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与人民军队新论
- 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7712字
- 2021-04-03 08:11:21
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当代启示
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武装力量建设与运用及军事斗争全局的方略。军事战略指导正确与否,直接关系战争胜负,关系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兴衰。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紧密结合战争实际,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实际的军事战略理论、原则和方法。这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我们党不仅长期坚持这些理论、原则和方法,而且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我党我军的发展历史和战争实践证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不仅对于我们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对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我们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坚持从政治高度思考战争问题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关于战争本质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者考察、分析和指导战争的根本出发点和方法。毛泽东在1938年5月撰写的《论持久战》一文中,结合抗日战争的实际,以“战争和政治”为题,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深刻阐述。他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并强调战争是政治用以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进而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战争的爆发与结束,皆取决于政治。障碍既除,政治的目的达到,战争结束;障碍没有扫除干净,战争仍须继续进行,以求贯彻。战争对政治具有反作用。政治越改进,抗战越能坚持;抗战越坚持,政治就越能改进。他还进一步指出:“战争有其特殊性,在这点上说,战争不即等于一般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流血”和“暴力”,构成了战争区别于政治的显著特征和质的规定性。毛泽东关于战争与政治关系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丰富和发展,对正确认识战争和指导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代,虽然战争现象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它仍然是人们认识战争问题的根本指南。
(一)深刻认识信息化战争的政治属性
战争是由政治孕育、产生的,是从属于政治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信息化战争,改变的只是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并没有改变战争的这一本质属性。信息化战争仍然是政治的继续,军事仗的背后是政治仗。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现代战争越来越呈现出小战争、大背景,局部战争、全局影响,军事手段、政治目的的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说,信息化战争是全时空的政治战,从顶层战略决策、中层指挥到一线分队的战术行动,每一步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而且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与战争相关的各国,不能不考虑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演变的历史趋势,不能不掂量战中和战后各方战略利益的消长。现代传媒技术飞速发展,也使战争的社会透明度大大增加,民心向背和国际舆论对战争的制约作用显著增强。当今时代,军事和政治的关系更加紧密,在战略层面的相关性和整体性日益增强,政治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和制约愈发突出。因此,习主席指出,军队的同志既要有军事头脑,更要有政治头脑。打还是不打、什么时候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战争的政治属性,从政治高度思考战争问题,要始终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和实施作战行动,切实占领政治上和道义上的制高点,做到进退有度、收放自如,成为得道多助的正义之师,把我党我军政治上的优势转化为军事上的优势。
(二)把党和国家战略目标作为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的根本着眼点
军事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军事方面的具体体现。军事服务政治,战略服从政略,是战略指导的基本原则,也一直是我们这支军队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数次规模不等的局部战争,如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等,既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也是为了争取一个相对持久的和平环境,是军事战略指导服务和服从党和国家大战略的典范之战。毛泽东在说明抗美援朝的决心时曾指出:“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这个“利益”,就在于维护和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事实证明,参战的决心是正确的,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这场硬碰硬的较量,对奠定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赢得长久和平产生了深远影响。军事战略指导必须站在政治高度,从国家利益全局出发来筹划军事斗争,保障党和国家政治目标的实现。当然,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国家利益的内容和形式不一样,党和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和发展目标,军事战略的具体任务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接近这一目标。越是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我们越是要保持战略清醒,增强战略定力,把战争问题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来认识和筹划,不能出现战略性失误。
(三)军事战略指导重心要前移
我军战略指导的重心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它的演变轨迹呈现出不断前移的趋势。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的总任务是通过武装斗争夺取全国政权,这规定了我军战略指导重心是战争进行过程中的作战活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由以战争年代的打仗为主转变到以国家建设为主,积极防御军事战略也随之增加了遏制战争的新内涵。在1956年正式确定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军委做出明确说明,把防止和制止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作为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第一要义。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更加强调发挥遏制战争的功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更好地维护和平稳定的良好环境,为确保我国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实现军事战略指导重心的进一步前移。一方面,要能够有效慑止对我国核心利益及海内外重大利益的损害,特别是要能够有效地慑止对我国的侵略战争和武装干涉。另一方面,一旦危机发生,要能够有效地阻止危机升级,直至化解危机,即使不得不运用战争手段,也要争取先机制胜,尽可能地维护战略全局稳定。我们必须把预防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统一起来,把备战与止战、威慑与实战、战争行动与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为国家和平发展营造有利战略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成立国安委从体制层面贯彻安全战略,还是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拓展战略防御空间,都是我国军事战略指导重心前移的具体体现。
二、必须把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搞透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毛泽东强调,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动态地研究战争,分析战争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自然诸条件的变化,才能把握不同历史阶段的战争规律,找出符合实际的战争指导规律。他还提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人是决定性的因素的观点,既反对唯武器论,又反对唯意志论。抗美援朝战争的实践,使毛泽东对先进技术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1953年1月给总高级步兵学校的训词中指出,为了保卫祖国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依靠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的战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军实施了科学文化教育,结合更新装备进行了技术、战术的正规训练,举行了集团军、方面军规模的陆海空军协同作战的抗登陆演习。全军陆续创办了100多所军事院校,形成了初、中、高三级院校培训体制,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军事人才。毛泽东非常重视现代技术装备的研究和发展,确定了尖端武器与常规武器相结合,优先发展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等技术,力求在尖端武器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方针。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领导下,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和人造卫星,并研制和革新了各种常规武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广泛进入军事领域,精确制导武器、新型军用卫星、指挥自动化系统、电子战装备和反导弹系统等信息化武器装备,大量研制成功,并在一些局部战争中开始应用。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空袭,海湾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拉开了信息化战争的序幕,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转折点。随后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特别是伊拉克战争,进一步揭开了信息化战争的真实面纱。研究这几场战争,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战争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无论是武器装备使用,还是指挥控制手段;无论是战略指导,还是战术应用,都凝聚着浓厚的信息化战争色彩,战争的制胜机理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正如习主席一再强调的,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必须牢牢把握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个战略基点,把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搞透。
(一)制信息权成为夺取战场综合控制权的核心
世界新军事革命浪潮中涌现出来的高新武器,名目繁多、用途不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表征,那就是它们都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和依托的武器系统。信息已成为作战能力的“倍增器”,它不仅渗透到武器装备中,而且渗透到作战指挥活动以及作战保障的各个环节之中,与整个作战体系紧密融合在一起,成为战争力量的主导要素。制信息权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指挥控制和火力打击能力的基础,是现代战场争夺的“第一制高点”。从近期几场战争来看,作战行动基本上都是首先用各种手段来削弱甚至剥夺对手的信息能力,从而影响、削弱以至彻底破坏对手观察、决策和指挥控制部队的能力,使其失去大脑和神经,造成整个作战系统的溃散。信息化战争中,谁掌握了制信息权,谁就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而丧失了制信息权,一支军队无论看起来多么强大,都将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巨人,落入任人宰割的境地。夺取和控制信息优势是信息化战争的基础,它贯穿于战争始终,决定战争胜负。
(二)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大量运用,世界各军事强国军队中先进的武器装备已基本信息化,尤其是C4ISR系统的使用,使各军兵种的作战平台、武器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以及后勤保障系统,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作战体系。战争已不再是各个作战单元、作战要素之间的对抗,而是作战双方建立在各种作战单元、作战要素综合集成基础上的体系和体系的对抗,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的作战形式。为了综合运用各种作战力量和作战手段,军队作战编成必然要逐步向打破军兵种界线的模块化、一体化方向演变,军队的指挥体制也必然要由纵长形“树”状领导指挥体制向扁平形“网”状领导指挥体制转变。只有切实构建起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才能对信息化作战的各种力量要素实施统一指挥和有效地控制,才能将各种作战力量合成一体,实现各种作战力量的功能互补、优势互动和作战效能的倍增,真正形成体系优势。
(三)实时、立体、多维的时空特性愈益突出
信息武器系统的大量运用创造了空间更加扩展、时间大大缩短的崭新战争时空关系。信息化战场上的情报侦察、通信、指挥、控制和打击高度融合,指挥循环周期大为缩短,作战行动的速度与节奏大大加快,使得时间要素不断升值,战争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信息化战争不仅包含陆、海、空、天的有形空间,还涵盖了电磁、网络和认知心理的无形空间。机动、突击、交战等作战行动在各个层次和领域的多维空间内同时或相继进行,作战空间呈现出多维化的高度立体性特征。战争时空特性的重大变化,使得战争的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的垂直阶梯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信息化战争不再是从战术突破到战役突破再到战略突破,而是战争一开始就直击要害,把敌方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等重要战略目标作为打击对象,战略、战役和战术日益融为一体。平台作战、体系支撑,战术行动、战略保障,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显著特点。
(四)作战力量运用更加追求精确、高效
以大规模消耗和大面积毁伤为代表的机械化战争,越来越与战争的利益目标相背离。而信息与火力的融合,起到了引导、控制、倍增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武器装备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为精确作战提供了厚实的技术支撑。精确制导武器已经成为战场的主角。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只占使用弹药总量的0.2%。海湾战争期间,这一比例增至8%。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期间分别上升到35%和60%。伊拉克战争中更是达到70%。简单地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摧毁一个目标大约需要900枚炸弹,而现在只需要1—2枚精确制导炸弹。再加上无人作战、空天战略打击等技战术的快速发展和运用,信息化战争在快速达成战争目的的同时,有可能极大降低战争消耗和附带损伤。这一变化,将会使掌握着信息技术优势的一方能以更小的战争消耗达成更大的战争目的,从而使战争发动者面临的各种压力相对下降,野心膨胀,将极大增加战争爆发的概率。
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947年4月22日,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的电报中指出:“应完全不被敌之动作所迷惑,选择敌之薄弱部分主动地歼击之……这即是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政策,亦即完全主动作战政策。”1965年4月,毛泽东在会见外宾谈到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时,又把自己一生用兵打仗的制胜经验概括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毛泽东曾多次说过,打仗并没有什么神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什么战略战术,说来说去无非就这四句话。毛泽东对战争的指导,达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指挥人民军队“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演绎出一幕幕战争奇观。土地革命时期,我军实行的是你打你的正规战,我打我的游击战;抗日战争时期,你打你的速决战,我打我的持久战;解放战争时期,你打你的阵地战,我打我的运动战;抗美援朝时期,“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扔我的手榴弹”。针对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对手,毛泽东赋予“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不同的内涵,从而把一个个强劲对手拖入到自己最擅长的节奏,陷敌于灭顶之灾。习主席对此也深刻指出,战争指导是一门艺术,其最高境界,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一)在信息化战争中仍须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信息化战争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信息化战争中起主导作用的信息技术同样有死穴。比如,关键节点和信息链路一旦被破坏,整个系统就可能全部瘫痪,从这个角度讲,强敌的优势是脆弱的。正因为此,我们创新军事战略指导时,不能跟在对手后面亦步亦趋,而要更好继承和发扬“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你的”,并非我不关注你怎么打,恰恰相反,我必须时刻盯紧你,知道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带着什么装备来,你的“后手棋”是什么、“穴位点”又是什么。“我打我的”,就是要在西强我弱总体态势下,尽量避免在高技术领域同敌人打堂堂之阵,而要善打巧打,要根据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把武器装备建设搞得更好一些,多拥有几手有效制敌的“撒手锏”;把过去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转到集中主要力量打敌要害上来,即打击维系敌人作战体系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特别是,要尽快完善新型作战力量领导体制,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非对称战略制衡能力,以能击不能。
(二)以新创造应对信息化战争的新发展
战略和作战思想的发展,与战争实践密切相关。回顾历史,我军之所以能在艰难困苦的长期战争中面对强敌却屡屡获胜,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我军不断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并将其具体化为每一场战争、每一次作战、每一个部队具体行动的战法。红军时期的“运动式游击战”,抗日战争时期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解放战争时期的“歼灭战”,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的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等战略方针,都是集聚全党全军智慧的战略创新成果,并迅速使之变成实实在在的战斗力。当今世界,世界新军事革命大潮汹涌澎湃,一场由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狂飙正无情地冲击着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推进军队改革,积极抢占军事竞争新的制高点。每一场军事革命都有“先发者”和“后发者”。美国无疑走在这场新军事革命的前面,已经构建起较完善的信息化战争体系,形成了丰富的战略和作战思想,并在近期几场局部战争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军队改革也多以之为借鉴。历史早已证明,如果“后发者”能够借鉴“先发者”的得失,就可以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甚至实现跨越式发展,追上“先发者”。美军提出了“网络中心战”、“空海一体战”、“全球快速打击”等理论。对这些东西,我们首先要真正弄清楚,不要人云亦云、照猫画虎。要看到至今还没有出现信息化战争体系之间大规模、高强度的对抗,新军事革命所取得的一些成果是值得怀疑和需要谨慎对待的。我们要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但也要防止生吞活剥、食洋不化,必须立足自身国情军情,必须有自己的创造。
(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人民战争整体威力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在信息化战争中,人民战争面临着许多新特点、新情况。一是信息化战争中支援保障作战的装备器材和技术手段高度专业化,普通民众未经严格专业训练直接参战难度增大,传统参战支前方式面临严峻挑战。二是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人民战争的传统战法面临严峻挑战。三是信息化战争节奏快、进程短,持久胜敌的战略面临挑战。如何迅速动员和组织各参战力量,形成和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是一个重要课题。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许多人对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产生了诸多的疑虑。
我们不能将人民战争的本质和表现形式相混淆,不能只看到人民战争的某一具体形式、某一战术过时了,就否定人民战争的其他内容和指导作用。人民战争在信息化战争中并未失去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无论战争形态怎样变化,战争始终遵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规律,信息化战争仍需国内外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人民战争的正义性、群众性、组织性始终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起着根本性作用。其次,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军民兼容性,为人民群众支援战争提供了新的领域和实践方式,人民群众对战争的支援已不再仅限于一般的人力、物力支援,将更多地体现在技术支援及非军事手段的支援上。随着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诸多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计算机技术专家和人才。这些技术人才是我们进行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信息战的雄厚的人力资源。同时,应当看到,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对信息化网络设施标准提出了很高要求,仅靠军队专业力量难以胜任。要系统整合政府相关部门、国家关键基础设施行业、互联网企业和广大网民等多方力量,全员参与,各尽其力,确保战时尽快实现由信息资源向信息作战能力的转变,使人民战争的威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信息化战争中,人民战争的基本思想没有过时,仍然是赢得战争的根本指导思想,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作者徐志栋: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敏:装甲兵工程学院军政部人文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