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中国古典舞”是以戏曲传统为基础加以发展的“课程”

1960年,舞蹈教育界俗称“大绿本”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法》正式出版,唐满城代表中国古典舞学科执笔“前言”(载《唐满城舞蹈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8月版)。“前言”作为“开场白”比较低调:“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并希望得到大家指正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法》,主要是介绍舞蹈学校在中国古典舞训练方面探索过程中的一些点滴经验,同时尽可能具体地叙述出我们现在在课堂教学中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原则。至于说‘中国古典舞’这个名词是否能得到共识,也可以研究。为方便起见我们暂且这样称呼”(第15页)。

“低调开场”之后,“序言”写道:“……要不要有一套中国民族的舞蹈教材和训练体系呢?中国的传统舞蹈能否负担舞蹈演员的训练任务呢?我们对于这些问题做过一些认真的讨论。首先说,我国的民族舞蹈传统是如此的悠久和丰富,完全可能和应该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的舞蹈训练体系。但是这里所指的传统绝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和舞蹈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和变化,使传统的古典舞蹈能古为今用,成为为社会主义现实服务的新舞蹈艺术……另一方面,应该承认芭蕾的训练方法对于舞蹈演员(广义地说)是有很多有效的、科学的东西,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舞蹈学校解决中国舞蹈演员的训练应该以戏曲传统为基础,按照舞蹈演员专业和身体训练的需要,学习和借鉴芭蕾的先进经验,并通过创造和发展来建立一套新的形式的课堂教学。因为它主要是以戏曲传统为基础加以发展的,所以我们将这门课称为‘中国古典舞’”(第16页—17页)。请注意,这里再次申说学科建设视野中的“中国古典舞”,首先是“课程建设”而非“剧目创作”。

“序言”着重说明了为什么“以戏曲传统为基础加以发展”。文章写道:“中国戏曲是在古代歌舞形式已经相当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歌、舞、剧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戏曲舞蹈中不仅继承了中国舞蹈的优良传统,而且历代优秀艺人的不断整理、加工和创造下,已经提炼成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舞台舞蹈艺术了。无论在技巧、韵律、风格上都是非常鲜明、集中和典型的。同时由于它没有和舞蹈实践割断过,舞蹈动作是具体的、形象的、丰富的……长期以来它还积累了一套有经验、有成效的训练体系……”(第20页)。具体而言:“我们在整理时主要是以戏曲中的基本功和身段部分为基础……戏曲中的身段部分可以说比起基本功来更具有鲜明的舞蹈意义。这里有丰富细腻的手臂运用,有优美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有着比单一基本功动作更美化、更精致的舞蹈技巧,有通过手、眼、身、法、步的配合运用而达到高度完整和协调的艺术风格。所以戏曲中的身段部分是我们继承戏曲传统时特别珍视的一部分”(第21页)。“序言”还进一步分析说:“戏曲身段中的舞蹈动作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是直接从生活中经过美化、艺术化后去说明生活具体事物的,如开门、关门、梳头、整鬓等,这类我们可以称为‘比拟性’的;另外一类……是经过高度提炼、集中和艺术化了的,如云手、五花、探海、卧鱼、翻身、蹦子、旋转等。这类动作不是被指定去说明生活中的某一具体事物,但它们一经严密的组织和运用,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染力……从古典舞基本训练来看,我们主要应该继承和发展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第21页)。这一认识使我们联想到,中国古典舞后来在80年代初的“身韵”课程建设,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