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7
- 郑长德主编
- 1660字
- 2020-06-25 06:37:45
1.2 城乡视域下民族地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
1.2.1 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
基于城乡维度的细分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传统划分方式。表1.1给出了2000—2015年民族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该差距是经济活动城乡分布差异的结果,体现了城乡要素集聚带来的生产效率差异。为了进一步观测要素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图1.1给出了2015年民族八省区47个有市辖区的地级市人口密度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散点图。结合表1.1和图1.1的结果,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体现出几个事实。
表1.1 民族八省区城乡收入差距(2000—2015年)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到,其中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为民族八省区算数平均值。
图1.1 2015年民族地区地级市经济密度与城乡收入差距
数据来源:作者绘制。其中,横轴为城市经济密度的自然对数值。
(1)2000年以来,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体现出先增后降的特征。2000—2005年,民族地区总体城乡收入差距从3.63上升至3.80,之后持续下降到2014年的2.98。城乡收入差距初始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化进程推进带来的城乡生产效率差异,而之后差异缩小则主要源于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边际产出变动,以及劳动力乡城流动之后的收入反哺。
(2)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显著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民族八省区城乡收入差距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来看,民族八省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对而言,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更大,其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异,以及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差异。民族地区农村非农活动更少,并且受限于自然、地理、农业技术等因素,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更低。
(3)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经济密度有关。收入差距整体随着城市经济密度增大而扩大,具体来看,城市经济密度对城镇居民收入的正向影响大于农村居民收入。并且,市辖区经济密度对城镇居民收入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其原因在于城市部门人力资源外部性更强。
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上述事实,反映了城乡生产方式的静态差异,也反映了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动态变化。虽然该差异无关规范分析框架下的优劣评价,但基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民族地区应进一步强化城乡关联,并通过农业特色化和规模化发展思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1.2.2 民族地区城乡空间分布的主因:工业化与城市化
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主要体现为农业经济向以工业为基础的城市经济转型。在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的假定下,随着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城市非农产品的支出份额将会增加,并且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将会产生剩余劳动力并加入工业部门,从而导致劳动力的乡城转移和现代经济转型(4),该过程也是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活动城乡空间分布演化的主要原因。
表1.2给出了2000—2015年民族八省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演化历程。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劳动力逐渐从农村部门转向城市部门,民族八省区城市化率普遍提升。与城市化率的变动不同,民族地区工业化水平并没有体现出持续提升的态势。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在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化和工业化往往伴生出现。但我国的民族地区却体现出没有工业化的劳动力乡城转移,工业化显著滞后于城市化进程。以西藏和宁夏为例,2015年西藏和宁夏工业化率为7%和34%,同期城市化率分别为28%和55%。
表1.2 民族八省区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2000—2015年,%)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各省区历年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可以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和贸易来解释民族地区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在开放经济设定下,比较优势和贸易可以改变某一地区的常规发展路径。由于贸易的存在,并非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要经历农业向工业的转变过程。自然资源的贸易会导致本地非贸易品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非贸易产品部门的扩展,以及农业生产部门和可贸易工业产品部门的萎缩,如果非贸易部门的扩张超过可贸易生产部门的收缩,那么城市化的扩张将不会伴生工业化的推进(5)。民族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同路径也意味着,我们应该谨慎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来预测民族地区的发展路径。在特定的资源禀赋和开放背景下,民族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