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貌出众、才华横溢、至情至孝的潘安,理应成为人生赢家,可是到头来却输得一塌糊涂,令人扼腕不止。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潘安是个“官迷”,他想在仕途上走得很远,到最后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潘安对于自己被贬到河阳县,心里起初很不痛快,但后来便释然了,他想或许年轻就要付出一定代价吧。来到河阳县后,潘安写了两首诗来表露心迹,其中有两句“谁谓邑宰轻,令名患不劭”,意为谁说县官无足轻重,干好了一样留名后世,这位潘县令还挺会安慰自己。

既来之则安之,像他在诗中所写,潘安决心先在这个七品县令位置上搞出些“亮点”,河阳县南临黄河,北靠邙山,中间是一片平川沃野,按说自然条件不错,就是老百姓太穷,怎么才能实现精准扶贫呢?他想起古人治世格言:“五谷宜其地,六畜宜其家,瓜瓠荤菜百果俱备。”

一句话——“因地制宜”。

于是一场脱贫攻坚战开始了,他号召百姓广种桃李,绿化荒山。每逢春天到来,河阳县境内绿满山花满园。秋日里累累的果实又为老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河阳县就此有了“河阳一县花”的美名,“潘帅锅”居然把扶贫也搞得如此浪漫。他也被百姓们戏称为“花县令”,“花样美男”成为他的专属名号。

古代一般用花来形容女子的容貌,用花来形容男子的,潘安还是第一个。

唐代苦情诗人李商隐对此不禁吟道:“晚醉题诗赠物华,罢吟还醉忘归家。若无江氏五色笔,争奈河阳一县花。”惺惺相惜的李商隐对潘安的浪漫情怀发出了由衷地赞叹。

作为一名勤政爱民的好官,潘安并没有等来升迁的机会,没过多久,他被调回洛阳城,但只是平调,朝廷丝毫没有考虑到他在基层锻炼的经历,潘安又一次感到很受伤。

潘安决定这次不能独自舔伤痕,他需要发泄,否则非抑郁不可,当时尚书仆射山涛、吏部尚书王济、裴楷等主管人事工作,身感怀才不遇的潘安决定拿他们出气,于是在宫殿大门柱子上写下歌谣:“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裴楷鞧,和峤刺促不得休。”

什么意思呢?阁道东,是指朝廷的办公地点,大牛是指山涛,意为他年龄大责任重,鞅读作样,是牛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鞧读作秋,是拴在牛屁股上的皮带。意思是说,山涛这条老笨牛,王济在前面牵着,裴楷在后面扶着牛鞧,两人鞍前马后地侍奉着山涛却没用,只有和峤一个人在累死累活地拼命吆喝——就是说山涛、王济、裴楷三人全是废物,只有和峤还稍微有点用。

潘安确实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山涛的位置相当于总理,王济是组织部长,裴楷、和峤都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他自创的这个段子,一下子将这四位重臣全部得罪,而且还不是私底下说,居然写在朝廊上,搞得朝臣皆知,焉能有好果子吃。

既然不想在洛阳待,就继续下放锻炼吧,这次他被贬到离洛阳更远的怀县做县令。如果上次是因他锋芒毕露而遭人嫉恨,这次则完全是咎由自取。

潘安更加灰心,但此时他内心的责任感犹在,并没有撂挑子,依然兢兢业业,想着造福于民。不过,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内心总会泛起些许波澜,一次深秋时节,他借古人宋玉、贾谊悲秋的典故写下了《秋兴赋》。“宵耿介而不寐兮,独辗转于华省。悟时岁之遒尽兮,慨俛首而自省。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辗转反侧,终不得睡,三十二岁的他,发现自己乌黑的秀发竟然添了不少银丝。

潘鬓悲秋,想当年自己曾经无限风光,受到广大女性同胞的深情爱戴,但因锋芒太盛,反倒招人嫉恨,以致自己仕途多舛,长达十年不得重用,种种打击使得潘安本应光辉璀璨的人生,变得越来越黯淡无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