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日常口头谈话中的人民战争思想研析——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主要研究范畴

唐正芒 王昕伟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委托项目“毛泽东日常谈话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以毛泽东著作外的为收集范围”(编号:13JJD710008)阶段性成果。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指导我国取得革命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国防、军队建设的核心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毛泽东作为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十分重视和强调人民战争,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点可从其已公开出版的著作或已公开发表的讲话、报告等文献中明显感受到。而在毛泽东大量的日常口头谈话中,我们发现他对于该时期的人民战争有着更加生动形象、深刻精辟的论述,这也正是我们研究毛泽东及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补充资料。毛泽东日常口头言谈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战争的话语,大致可归纳为:要充分发动群众、建立人民的武装、为人民利益而战、建设革命根据地、灵活的战略战术等几个方面。以下拟从这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要充分发动群众

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写道:“革命战争是群众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战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可见毛泽东十分强调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战争,这也正是其人民战争思想的首要内容。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做报告时就说:“如果没有民众的拥护,一点力也没有。”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4—65页。“只要把他们动员起来,中国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高宝新:《碧血丹心:毛泽东和他的麾下将领》,长征出版社2011年版,第54页。主张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大革命中去。随后毛泽东在领导土地革命战争中,更加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他形象地说:“群众是我们的手脚,如果离开了群众,我们的工作就寸步难行。”杨荣彬:《毛泽东在瑞金》,《党史文苑》2008年7月上半月刊,第28页。“有了群众,我们斗争就会胜利,我们的斗争,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石永言:《贺子珍与毛泽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要有争取群众的观念,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那样深刻。”余伯流,陈钢:《谁主沉浮——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几起几落》,长征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页。

毛泽东将宣传、组织、武装群众等作为工农革命军的重要任务。他经常提醒红军干部要“注意掌握好政策,依靠群众的力量”余伯流、陈钢:《谁主沉浮——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几起几落》,长征出版社2011年版,第425页。。“下山打外线,一路之上,要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必须好好向群众宣传。”石永言:《贺子珍与毛泽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页。并悉心教导战士发动群众的种种方法。而在井冈山时期他更是一度亲自去动员群众,他深入贫农家中对他们说:“小小的筷子,捏成一把就不那么容易对付,我们广大的受苦人团结起来,几个地主豪绅和‘挨户团’还能奈何我们么?”“毛泽东与我”征文活动组委会主编:《毛泽东与我丛书:我与毛泽东的交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52页。1928年12月9日,毛泽东在去往红四军会师大会途中,于队伍前面向战士们讲述革命道理,毛泽东讲道:“工农兵弟兄三个,工人是大哥,农民是二哥,兵士是三哥。工农兵占中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所以工农兵联合起来,打遍天下。”中央文献研究室《缅怀毛泽东》编辑组:《缅怀毛泽东》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再次表现了毛泽东注重发动工人和农民,加强工农兵团结进行革命战争的思想。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更好地宣传动员群众,毛泽东曾生动形象地说:“孙悟空会七十二变,有很多的本领。但他最大的本领,是能把身上的许多猴毛拔下来,一吹就能变许许多多的小孙悟空。我们抗日的持久战争,到处需要许许多多的小孙悟空……革命战争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革命行动,……你们下山到处发动人民群众……使军民团结起来,你们不就成了孙悟空么?……到那个时候,貌似凶恶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也不过像一头野牛,而你们这样多的孙悟空,又能唤起千千万万的广大人民群众,到处给这头野牛点起火来,……总会在燎原的烈火中把它烧焦的。”盛巽昌:《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6、517页。深刻而精辟地诠释了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建设中,毛泽东依旧十分强调依靠群众,他对海军将领说:“过去打仗,敌人的情况我们很清楚,我军的活动敌人就摸不清,这就是群众条件。陆军打仗要依靠群众,你们在海上打仗也要依靠群众。不管到哪里都要依靠群众。”《回忆毛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587页。而在外交中毛泽东也本着国际主义的原则,积极向朝鲜、越南等国家领导人介绍这一思想,如1950年12月3日,毛泽东在同金日成会谈时就建议说:“应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以孤立少数敌人。动员人力物力,不要使其枯竭,不要使人民不满,要救济被难人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54页。指导他们进行反侵略、反霸权主义的斗争,这在其新中国成立后的日常谈话中也有着大量类似的论述,究其本质还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充分发动依靠群众的经验总结,姑不赘言。

二、建立人民的武装

毛泽东十分重视加强革命的武装,建设人民军队。1926年12月,毛泽东在汉口参加中共中央特别会议,他指出:“右派有兵,左派没有兵,即右派有一排兵也比左派有力量。”黄允升等:《毛泽东与中共早期领导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他还多次在农讲所讲道:“搞革命就要刀对刀,枪对枪;要推翻地主武装团防局,必须建立农民自己的武装。刀把子不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就会出乱子。”《毛泽东思想光照千秋》(纪念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51、452页。主张建立人民的武装力量。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队伍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着手努力加强我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1927年9月,毛泽东在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时说:“要使工农革命军具有坚强的战斗力,必须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支部建在连上。”《回忆毛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89页。从而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权。他还多次强调:“要重视武装建设,要建立政治上坚定,组织上巩固,军事上具有坚强战斗力的红军。这是保证革命胜利,建立人民政权的基本条件。”“毛泽东与我”征文活动组委会主编:《毛泽东与我丛书: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毛泽东特别注重军队的政治工作,他说:“政治工作是我们的生命线,这一条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欧阳青、罗元生著:《毛泽东与故乡十位将帅》,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并非常重视思想教育,他经常向官兵讲话说:“我们是工农的军队,不是军阀、资本家的军队。”《回忆毛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140页。“红军是革命的队伍。红军的战士,要懂得革命的道理。革命的道理很多,马克思、列宁写了很多书,一下子讲不了那么多。我现在只讲‘二、三、四’三个字的道理。‘二’,是指两种战争。要用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反革命战争。‘三’,是三大纪律。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没有纪律是不行的,没有纪律就不能统一行动,不能搞好革命工作,不能打胜仗。‘四’,是说我们革命军队除了打仗消灭敌人以外,到了一个地方,还要做好四件工作。……”《毛泽东思想光照千秋》(纪念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82—483页。对红军的目标、纪律、任务等做了全方位的规定。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困难,毛泽东要求人民军队严守纪律,艰苦奋斗。1944年11月1日,南下支队誓师出征。毛泽东勉励部队说:“你们要以最大的毅力去克服各种困难,上下一心,团结一致。要像‘王者之师’那样,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真正做到纪律严明,秋毫无犯。……”龙剑宇:《毛泽东家居》,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24页。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人民军队的内在要求。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更加强调军队的纪律性,他指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你们要守纪律,谁也不准违反纪律。”阎长林:《在大决战的日子里——毛泽东生活实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第219—221页。在纪律严明的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下,国民党反动派节节败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张继续巩固和加强人民武装力量,他曾说:“今天我们有了建设强大空军的条件,空军对巩固国防极为重要,应当赶快建立。”《毛泽东思想光照千秋》(纪念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90页。1952年,毛泽东乘坐“长江”舰在长江上航行,他感慨道:“过去帝国主义欺负我们,大都从海上来的,我们要争气,要认真对付。一定要建设强大的海军,把一万多公里的海防线建设成海上长城。”龙剑宇:《毛泽东的人生旅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312页。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逐步建立起牢固的国防,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三、为人民利益而战

为人民利益而战,是无产阶级战争观的核心观点,也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既是由无产阶级武装力量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同时也因为只有为人民而战,才能动员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故此,毛泽东特别强调人民军队要为争取和捍卫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努力奋斗,并形成良好的军民关系。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充分认识到“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共湘潭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湘潭历史》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他在农讲所讲道:“要迫使地主阶级向农民减租减捐减息,进而推翻封建地主阶级,赶走帝国主义,取得革命的胜利。”《回忆毛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59页。这充分反映了为广大农民群众谋取切身利益的思想。因此,“打土豪分田地”成为人民军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任务。1927年11月的一天,毛泽东和谭政在总结近来的经验教训时说:“你还记得工农革命军打下茶陵后,……当时我们成立起来的县政府,还是沿用国民党旧政府收税、告状、过堂一套官僚老办法,不替人民群众说话、撑腰、办事情,还能不失败?!”欧阳青、罗元生著:《毛泽东与故乡十位将帅》,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他还在1928年3月间,针对一些损害了群众利益的左的政策失误,特别强调说:“我这个人是不信上帝的,但是我信群众。你们终究会看到,谁不相信群众谁就会垮台。一定要保护群众,保护好我们的后台!”“毛泽东与我”征文活动组委会主编:《毛泽东与我丛书:我与毛泽东的交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150页。因而毛泽东多次指出:“只有从地主阶级手中夺取土地,打破封建土地制度,才能激起人民革命热情。”“毛泽东与我”征文活动组委会主编:《毛泽东与我丛书: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自然这赢得了广大贫困农民的真心拥护。对此,毛泽东说:“群众爱护我们,想着我们。我们就要更好地爱护群众,保护群众的利益。”“毛泽东与我”征文活动组委会主编:《毛泽东与我丛书:我与毛泽东的交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0页。

正因为中共领导的武装是为了人民而战,所以毛泽东十分强调干群关系、军民关系,他讲道:“我们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人民群众的心是向着我们的。……在哪里都要扎根于群众。”余伯流、陈钢:《谁主沉浮——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几起几落》,长征出版社2011年版,第425页。“军民是鱼和水的关系,没有水,鱼还能活吗?”“毛泽东与我”征文活动组委会主编:《毛泽东与我丛书:我与毛泽东的交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174页。我们的士兵都是人民子弟兵,所以毛泽东也非常强调官兵关系、关心士兵。在战士因受伤在疏散中丢失时,他说:“我们要关心爱护每一个战士,生病的同志也要尽量带走,一个也丢不得。”中央文献研究室《缅怀毛泽东》编辑组:《缅怀毛泽东》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而面对破坏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官兵关系的恶劣行为时,毛泽东绝不姑息,给予严厉批评和惩戒。1933年12月上旬,毛泽东身边的警卫连第三排排长因为粗暴打骂战士及破坏老百姓的种菜的马桶,受到严厉惩戒,毛泽东针对警卫连战士们讲话:“你们连三排长……没有把我们的战士当阶级兄弟看待……损坏了群众的利益,破坏了军民关系。这种不关心爱护战士、不尊重战士人格、破坏官兵团结、不尊重老百姓、损坏群众利益、破坏军民关系的行为,是军阀残余作风,必须坚决纠正。”张耀祠:《张耀祠回忆录——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206—208页。毅然撤销了其排长职务,并调离警卫连。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为人民利益而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于1946年8月6日对美国记者斯特朗说:“如果蒋拥护人民的利益,他就是一只铁老虎。如果他背叛人民并向人民发动战争,这一点他现在正在做,他就是一只纸老虎,雨水就会把它冲走。”何虎生:《毛泽东初进中南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可以由此看出,毛泽东通过是否为人民利益而战已经预见到了蒋介石的失败。1947年6月9日上午,毛泽东得知王家湾的一个老百姓被敌人抓住吊打,就将廖志高等同志找去批评说:“你为什么对群众不负责任,不组织群众跟我们一同转移,让敌人抓住群众打。”廖解释了一句,毛泽东厉声说:“那你就没有责任了吗?至少是对群众没有负责到底吧!”“毛泽东与我”征文活动组委会主编:《毛泽东与我丛书:我与毛泽东的交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页。足可见毛泽东是真正关心普通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实利益。

在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洗礼后,毛泽东对为人民利益而战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他在晚年同危地马拉前总统阿本斯谈话时说:“推翻清朝以后,孙中山失败了。因为他没有满足人民的要求,比如没有满足人民对土地的要求,对反帝的要求。……但还是照这个规律:力量小的,同人民联系的,强;力量大的,反人民的,弱。”盛巽昌:《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4页。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才取得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四、建设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是中共领导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实行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而建立的红色政权或实际控制区。毛泽东十分重视建立和建设革命根据地,多次强调根据地的重要性。他曾风趣地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军队打到哪里,根据地就发展到哪里。”中央文献研究室《缅怀毛泽东》编辑组:《缅怀毛泽东》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283页。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果断对起义队伍说:“我们必须改变方针,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回忆毛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86、87页。他指着一张地图上的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说:“同志们!这里像眉毛一样的地方是罗霄山脉中段,适宜作我们的落脚点,我们到那里是去当‘山大王’。”“毛泽东与我”征文活动组委会主编:《毛泽东与我丛书: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于是毛泽东率领军队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曾充满期望地说:“要是我们在武夷山、大别山、太行山、长白山等等都插上红旗,革命的胜利就为期不远了。”中央文献研究室《缅怀毛泽东》编辑组:《缅怀毛泽东》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充分表现了他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胜信心。

在实际的革命斗争中,一些人还是只希望到大城市里去战斗。为此毛泽东通过形象的比喻教育他们:“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如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最后胜利。”曹俊杰:《跟毛泽东学思维》,西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118页。面对教条主义者对根据地的异议,毛泽东毅然说道:“蒋介石占南京为王,我们占井冈山为王,又错在哪里?我们不能没有一块巩固的根据地呀?”石永言:《贺子珍与毛泽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鱼会睡觉,鱼和一切动物一样,也要休养生息。……我们不是像鱼一样在广阔的海洋中游来游去吗?游久了就累,就要躺下了休息。革命也是如此,不能没有根据地,不能总是走州闯府啊!”余伯流、陈钢:《谁主沉浮——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几起几落》,长征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页。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坚定同志们保卫边区、建设边区的信心,毛泽东曾打了几个比喻说道:“鸟有窠,毛毛(毛泽东与贺子珍之子乳名)有摇篮,革命要有根据地。”中央文献研究室《缅怀毛泽东》编辑组:《缅怀毛泽东》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8页。“要像汉高祖,建立根据地。”盛巽昌:《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在建立根据地后,毛泽东特别强调建设好根据地,巩固大后方,他说道:“别小看了后方,没有一个好的后方,仗是打不下去的。”1929年6月,陈毅找毛泽东商量,希望毛泽东和红四军一起去打广东。毛泽东摇摇头说:“不成、不成!……把现在的根据地建设好了,搞巩固了,再向外发展也不迟。”

因而,毛泽东十分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加强革命根据地建设,如建立人民政权、发展经济生产、实行土地改革、促进妇女解放、开展宣传教育等,并形成了一系列根据地建设理论。

苏区时期毛泽东多次告诫全党说:“要创立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游击根据地来支援长期斗争。”丁晓平、方健康:《毛泽东印象》,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29—30页。同时,他还指出:“为了支援革命战争,发展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争取妇女解放,必须认识有组织地调剂劳动力和推动妇女参加生产,是我们农业生产方面最基本的任务。”《回忆毛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151页。毛泽东还特别注重根据地政权建设,强调根据地政权为人民服务的性质。1932年的一天,毛泽东渡船穿过风障雨幕,到达对岸。临别,拉着船夫钟老伯的双手说:“老伯,今晚辛苦你了。我要赶在前面洋溪村参加一个紧急会议,请你向乡苏主席转达我的一个建议:苏维埃是工农自己的政权,一定要关心群众的生活,要尽快在这里架座桥!”余伯流、陈钢:《谁主沉浮——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几起几落》,长征出版社2011年版,第378页。充分反映了根据地人民政权为人民的本色。此外,毛泽东还不断推进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三三制”原则,他强调说:“我们随时叫每个人注意到在我们民主的‘三三制’下给予无党派人民实际权力的重要。”丁晓平、方健康:《毛泽东印象》,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120—129页。在毛泽东的努力下,延安成为抗日根据地的模范,1940年2月1日,延安各界召开“讨汪”大会。毛泽东在会上总结了边区建设的成绩,提出了“我们边区十没有”,充分肯定了边区的建设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革命根据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灵活的战略战术

军事战略是围绕战争目的所制定和采取的方针、策略和方法等,战术则是具体战斗中的理论与实践,分别解决了“打不打”和“怎么打”的问题,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败的核心。在人民战争中,毛泽东异常重视战略和战术问题,扬长避短,灵活机动地指挥着每一场战斗,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在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下,创造性地提出了“战略上以少胜多,战术上以多胜少”的思想。他早在1927年12月,与工农革命军撤退到茶陵时就对战士们说:“如果你身上有五个虱子,怎么个用手抓呢?”“五个手指不能同时去抓五个虱子,必须收拢手指,一个一个地抓,才能抓得到。打仗也是一样。现在敌人比我们强大,人家一百人,你才十个人,怎么打得过呀!不过,只要战术对头,十个人也能打赢一百人,你们信不信?”毛泽东摆手臂继续讲道:“其实简单,这跟抓虱子一个样,就是要一个一个地抓。我十个人同时打你一百个人自然是打不赢哩,但我十个人打你两三个人:这就没问题。一次打掉你两个人,两次就打掉四个人,十次就是二十人。照这样打下去,你一百个人就被我十个人消灭了!这就叫战略上以少胜多,战术上以多胜少。”曹俊杰:《跟毛泽东学思维》,西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364页。而这实际上又已经蕴含着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战术,包含着对进攻与防御的独特见解。

1945年10月,毛泽东从重庆谈判归来后,对身边同志说:“不要怕他那几百万军队,打起来,如伤其十指,不如先断其一指,十指连心,咬掉他一个小指,看起来仍不失是一把好手,再咬掉他一个无名指,你们看这还能算一把手吗?”高宝新:《碧血丹心:毛泽东和他的麾下将领》,长征出版社2011年版,第209页。1947年3月,毛泽东找黄振堂、陈悦长、袁学凯谈话,说:“我们部队数量和装备都比不上敌人,因此,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先打弱敌,后打强敌,先打分散孤立的敌人,后打集中强大的敌人。好比你面前有三个敌手,一个强手,两个弱手。你先把两个弱手一一打倒,剩下那一个强的,前后失去了照应,他就孤立了,胆怯了,强手就变成了弱手,一打就能倒。把弱的消灭了,强的也变弱了,把分散的打了,集中的又要分散。”金冲及:《毛泽东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794页。可见毛泽东十分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弱势敌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面对革命战争中有时战略上处于被动的情况,毛泽东则提出了战争的辩证法思想。1931年,敌人发动第二次大规模“围剿”,毛泽东在作战会议上说:“何应钦最大的优势,不外乎是人多,可以对我们实行战略大‘围剿’。我们可以把敌人的优势化为劣势。……我们可以将敌人的大‘围剿’,化解成我们对敌人的许多个小‘围剿’。这样,尽管我们在战略上处于劣势,但在战役战术上则变成了处于优势。相反,战略上处于优势的敌人就变成了弱者。这就是战争的辩证法,正所谓内线中的外线作战,‘围剿’中的‘围剿’,防御中的进攻,弱者中的强者,不利中的有利。”高宝新:《碧血丹心:毛泽东和他的麾下将领》,长征出版社2011年版,第122页。

这些战略思想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形成了游击战、持久战、运动战等具体战术。对于游击战的战术,他曾概括为“十六字诀”并饶有风趣地讲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中央文献研究室《缅怀毛泽东》编辑组:《缅怀毛泽东》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页。对于运动战他则幽默地说:“游击战是青辣椒炒肉,溜到肚里才感到辣,运动战是爆烤的朝天椒,别看它小,进口就呛人,从头辣到脚。”孙宝义、刘春增、周桂兰著:《听毛泽东谈哲学》,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对于集中和分散的军事原则,他形象地比喻说:“这就像渔翁打鱼一样,撒网就是把部队分散下去,收网就是把部队集中起来。集中起来干什么?抓鱼。”中央文献研究室《缅怀毛泽东》编辑组:《缅怀毛泽东》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89页。

在实际作战中,毛泽东十分重视把这些战略战术结合起来运用。1930年12月25日,总前委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说:“当前的局势是紧张的,敌人大兵压境,可我们不怕,也不要怕!首先,我们按照‘十六字诀’,来个雷公打豆腐,专捡软得欺!然后我们再关门打狗,让他有来无回!”余伯流、陈钢:《谁主沉浮——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几起几落》,长征出版社2011年版,第165页。战略上充分展现了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反映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战略战术思想。

毛泽东日常口头谈话是毛泽东平时同身边的子女亲友、群众老乡、领导干部、工作人员等彼此间聊天、洽谈、交流的话语,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言语之活泼,甚至不亚于他已公开出版的各类著作。本文所收录的毛泽东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战争思想的口头谈话,不可能面面俱到,仅是其诸多此类日常口头谈话中很小的一部分。但这些谈话通俗、幽默、生动、形象,较为直观地反映了毛泽东高超的战争艺术和博大精深的人民战争思想。不仅对我们更好地领会和把握毛泽东军事思想有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在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等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坚持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对其人民战争思想的研习,不断增强战争意识和军事素养,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维护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钢铁长城”。

(作者唐正芒: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昕伟: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