则之一。
那么人体的平衡是因为什么被打破的呢?一是自然环境所致。风寒、暑湿、燥火都能引起人体不平衡。比如春秋季节更替时温度变化大,体质弱的易患感冒,古人谓之风寒;夏天气温高,体质弱的又容易中暑。二是社会环境所致。人是社会的一分子,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以及所处矛盾变化,都会影响人的情绪,从而导致疾病。三是自身的情绪方面的原因所致。古人把人的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一般的正常活动不会引起疾病,但情绪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四是饮食结构所致。偏好肉食或油腻的东西,容易造成饮食结构失调,引起疾病发生。现代人群中,酒精的摄入量高正成为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五是个体的体质所致。比如一家人日常饮食一样,可是某个人得了病,就是源于体质的差异。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让身体平衡呢?中医认为,自然界各系统之间,各种生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所以只要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去生活,就可以获得身体上的平衡。
比如说,中医养生要求人们要顺时养生。顺时就是说要按照自然变化的规律来生活作息。以夏天为例,《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春夏养阳”,这是因为在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此时人体的阳气是散发在机体表面的。为适应炎热的气候,人体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但是呢,现在一到夏天,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启空调,或者是整天泡在游泳池里,在中医看来,这些凉都是会伤害阳气的。阳气受损,就会引起很多疾病,如面部神经痛、腰痛、感冒、腹泻等,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身体抵抗力弱,更不要贪凉,要适当地让自己出一些汗,这符合夏季养生原则,也是“法于阴阳”的体现。
如同阳气四时变化的过程,人体一天的阳气也会经历一个生、长、化、收、藏的过程。所以一天的养生方法也有所不同。早晨,人体的气血从里往外走,毛孔从闭合转到开放,如果这时多穿一点衣服,是有助于毛孔张开的。可是,这时要是人们穿衣过度单薄的话,毛孔本来刚张开了点,一遇冷又闭合回去,气血是不利于从里面往外走的,阳气也就不会升发了,所以早晨锻炼的时候要记得多穿点衣服。早晨锻炼后,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时的阳气继续升发,就像鼎盛的夏季。此时人的机体就会处于兴奋状态,所以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而中午一过,阳气就会由盛极转衰,人体开始出现疲劳,因此午饭过后,有条件的朋友,应该午休半小时左右,但不宜过长,因中医有“久卧伤气”之说,过长的午睡,反而令人倦怠不适。而到了晚上,就要符合阳气“藏”的特点,要好好睡觉不要熬夜,然而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使许多人熬夜成了家常便饭,其实这都是违背中医养生的,《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夜里十一点到一点,是阴气最旺盛的时候,也是阳气最弱的时候。加上这时是胆的功能最好的时候,而如果这时还不睡觉,势必会消耗胆的阳气,影响胆的功能,时间长了,胆就要出毛病了,而像高血压、糖尿病,还有脂肪肝都和胆的功能有关。因此,这时睡觉便是养护阳气的最好方法。
当然,除了这些,“法于阴阳”还体现在许多方面,但不论怎样变化,只要我们能顺应自然变化来进行生活作息,养生就会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