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帝上任三把火”,司马炎作为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开局这几脚踢得漂亮,不仅稳定住了朝局,而且还把整个王朝搞得蒸蒸日上。他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莫名的冲动,开始琢磨去做一件惊天的大事——灭吴。

为此,他让自己非常欣赏的羊祜坐镇荆州,为灭吴提前做好全面准备。

司马炎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吴国早已今不如昔。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此时的吴国,那便是“日薄西山”,孙权晚年开始刚愎自用,他死后,宫廷内斗不断,最后终于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暴君——孙皓。

这位暴君的父亲是孙权最早确定的太子孙和,但后来因内乱被废黜,在孙皓十二岁时,孙和被逼而死,在整个童年时代,孙皓目睹了太多的腥风血雨。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童年影响他的一生”,不堪回首的童年经历,使得孙皓形成了一种安全感严重缺失的人格。

历史很多时候是一个偶然加一个偶然,作为废太子的公子,吴国的帝位本来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但前任皇帝孙休去世后,留下的几个儿子都未成年,当时吴国内忧外患,朝中权臣濮阳兴、张布决定拥立已经二十二岁的孙皓继位。

刚开始,孙皓表现得像一位仁主,开仓济贫,减省宫女,像模像样,使得朝野为之一振。但好景不长,他人格缺陷所产生的巨大破坏作用,像海啸一样汹涌而至,暴虐好色,清除忠良,一夜间好像换了一个人。

喜好嗜血杀人,是这种缺陷人格的最大特征,拥立他的濮阳兴和张布发了几句牢骚,“杀”。对孙休的皇后朱太后和他的两个儿子,“杀”,对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孙谦、孙俊,“杀”,对自己的叔父孙奋及其五子,“杀”,侍中韦曜因不会喝酒被杀,常侍王蕃因太会喝酒也被杀,上至宗亲大臣,下到宫女近侍,只要稍不合心意,便一杀了之,搞得人人自危,不少人渡江逃到晋地。

唯一庆幸的是他没有杀手下大将陆抗,依靠这位杰出人才在长江边和羊祜亦敌亦友抗衡了几年。等陆抗一死,羊祜便上表司马炎,说此时吴国就像一根根朽木搭建的大厦,只需轻轻一推便倒,他建议司马炎立即出兵灭吴。

司马炎终于迎来这样的心动时刻,但此时朝中有三位站出来明确表示反对,他们是司马炎非常信任的近臣贾充、荀勖和沈紞,他们认为吴国有长江天险,一时难以平灭,北边的秃发鲜卑频频捣乱,两线作战,恐难支撑。

司马炎心里的退堂鼓顿时砰砰直响,这让孙皓和他的帝国又残喘了四年。

公元279年,接替羊祜的杜预上书司马炎,建议趁吴国忙于平叛,赶紧动手,这次司马炎却变得犹豫起来,杜预连续上表,司马炎都没有反应,此时主战派张华起到关键作用,司马炎收到杜预的第三封信时,正在和张华下棋,张华一把推开棋盘,跪在地上恳求司马炎千万不能再错过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了。

司马炎由此终于下定最后的决心。

说干就干,几个月后,司马炎发动二十万大军,兵分六路大举伐吴。进展最顺利的是龙骧将军王濬率领的楼船兵团,这位王将军为了建造这些上面可以跑马的大船,已经忙乎了整整八年,现在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他率领这个庞大的舰队,顺流而下,势如破竹,直抵建业城下。

孙皓无奈之下,只得学习三国中另一位前辈刘禅的做法: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两手反绑),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率领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来到王濬营门投降,自此孙吴灭亡。

司马炎“宽仁”的光泽同样笼罩在孙皓身上,他封孙皓为归命侯。很快司马炎在洛阳见到了灰头土脸的孙皓,司马炎指着旁边的一把椅子,开玩笑地对孙皓说:“这把椅子为你留了很长时间了。”没想到这位亡国暴君此时来劲儿了,他不客气地说:“实不相瞒,我在江南也给陛下准备了一把。”

孙皓简直吃了豹子胆,换作其他天子,他的人头估计早已落地,但司马炎的肚子里仿佛能装得下一艘航空母舰,他只是呵呵一笑,当时没说什么,也没有秋后算账,孙皓安安稳稳地活了几年,于四十二岁在洛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