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综论
- 于平
- 1302字
- 2020-08-29 16:00:25
十一、游移在芭蕾和戏曲之间的“民族舞剧”
我们注意到,学科建设视野中的中国古典舞,关联并驱动着中国民族舞剧的创造。到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之际,《鱼美人》和《小刀会》两部大型舞剧作为献礼剧目,体现了中国民族舞剧创作的巨大飞跃。大型舞剧《鱼美人》由文化部第二届舞蹈编导训练班(1957年12月—1959年12月)的主课老师、苏联专家古雪夫组织师生集体编创。《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在谈到《鱼美人》的主要成就时认为:“大型舞剧《鱼美人》的创作和演出成功,可以认为是中国古典舞学派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首先,该剧的全体演员都是经过中国古典舞这套教材培养和训练出来的。担任主要演员的……都非常出色地完成了高难度的舞蹈表演和艺术技巧……还有各个舞段的领舞和群舞演员的高水平,都充分显示了我们这套教材高效率的专业训练成果”(第35页—36页)。同时,“《鱼美人》中主要演员的独舞、双人舞以及一部分舞段,均是以中国古典舞为主要基础,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舞的语汇、舞姿、造型和技巧,或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创新……《鱼美人》的诞生,进一步沟通了创作和教学训练、舞台和教室之间的联系,使教学、教材成为剧目创作的基础,又使剧目创作成为推动教学训练和体现教学成果的动力,从而把已经形成的中国古典舞学派教学训练体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36页—37页)。对于大型舞剧《鱼美人》的这一高度评价,可以看到“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目标的重要指向是“民族舞剧”——不仅是胜任“民族舞剧”表演的舞者,而且是体现“民族舞剧”叙述的语汇。
与《鱼美人》的创作、表演具有明显的“学院”(学校)色彩不同,由上海实验歌剧院创作、表演的大型民族舞剧《小刀会》无需考虑“创作和教学训练的沟通”,无需考虑“使教学、教材成为剧目创作的基础”。不过,该剧编导的阵营强大且极具实力,其中白水、仲林、李群三人毕业于文化部第一届舞蹈编导训练班,仲林还是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的主要编导。在该剧晋京献演的座谈会上,白水代表编导组说道:“在创作过程中,全体同志都明确要尽量使用传统的表现手法,从动作到情节结构,都要求民族化,以适合民族的欣赏习惯……在有些情节的安排上,也尽量利用戏曲的表现形式……在舞蹈语汇方面,也尽量运用民族的古典舞和民间舞。但是这方面由于我们过去学得不多,现在看起来还有些单调。特别是双人舞的处理,语汇比较贫乏,我们就把古典舞和民间舞结合起来”(《舞剧创作的新收获》,载《舞蹈》杂志1960年第7期)。我们注意到古雪夫担任《鱼美人》总编导时,有三位总导演助理是栗承廉、李承祥和王世琦,后两位后来都成为我国著名芭蕾编导。这或许意味着,《鱼美人》作为舞蹈创作更贴近古雪夫指导复排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的格局;而曾师从查普林的白水、仲林和李群等,对舞剧的理解更贴近查普林彼时指导复排的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总体而言,仲林参与主创的《小刀会》和此前由他担任主创的《宝莲灯》,与中国戏曲人物类型“行当化”更为接近;而《鱼美人》则如评论家所说,“是照《天鹅湖》的葫芦画出来的瓢”。或许我们还可以说《小刀会》和《鱼美人》的舞剧创作亦体现出两届“文化部编导训练班”对于舞剧观念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