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史
- 施秉银 耿剑平
- 38220字
- 2020-11-24 15:24:57
第六章 深化改革 再启新篇
(2000.4—2012.3)
2000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合并,成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医院随之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合校后,西安交通大学确立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医院以合校为契机,依托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积极贯彻落实新时期医疗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任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创建“百姓放心医院”和“平安医院”,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等级医院复审”“优质护理”“三好一满意”“优质医院创建”等活动,力争使医院的学术地位和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西部领先”水平,致力于将医院早日建成为“世界知名大学附属医院,国家区域医学中心”。
2000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潘承恩院长暂代理院党委书记职务。7月,医院领导班子换届,李旭任院长兼党委书记、纪委书记,薛武军、马爱群、贺大林、师有生任副院长,12月,调任乔爱华为总会计师。2002年3月,李楠任工会主席。2003年10月,潘欣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2005年1月,医院领导班子换届,马爱群任院长,闫侃厚任党委书记,吕毅、贺大林、薛武军、马辛格任副院长,潘欣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乔爱华任总会计师,5月,师有生任工会主席。2006年9月,闫侃厚兼任纪委书记。2008年9月,李旭任代理院长。2009年1月,李旭任院长,刘青光、施秉银、袁祖贻、冯广林任副院长,马辛格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乔爱华任总会计师,11月,吴永昌任党委书记,黄西生主持医院工会工作。2010年3月,钱梦勇任总会计师。2011年9月,吕毅任医院党委副书记。2012年3月,吕毅兼任工会主席。
自2000年始,医院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启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并实施系列效益核算与分配制度,率先实行“全员聘任制”,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新路径,医院在改革中实现平稳过渡,总体发展建设规划获得卫生部批准实施,制定实施医院“十五”发展规划、学科发展“2510”计划、队伍建设人才腾飞计划、启动临床技术创新“十五五〇”工程等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总体目标实现的一大批关键性举措。新医疗、新技术蓬勃开展,急危重症救治水平显著提高,教学和科研取得新突破,信息化建设和后勤保障稳步推进。获批为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新增为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国家博士后流动站,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国家“863”课题零的突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全优成绩通过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等。随着医院住院综合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医院迎来了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医院以等级医院复审工作为重点,创先争优,以陕西省最高分通过等级医院复审,为医院评价体系建设和进一步规范管理奠定了基础。医院探索“六横七纵”的管理模式,推行管理中心下移和问责制,强化医疗成本控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覆盖省内外的协作医院体系。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伤员救治等重大社会服务实践中,勇于担当,成绩突出,连获政府嘉奖,彰显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
2012年初,开始实施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迎来医院发展的崭新阶段。
第一节 医院管理
一、推进医院管理规范化
(一)深化医院人事、行政体制改革
1.建立人事分配和管理运行新机制
(1)实施人事制度改革
按照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陕西省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陕西省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暂行办法》和西安交通大学有关工作要求,实施医院人事制度和分配体制改革。
2001年,医院成立体改工作领导小组和体改办公室,制定了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及《岗位设置办法》等8个配套文件,选择12个科室为第一批改革试点单位,这是建院以来最为系统的一次人事改革。根据卫生部、人事部有关文件,形成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文件蓝皮书》,包括《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岗位设置办法(暂行)》《岗位设置标准》《医院聘用合同制管理办法(暂行)》《岗位聘任实施细则(试行)》《聘用合同书》《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暂行)》《工作人员考核办法(暂行)》《工作人员考核实施细则(暂行)》等配套文件,下发全院实施。
改革人事管理体制。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重新核定医院的事业发展规模和各科人员编制,按需合理设岗,按岗聘人,对事业编制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控制人员总量,合理配置各类人员;加强干部管理,优化队伍结构,推行干部聘任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任前公示制、任期试用期制、任期目标责任制。2001年,党政科室干部职数由40余人减为34人,平均年龄由43.2岁下降到41岁,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本科以上学历达50%,临床业务科室45岁以下获博士学位的达13.9%;护士长聘任述职当场亮分,每年考核有5%的护士长进行调整;培训考核中层干部,制定了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全面推行聘用制。推行全员聘用制,合理科学地进行分类设岗。根据工作性质、技术水平、责任大小等因素,将工作岗位划分为重要、重点、骨干和一般岗位。建立人员合理流动机制。2002年,完成了较为科学的各学科岗位设置计划;当年10月,全员聘任工作全面铺开。在门诊窗口聘任工作中,医院组成聘任小组,公开各项考核选拔程序,开创临时工和在编职工同场竞技、择优选用的先河。
2005年,初步完成了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制订了人力资源岗位培训工作流程及规范;积极探索推行硕士及以下学历人员聘用合同制。2006年,完成部分职能界定与职责划分,界定了科主任职责、设置管理助理,推出医院《聘用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和《招聘制人员考核办法》。
根据《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和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全员聘用制度实施办法(暂行)》的有关规定,岗位分类有专业技术岗位(包括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三类,2011年完成了专业技术岗位13级岗位聘任的申报、资格审查、业绩审核等工作。
(2)加大分配制度改革
医院以绩效考核为重点,健全并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以工作量和质量为核心的责、权、利相结合的职工管理考核评价机制,体现贡献与报酬相匹配的原则。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责任大小、技术含量、风险程度、工作量等因素确定不同岗位的岗位工资,实行一岗一薪,易岗易薪。围绕医院主要任务,不断完善分配制度改革,在过渡阶段,职工岗位津贴的分配建立在全面推行成本效益核算、质量控制、岗位考核的基础上,重实绩、重贡献,向一线岗位、关键岗位和主要管理岗位倾斜。2005年,进一步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制订实施新的成本效益核算细则与奖金分配办法。2006年,规范科室计划编制格式与流程,印发实施医院《党政职能科室绩效考核实施办法(试行)》《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2007年,进一步规范合同制职工的招聘、选用、培训、考核与薪酬待遇,行政管理人员实行职员聘任制,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职务聘任制,工勤人员实行合同制。2008年,印发实施医院《经济核算方案(暂行)》和《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暂行)》。2009年,首次明确“双肩挑”院级及中层干部岗位津贴(奖金)行政和业务工作分配的原则和办法。2010年下半年,以岗位聘用为核心,以体现岗位绩效为依据,启动全员岗位聘任工作,探索建立以体现岗位绩效为核心、调动广大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分配制度;逐步实现在编与聘用制员工同工同酬;实施卫生技术人员岗位聘用制。2011年,以全员岗位聘任为中心,完善岗位的科学化管理、突出岗位目标责任的明确与考核,研讨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激励机制。
(3)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
积极推进后勤体制改革,建立“事企分开”“两权分立”的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化。2001年起,医院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对原有班组进行改制,将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剥离,成立后勤产业集团,后勤管理科,医院后勤产业集团董事会、监事会。2002年,制定、修订了医院《后勤服务保障合同书》《后勤服务质量考核评估办法》,逐步规范医院对后勤产业集团的管理。经一年试运转,后勤员工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成本减少,院内绿化、保洁工作受到广泛好评。2005年,保障服务和产业开发经营彻底分离,后勤保障体系和产业发展体系重组为基建科、总务科、动力科、房产科、幼儿园和产业发展部等。2006年,深入实施后勤系统重组,强化智能动力系统建设,管理与服务进一步分离。2007年,完成产业集团的资产界定,进一步规范其内部运营模式。2009年,产业发展部更名为后勤服务部。
2.适应医院发展需要,调整组织构架
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科室。科室建制不要求上下对口统一,对职能相近或相似,工作量不足的科室予以撤销或合并,重点压缩行政后勤科室。业务科室原则上由医院根据任务要求统一设置。
(1)职能管理科室
2000年,撤销综合诊疗部。2001年,将党政职能科室从原来的28个缩减为18个;调整科研机构,设院级科研机构1个,院科共建科研机构17个。2005年3月,成立效益核算办公室、物资采购供应中心;5月,撤销绩效考核办公室,职能并入人力资源部;6月,撤销设备科。为了建立与市内、省内、国内、国际等多个层次的联络网络,加强公共关系管理,以争取最大的社会资源参与医院的发展与建设,成立对外联络部;9月,撤销门、急诊办公室,恢复门诊部,科级建制;为进一步加强医院行业作风管理和医德医风宣传教育工作,更好地服务患者,医院成立行风办,面向社会聘请社会监督员。2006年5月,成立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挂靠医务部;成立招标(集体采购)办公室;教学科更名为教学部;科研科更名为科技部。2007年5月,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挂靠科技部,于2009年挂靠院长办公室。2007年7月,成立期刊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2008年,组建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2009年3月,医保及合疗职能由外联部剥离,设医保合疗办公室;成本核算办并入财务部;学生科归属教学部,保留其建制;撤销继续医学教育学院,其职能归属教学部;招标办公室和采供中心合并组建招标采供办公室。2009年,成立转化医学中心。
(2)临床业务科室
按照医院实际工作需要,对业务相近的临床业务科室进行了调整重组。2001年,新组建肾脏病中心,精神心理卫生中心,急救医学中心,整形、激光、医学美容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和康复医学中心。正式成立营养科,属医技科室;6月,由理疗科、疼痛科、高压氧科合并成立康复医学中心。2002年10月,原烧伤整形科和激光室合并为整形激光医学美容中心。2005年3月,恢复原干部病房管理科科级建制并更名为干部健康中心。2006年3月,成立先心周围血管病中心。2007年12月,将新生儿科从儿科中剥离,新生儿科成为独立的医疗单元。2008年4月,风湿病科从内分泌科独立设置;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分为检验科、临床分子生物中心;成立肿瘤介入与生物治疗科(隶属于肿瘤中心)、脑血管病科(隶属于神经病学系)、诊断部、手术部、医务部——病案信息办公室。
(3)探索“院中院”发展新模式
为整合医疗资源,突出专病治疗特色,扩大学科影响,2011年,医院打造优势学科群,完成院内学科整合,打造四个“院中院”,以心血管内科、先心周围血管病科、心脏外科、干部病房二病区组建成立心血管病医院,袁祖贻为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张玉顺、牟建军、耿希刚为副院长;以肾移植科、肾脏内科、血液净化科组建成立肾脏病医院,薛武军为肾脏病医院院长,尹爱萍、田普训、蒋红莉为副院长;以肝胆外科、消化内科和健苑四病区组建成立肝胆病医院,刘青光为肝胆病医院院长,吕毅、和水祥为副院长;以肿瘤外科、普通外科、肿瘤内科和肿瘤放疗科组建成立肿瘤病医院,撤销肿瘤中心建制,陈武科为肿瘤医院名誉院长,党诚学为常务副院长,车向明、南克俊、张晓智为副院长。
(二)落实医院发展规划,探索管理机制创新
1.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医院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
2001年起制定实施医院“十五”发展规划,确定了五年内医院的学术地位和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西北领先”水平的战略目标。医院相继制定、修订或完善了系列规章制度。2005年,建立了职能分工与项目负责相结合的管理格局,完善项目立项决策与后续管理和督促检查工作机制,制定院级会议办法,确保医院重要决定、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的贯彻执行;遵循精简高效的原则,医院逐步规范、优化流程,规范了院级领导工作制度,实施院长(分工)负责制度与院领导科室联络制度;院领导不再兼任科室主任,恢复并规范了行政查房制度;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和医疗督导专家组,规范了决策程序和决策质量评估体系,实行重大决策专家评议和员工听证制度;修订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组织各临床学科制订了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在管理机制方面,推进管理重心下移与问责制,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将人、财、物等权力有计划地下放到科室;在问责制方面,医院健全以《科室千分制考核》为主的考评方案,加强医疗缺陷管理处罚力度。
2006年,完善了决策层与中层工作制度与会议办法200余个,坚持院领导行政查房及启动接待日制度,制定了《中层干部管理条例》《关于推行我院管理重心下移工作的实施意见》与《关于我院推行问责制的指导意见》、医院《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并付诸实施。建立了行风责任制、医患沟通制度、投诉管理暂行规定等多项制度。
2007年,实施医院“十一五”规划;引进管理咨询人员进行制度建设,建立了涉及全院12个模块的行政管理制度规范,内容包括职能、架构、岗位、流程、管理制度五个方面;制定了《关于领导班子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有关规定》,规范了医院高层会议,提高会议质量和效率。临床科室配备管理助理,专职配合主任做好科室的行政管理工作;建立了临床医疗、医技科室主任行政工作例会制度;成立医院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以项目管理为主线,对难点、亮点工作等按照重大项目的方式管理和运作。2008年,形成了《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和《重大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对项目的管理和运行进行了规定。通过有效授权与落实责任,使项目目标责任到人,确保项目实施和工作推进,并对优秀的项目进行年终奖励;制定了《院级会议制度》和《行政查房制度》。2009年,实行院领导联系科室制度,出台及修订各种规章制度性文件33个;修订完善全院各种突发意外事件应急预案,形成30项各级各类应急预案。2010年,出台和修订各种规章制度性文件28个,完成《医院管理制度汇编》和医院2020年基础建设规划论证。2011年,制定或修订医院《院内招标采购管理办法》《招标、询标采购工作细则及作业流程》等制度性文件28个。
2.重视学科建设,整合学科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
2001年,医院《“十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学科发展实施“2510计划”,即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专科,力争“十五”末有两个学科整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进入省部级重点学科行列,有5名左右的学科带头人进入国家一流专家行列,有10个以上的学科整体达到国内先进、西北领先水平。医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2001年,心内科、泌尿外科被批准为陕西省首批医学重点学科,普通外科和影像中心被批准为省医疗优势专科。2002年,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新增为国家博士后流动站,妇产科学、医学影像学、肿瘤学和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四个二级学科新增为博士点,临床检验诊断学、急诊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和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四个二级学科新增为硕士点。
医院先后组建中心ICU、呼吸机管理中心、临床服务中心、老教授诊疗中心、干部健康中心、康复中心、亚健康中心、临床研究中心、脑血管病中心、先心与周围血管病中心,成立了手术部,组建了微创中心。截至2011年底,医院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泌尿外科、肾移植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3个(产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陕西省重点学科5个(心内科、妇科、泌尿外科、普通肿瘤外科、内分泌代谢科);陕西省优势学科7个(普通外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传染科、神经外科、血液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拥有7个卫生部临床学科建设重点项目;13个专业为国家临床药理研究基地;10个专业为陕西省质量控制中心。
3.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储备医院发展力量
医院注重为学科搭建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制定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考核、评估、奖惩六结合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CMB项目、光华教育基金等资助及医院选派等途径,派出国内外进修人员,有效提升学科骨干的专业技术水平。
2001年以来,引进或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约20人;引进或培养临床学术骨干100余人;争取CMB项目资金百余万元,配套资助中青年医师到国外进修先进技术;获准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20余项,资助金额200余万元。2008年以来,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聘请客座教授50余人,柔性引进兼职教授20余人。2010年借助光华教育基金,促进两岸医学交流与互访,派出赴台3个月培训20人,来访专家18人。派遣国外进修4人。同时聘请张心湜院士为医院客座教授。医院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培育或开发多学科领域专家教授和领军人物近400位,包含双聘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层次或二层次入选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名、西安交通大学腾飞人才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0名、获卫生部和省级突出贡献专家5名。截至2011年,医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近3000名,硕士以上学历人员700余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近400名。
4.“以病人为中心”,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1)医院管理年活动
2005年到年,医院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核心,抓住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进服务流程、降低医疗费用四个关键环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和实施细则,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首位,探索建立科学管理长效机制,保障医院可持续发展。
(2)等级医院复审
2009年,成立等级医院复审办公室,复审工作全面启动。在此基础上,2010年成立管理组、临床感控组、医技组、护理组、财务组、服务与保障组六大执行体系。由薛武军教授、杨岚教授担任组长,22名院内教授组成的等级复审专家组,下发《等级医院复审一、二类及三类指标评价体系工作任务分解表》,院领导分片包干,与各科室主任签订等级医院复审责任书,科室按照“自查——整改——院内检查——再整改——模拟检查”的工作流程循环推进。医院先后七次组织召开专家组专题会议,组织院内专家组八次、院外专家组两次分组深入全院检查指导,对“重点部门”“重要岗位”“关键环节”进行专项检查。7月,在陕西省卫生厅组织的评审中,医院以全省最高分通过等级医院复审。
图6-1 2010年3月22日,召开等级医院复审全院职工动员大会
(3)优质医院创建
2011年6月,按照卫生部《关于开展优质医院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医院成立了创优办,制定下发《国家级优质医院创建工作方案》,并对卫生部颁布的《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进行工作任务分解,同时,医院召开创建全国百家优质医院工作推进会,明确了创建“国家级优质医院”的目标和任务,7月,按照陕西省卫生厅有关优质医院创建的通知精神,印发实施医院《国家级优质医院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修订)》,并按照科室的职能划分,分模块进行工作任务的再次分解,一附院优质医院创建工作进入新阶段。
(三)整体规划建设,改善就医环境
全面启动医院总体规划,加快医院基本建设。2001年,完成并启动部管医院中第一个医院建设总体规划。规划用地面积98000m2,规划建筑总面积138082m2,新建住院大楼,设计床位1080张。完成六号高层住宅楼21910m2,投资4503.2万元。开展基础设施改造工作,完成水增容,生活区污水管网改造,工作、生活区热交换站配套工程,住宅楼电表改造等。2010年,完成医院2020年基础建设规划论证。
1.以住院综合大楼,新门、急诊大楼为主体的基础建设
(1)住院综合大楼建成投入使用
2001年,举行住院综合大楼开工奠基仪式。2002年,完成一期工程的立项审批、方案设计及评审、初勘和详勘。2006年,进行室内装修与配套工程。2007年8月18、19日,新住院大楼(20层,建筑面积83000m2)正式投入使用,建立了30个标准化医疗单元,迁入19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等,成立了西北地区最大的重症监护中心,拥有技术实力雄厚的心脏监护中心和呼吸监控中心。住院综合大楼集成物资供应、检查、诊治与教学等功能,极大地改善了患者就医环境。
(2)门、急诊综合楼建设
2006年4月,启动二期工程建设的论证调研工作,并于当年底通过了设计委托。设计方案经多次论证,并听取各专业科室和相关职能部门意见,利用医院例会、专题会议等形式公示,得到了职工的理解与支持。同时,召开门、急诊规划设计专题会议,对新建门、急诊大楼的规划容量,功能检查科室的设计布局重新定位。2008年,通过了卫生部组织的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的审查,取得了初步设计审查批复。2007年10月26日,举行新门诊大楼奠基仪式。2009年6月30日,举行了地基工程开工仪式,并于12月7日举行了主体施工开工典礼。2010年10月8日,工程主体封顶。2011年12月,基本完成门、急诊综合楼楼内施工工作,开始功能调试及专业验收的前期工作。
图6-2 2007年10月26日,时任陕西副省长罗振江为交大一附院新门诊大楼奠基
(3)业务用房改造
2000年,“东一楼”(透析楼)建成投入使用。2001年,传染科大楼投入使用;同年,对门诊楼进行装修和改造,诊疗环境大为改善。2002年,先后完成东一楼8层大教室、医学分子研究中心装饰改造工程以及门诊部、急诊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药剂科、设备科、肿瘤科、东区等医疗、办公用房修缮改造工程共计63项,总面积达21600m2。2003年,医院新建“发热门诊”。2007年,医院新建氧气站项目;完成整形烧伤、口腔诊室、药剂楼等业务用房改造工程;建设院内管网系统、消防水池和水泵房,完成配电房和污水站等在建项目;完成行政办公楼、妇产科楼、制剂楼的装修改造。2008年,门诊后厅(彩钢结构)正式投入使用,门诊面积扩大2000m2以上;肿瘤中心大楼投入使用。2009年,完成了新四楼、放疗科二十九病区、康复中心、肾内二科病房等改造装修;完成门诊门面房加层的报建和施工;对全院27栋医疗用房及医疗辅助用房进行排查,首次建立医疗用房档案。2010年,完成PET-CT用房装修,次年4月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967.72m2;7月进行干部病房改造,建筑总面积7500m2;完成新水泵房项目。2011年,完成科教综合楼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2月24日,科教综合楼基坑施工;同年,启动国际港务区分院工程项目书编制。
2.更新仪器设备
医院设备类资产原值从2000年的1.43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5.5亿元,其中,添置单价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共148台(件),原值2.59亿元,包括2001年引进西北首台“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应用于临床。2008年,对住院大楼手术部进行整体化手术室改造,使硬件水平跻身国内第一梯队的行列。2009年,引进贝朗输液管理系统,是当时西北第一家拥有该设备的部属医院,有效地提高了一附院重症医学的管理水平。2010年,引进GE E8彩超,填补了胎儿四维彩超的盲点;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字化乳腺X射线系统。2011年购置ECT、3.0TMRI,引进日本汤山YS-TR-400FDS型自动摆药机,填补了陕西省药剂科无全自动化设备的空白。
图6-3 2010年购置的Elekta Synergy直线加速器
图6-4 2011年购置的GE3.0T磁共振
3.持续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医院将信息化建设作为衡量医院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001年,对全院网络布线进行更新,形成院内网络布线光纤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的布局;完成以财务为核心的软件系统设计;门诊HIS子系统正式开通运行,实现门诊挂号、划价、收费,门诊中西药房发药,药库管理等网络化管理。2002年,完成医院公众网的总体设计,接通医院到西安交通大学西区的光缆,实现院——校——CERNET-GHINANET等无缝链接;建立电子阅览室。2003年,开设医疗区网络信息点1000余个,开通信息点500余个,实现医院与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链接;逐步完善院内HIS二期工程,实现门诊挂号、收费系统合并。2004年,梁宗强工程师自主设计的“医院后勤管理洗涤系统软件”在后勤洗衣房使用,该系统2011年获国家版权2011SR041625/软著登字第0305299号。2005年,校园网升级工程全面铺开;设计并实施了杜绝欠漏费网络系统;实施全院手术麻醉工作量统计工程;完成包括收入、成本和工作量在内的门诊、住院经济核算系统;开始实施单病种收费统计。2007年,获得卫生部500余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HIS二期在全院应用;同年,完成住院大楼及1、2号住宅楼网络布线及设备调试,完成整个院区内光缆改造工程,完成教育网至电信网代理服务器的搭建。2009年,启用院内办公自动化系统,门诊HIS二期系统全面上线,医生工作站全部使用电脑开立医嘱,建立和开通网上预约挂号业务,HIS系统中嵌入了合理用药软件,为临床合理用药创造了良好的监管环境和专业平台;临床检验及各大实验室仪器接入医院内网,使化验过程条码化,化验单电子化。2010年到2011年,完成LIS系统、PACS系统上线,自主开发应用第二代身份证的快速挂号系统。
图6-5 PIVAS集中配药
图6-6 全自动摆药机系统
图6-7 HIS医生站和电子病历
4.改善院容院貌
(1)为患者提供先进、便捷、优美、舒适的就医环境
2002年以来,门诊和住院部主要干道环境实行卫生保洁公司负责制,启动地下车库的设计和立项审批;制定院区整体绿化方案、夜间灯光布置方案等并予以实施。2008年,进行院容院貌治理和医疗秩序整顿工作;基本完成管网系统改造和道路铺设;车辆实行计时收费,电梯实行专人管理、疏导。2009年,改造新门、急诊大楼周边配套设施;引进爱玛客后勤物业服务公司,实现专业化的住院大楼保洁工作。2010年,完成传染科楼、干部保健大楼的装修改造;启动培训服务中心楼和新科研用房建设工程;12月,新水泵房开工;推进无烟医院创建工作,控烟工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项工作检查的好评。2011年,获批第三路电源引入;443辆车位的立体停车场开始试运行;污水站每天可处理医疗污废水2500 t,达到国家标准;正式启用垃圾压缩站;定期开展控烟自查和督察工作,被陕西省卫生厅评为2011年度控烟工作先进集体。
图6-8 2011年443辆车位的立体停车场开始运行,有效缓解停车难题
(2)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维护医院秩序稳定
2000年以来,医院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大消防、治安基础建设和保卫管理工作力度。2002年,完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20余项,层层签订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在重点要害部门安装监视和报警系统,加强巡逻和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治安刑事案件和其他安全隐患发生率明显下降。2006年,医院率先在全省卫生行业引入警务进医院,西安市公安局、雁塔区政府、公安雁塔分局共同举行挂牌仪式,尝试警民共建机制。医院连续多年实现“零火险、秩序好、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连续多年被市公安局、消防局评为先进集体,同时,被雁塔区区政府政法委、西安交通大学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达标单位”。
(四)规范财务审计和资产管理
1.财务工作
合校后,一附院实行总会计师管理制度,总会计师组织领导医院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监督等方面工作,参与医院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财务部在总会计师的直接领导下,按照“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范行使医院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职能。
(1)清理医疗合作项目
2001年,按照国务院及八部委相关文件要求清理了2000年前医院与外单位合作期限5—15年不等、涉及资金4808.7万元的12个合作项目。
(2)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医院预算2000年实行行政后勤办公费单项预算,2001年开始对财务收支实行预算管理。2003年开始全面预算管理,形成了预算从申请到审批,从编制到决策,从执行到调整等严格程序,使预算从汇总编制型逐渐上升到立项追踪管理型,从控制资金到规范职能、从监督资金到规范经济行为,使医院的经济管理形成了以预算管理为龙头、会计核算为基础、成本控制为手段、辐射资源配置等领域,统领医院经济运行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3)实行财务集中统一管理
2002年,完成了基建财务的统管。2003年,对后勤管理科、设备科、药剂科会计工作实行委派制,对其经济业务核算实行了接管。2009年,改进账务处理模式,解决了库房物资出入库账与财务账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了一、二级物资账账相符,加强了对医院各类流动资产的监管。
(4)建章立制规范业务处理
2001年至2011年间,先后制定了医院《经济合同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经济核算管理办法》《货币资金管理办法》等23项财务管理制度。2003年,制订《会计科目使用手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2009年,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收费及结账业务操作、财务部内控等业务处理标准方法及程序分别编制成五项手册,实现了财务管理、会计与成本核算及财务内控机制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目标,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2.审计工作
2000—2012年期间,审计部门主要承担了建章立制、内控评审、外包审计、零星维修审计、经济合同审核、年度审计、绩效审计、审计监督等工作。2009年,制订了《合同审核制度》《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实施办法》等多项制度,并对医院财务、结账处及门诊收费处、物流业务等部门进行了内控评审,有力地促进了上述部门的规范管理,并在当年卫生部工作会议上做案例交流,审计科被评为当年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先进集体。2011年,首次探索性地开展B超室设备使用情况绩效审计工作,为今后全面展开设备绩效审计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3.资产管理
医院建立物资招标、采购供应和资产管理等部门科学、严谨的工作流程与运行办法。通过强化认质、询价等环节,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2000年,医院对1160种中西药品进行公开招标采购,使医院药品购进价格在原批发价的基础上最高降低了74个百分点,平均降低12个百分点。2002年,组织全院进行国有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完成了2600间房屋、102000m2建筑面积、11487件设备、2000件家具、4万册价值2.3万元图书等资产的清查、登记、造册和财产编号工作。2006年1月至3月,成立国有资产清查办公室,历时3个月组织完成国有资产清查工作,彻底摸清了家底。
医院从2006年11月起将投放、捐赠类设备纳入国资统一管理范畴,统一由院方签订制式合同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为医院合理配备设备奠定基础。医院物流系统实行招标、采购、供应、资产管理两部门、四环节的运作模式,实现“阳光采购”。
二、加强党的建设 弘扬优秀文化
(一)积极做好党建工作,为医院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1.精心筹备,圆满召开党代会,不断鼓足干劲,凝心聚力
2005年7月,召开合校后第一届党代会。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中国共产党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一届党委会、纪律检查委员会。2010年3月,医院召开第二届党代会,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委员会工作报告》和《中国共产党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委书记吴永昌代表医院第一届党委会做了题为《求真务实 加强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 为促进医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党委副书记马辛格代表医院第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做了题为《坚持从严治党 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永葆医院事业发展的青春与活力》的工作报告;李旭院长做了题为《团结奋斗 扎实工作 开创医院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报告。校党委副书记王小力代表校党委对医院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和新当选的两委委员表示热烈祝贺,对医院党委和纪委工作提出了要求。
2.与时俱进,全面开展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2000年,围绕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中纪委四次会议的召开和西安交通大学“三讲”教育要求,组织全体职工学习讨论。2002年,参加全国省级以上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全国城市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12届年会,其中5篇论文获优秀奖。荣获“全国城市医院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党委书记、院长李旭被评为“先进个人”。2005年,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活动历时4个月。2006年,在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在党员中开展了新党章学习活动、“八荣八耻”教育、形势教育。2007年,医院深入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宣传工作,各党支部召开十七大精神学习专题组织生活会。2009年3月起,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校党委王小力副书记来院检查指导,高度评价了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2012年,深入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印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协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
3.积极推行院务公开,推进民主化管理进程
2005年,召开医院第三届教代会暨第三届工代会。大会听取了院长工作报告、工会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成功选举了新一届工会委员会和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2006年,调整院务公开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完善《院务公开实施细则》和《监督实施细则》。2007年,出台《院级会议决议督察督办办法》,并将督办结果汇总定期形成《督察督办信息简报》。2010年,第三届教代会暨第三届工代会四次会议召开,大会听取了院长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党委马辛格副书记发表讲话。同年,第三届教代会暨第三届工代会五次会议召开,李旭院长做了题为《关于医院院区规划设计说明》的工作报告,党委吴永昌书记发表讲话,审议通过《2010—2020年医院建设规划设计方案》。2011年,召开第三届教代会暨第三届工代会六次会议,李旭院长做了《关于泾渭新城分院建设意向说明》的报告。2012年,召开第四届教代会暨工代会。西安交通大学李伟副校长发表讲话;大会听取了院长工作报告、工会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讨论通过新一届工会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名单;审议通过《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新一届各专门工作委员会委员名单;吴永昌书记发表讲话。6月,召开第四届教代会暨第四届工代会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医院经济核算方案》《医院绩效津贴分配办法》和《科教综合楼项目设计方案》。9月,召开第四届教代会暨工代会三次会议,李旭院长做《关于陆港医院建设项目说明》和《关于陆港新区医院建设项目方案通报》的报告;党委吴永昌书记发表讲话。
4.加强党风廉政和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2000年,院党委查处部分科室、人员发生的腐败案件,对职工进行了深刻教育。2003年,建立领导干部党风廉政责任制度,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纪委参与院内基建工程、药品、设备招标,实行全程监督,严格把关。2005年,印发《关于加强医院纪委监察工作的通知》,加强医院行风建设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工作。2006年,成立打击医药购销商业贿赂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开展治理医药购销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网页专栏。制定医院《〈贯彻落实惩防体系(实施纲要)〉实施办法》《医药购销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试行)》等多项制度。成立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行风责任制、医患沟通制度、投诉管理暂行规定等多项制度。设立院内、外监督员,深入病区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2007年,进一步开展治理医药购销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向卫生部递交了《治理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工作情况及自查自纠总结》;接受并通过省卫生厅治理商业贿赂自查自纠总结评估工作检查验收;代表三所附属医院接受教育部对西安交通大学治理商业贿赂自查自纠总结评估工作检查验收,得到检查组的认可和好评。
2009年,医院与各党支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及行风建设责任书,开展“小金库”治理自查工作;首次较大范围推行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开展“廉洁自律,诚信服务”主题教育月活动;院党委、纪委相关领导深入一线,现场处理投诉。继续开展文明窗口和服务竞赛活动,与上年度同期相比,医疗纠纷下降15%。
2010年,进一步推行“一岗双责”责任制,制订和完善《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警示训诫和诫勉谈话制度》《物资采购管理办法》《消耗材料管理办法》《物资采购档案管理办法》;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行为记录卡”;开发医德医风考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2011年,与全院科室、党支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组织全院中层干部观看卫生部拍摄的《警钟长鸣》教育片;先后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警示教育专场报告;分批组织全院干部和重点部门岗位人员参观西安市警示教育基地;组织各科室签订2011年度行风建设责任书;制订《患者满意度调查方案》和《社会监督员管理办法(试行)》。
5.夯实党的基层执政根基,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全院覆盖
2002年,实行党支部工作量化考核,建立完善党员库。组织党支部书记到全国优秀党支部书记郭秀明的故乡参观学习,开展义诊和捐款活动。2003年,组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在“非典”防治一线,组织党员火线入党宣誓。2005年,进行党支部换届改选工作,在全院78个科室的基础上,划分了43个党支部、1个党总支。2006年,完成党支部换届改选工作。2009年,制定《党委工作制度》,推进党支部日常考核工作,开展党费自查工作,接受学校组织部对党费收缴工作的检查;圆满完成全院61个党支部换届改选;完成2009年学校党建研究与实践立项的申报工作。2011年,结合“三好一满意”活动和“创建国家级优质医院”工作,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落实党委委员联系党支部制度;形成“一查两报三改”工作机制;举办党史专题报告会、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评选表彰等活动;看望慰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党员以及为医院建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2012年,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对全院61个党支部进行分类定级和整改。
6.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2000年,进行机构调整和全院科级干部聘任工作,完成中层干部聘任,对医疗医技科室进行了部分调整或重组,党政职能部门压缩至21个。2005年,系统实施了管理干部队伍培训。2006年,在党员中开展了新党章学习、“八荣八耻”教育、形势教育活动。2007年,完成12个干部考核聘任工作。2009年,完成管理部门机构、干部调整,首次较大范围地推行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建立完善医院中层干部信息库。2010年,对党政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了管理业务培训,210名学员按期结业。2011年,在干部换届聘任中推行“两推两公开”(“两推”即通过科室群众含个人自荐和领导班子成员、两委委员及老专家代表、民主党派代表、校党代表等参加的院级两个层面提名推荐产生候选人;“两公开”指公开民主推荐结果和公开拟任干部基本情况),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阳光下操作,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
(二)实施“文化强院”战略,重视院、科文化建设与传承,营造和谐发展的工作氛围
1.着眼长远,制定《医院文化建设方案》
2006年,院党委成立医院文化建设指导专家组,聘请张学斌教授为专家组组长。2007年,形成《医院文化建设方案》,医院文化建设以新住院大楼启用为契机,以服务文化为重点,从院、科两个层面进行医院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视觉文化建设,构建富有人本医学文化内涵、个性鲜明的现代医院文化体系;明确了医院文化建设主要任务有三方面:第一,构建医院文化的核心理念;第二,以制度建立落实和行为规范培训为重点,推进医院行为文化建设;第三,以新住院大楼搬迁为契机,全面导入视觉识别系统(VI)。
2.修史明训,光大优秀传统文化
2005年,医院提出“诚信、质量、科技、和谐”的治院方针。2006年,确定了院徽、院旗以及“厚德、博爱、精医、卓越”的院训,重新确立了“生命至上,服务第一,爱院敬业,求实创新”的医院精神,完成医院文化VI设计手册;启动并完成了医院《50年院史》编撰工作;组织VI设计系统修订和完善,并推广应用。
院训文化释义:
厚德——语出《易·坤》,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淮南子·氾论训》有“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 《史记·五帝本纪》有“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其本意有大德、深厚的恩德、谓施以厚泽、谓深深地感激、心胸宽广不以个人得失为主,重公轻私,谓之厚德。其中,“厚”,即优待、推崇、重视;“德”,即道德、品行、政治品质;“厚德”,即重视道德修养,注重德育。寓意一附院恪守医德,引导广大医护人员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博爱——语出《说苑·君道篇》师旷言:“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曹植《当欲游南山行》也有“长者能博爱,天下寄其身”;欧阳修《乞出表》之二有:“大仁博爱而无私”;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有:“博爱云者,为公爱而非私爱,即如‘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之意”。博爱,即广博的爱,是对全人类最无私的爱,充分体现出一附院广大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关爱健康,视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的无形大爱的奉献精神。
精医——语出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认为医德:一是要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精医”在此指精湛的医术和精深的医学知识。寓意一附院广大医护人员精研医道,医术精益求精,临床和科研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给广大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卓越——本意为高超出众,不凡、优异、优秀、出色、卓异、卓绝、杰出、突出、精湛等,亦即超出一般、不同凡响,不负于“第一”,起步于现在,放眼于未来。寓意一附院广大医务人员志存高远,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把一附院打造成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医院而不懈追求。
图6-9 文化品牌设计
院徽文化释义:标志创意来自西安大雁塔和西安城墙,通过书法的笔触效果表现出意象化的图像,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特色,总体形象为一个写意的“十”字,并蕴含着“一”字形和“中”字形,写意化的大雁塔又如“A”字形,体现出医院争创一流的精神。大雁塔的中心图形代表医学的蛇和权杖,显示出敬业、爱心的医学精神。该标志体现出高雅、和谐的风格,标志形象大气、生动,富有视觉张力,表现出医院的文化关怀,充满文化韵味。
在院训的基础上,一些科室也形成了“科训”。如,肝胆外科的16字科训:“肝胆相照,尊重互信,求精创新,崇德允能”。
3.设立“孟绍菁精神奖”
孟绍菁教授是干四病区主任,她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工作岗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患者服务中去。她是医院共产党员的典范,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楷模,是医院精神的优秀实践者,是医院文化的先进代表。2002年,院党委做出了向优秀共产党员孟绍菁同志学习的决定,提出:学习她视事业为生命,工作高于一切的敬业精神;学习她对技术精益求精,视患者如亲人的高尚医德;学习她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她生命不息,工作不止,顽强拼搏的精神。全院上下掀起了向孟绍菁同志学习的热潮,院党委组织了学习孟绍菁精神征文、演讲比赛,新闻媒体报道了孟绍菁教授的先进事迹。孟绍菁教授先后荣获“全国三八巾帼标兵”、中国医师奖、陕西省白求恩精神奖、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院党委设立了孟绍菁精神教育奖励基金,制定了《孟绍菁精神奖励基金会章程》《孟绍菁精神基金奖励办法》,以激励更多孟绍菁式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当年“七一”,院党委表彰了6位孟绍菁精神先进个人和两个先进集体。
4.搭建关爱平台,培养职工综合能力
完善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发挥职工代表参政议政作用,建立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帮助解决聘用制职工的子女入学问题。协调解决离退休职工的生活待遇和医药费报销等实际困难。组织老同志撰写个人传记及医院发展故事,弘扬医院传统文化。
图6-10 荣获西安交大“永远跟党走”迎接建党90周年歌咏比赛特等奖
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业余文化活动,2000年以来,成功举办“迈向新世纪,明天更美好”“奏响生命的乐章”等大型文艺会演,举办职工“医韵杯”卡拉OK比赛、“舞动生命的主旋律”职工健身操比赛;在学校“歌唱祖国”大合唱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组织职工合唱团参加学校合唱比赛,荣获特等奖;大型情景舞蹈《大爱无声》在省卫生系统文艺会演中获得一等奖,并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卫生系统文艺调演,获最佳风采奖。在校第47届运动会上荣获集体第一名。组织参加“省卫生厅迎国庆反腐倡廉书画摄影展”,多张摄影类作品分别荣获一、二等奖和优秀奖。组建职工合唱团、舞蹈队,秦腔爱好者协会,摄影、集邮、钓鱼协会,职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队等社团组织,举办涵盖声乐、手工、健身操等内容的老年学校,评选“明日之星”优秀青年,开展“视界行”青年考察交流学习。
第二节 医疗工作
一、医疗管理
医院以创建百姓放心医院、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等级医院复审”“优质护理”“三好一满意”“优质医院创建”等活动为契机,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健全完善各项医疗管理制度,大力开展新医疗、新技术,健全质控网络,注重质量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医疗质量安全意识,落实核心制度,推进“病人选择医生”的医疗服务改革,加大医疗秩序整顿。同时,按照国家政策,做好医保管理工作,重视行风建设,使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持续提升医院基础医疗质量和实现国家区域医学中心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一)夯实医疗基础,强化制度落实
1.健全完善医疗管理工作制度
医院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项医疗活动,理顺业务流程,先后修订13项医疗核心制度、近60项医疗工作制度、40个突发意外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考评体系,坚持医疗总值班制度,定期对科室各种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抽查。
2000年,医院牵头实施“病人选择医生”制度,被陕西省卫生厅确定为全省实行“病人选择医生”试点单位。2001年,开展“医疗质量月活动”,出台《一级综合质量暂行考评办法》《缺陷管理条例》等管理制度,开展医疗秩序整顿。2003年以来,修订交接班制度、会诊制度、专科门诊制度、专家门诊制度、急救制度、首诊负责制度等20余项;初步完成临床医疗、医技、医辅科室“诊疗常规”编写修订工作;在“非典”防治工作中,结合《传染病防治法》,制定下发了《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门诊日志管理制度》《医疗废弃物处理条例》等近10项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管理,制定了医疗综合指标考核标准、部分专科质控标准,其中病理科、麻醉科、肾移植科被陕西省卫生厅命名为“陕西省专科质量控制中心”。制定了《医师行为规范》,下发了《关于病历书写的补充规定》,将病历质量与科室奖金挂钩。2008年,制定《运行病历质量检查标准》、医院《电子病历书写暂行规定》,出台《病历管理办法》;制定“13+1”项核心制度,纳入《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修改完善《第二批修订的医疗工作制度》《危重患者安全转运办法》,汇编《医生口袋书》,编制《一附院处方集》《药品名称速查手册目录》(第二版);完善和落实手术分级及围手术期相关制度;再次修订了医院《病历管理办法》及《病历质量评分标准》。
2.重视培训,狠抓制度落实
医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科室轮转工作,坚持对进修医师进行严格管理和业务培训,不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核心制度培训及考核,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强化全院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2002年,举办《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培训。2003年,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医院传染病防治预案为主要内容的医疗法律法规学习班6期,接受培训达1500余人次。2008年,分批次对医护人员进行电子病历书写的专项培训,有效地提高了电子病历的书写质量。2009年,针对医师、护士、进修医师、实习生、保洁等不同层次人员进行培训共计16次,包括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控、多重耐药菌的消毒隔离及职业防护等内容。2010年,开展“三基三严”岗位大练兵、大比武竞赛活动,400余名住院及主治医师参加培训。
3.健全质控网络,提升医疗质量,突出环节质量控制
建立三级质控网络体系,形成“以个人质量建设为基础,科室质量核查为主线,医院质量控制为常态”的质控模式,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临床用血管理等重点环节的质量控制,定期开展全院医疗质量大检查活动。
2000年至2004年期间,初步完成临床医疗、医技、医辅科室的诊疗常规编写修订工作,重新制定下发了《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等系列制度,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治、监督与管理。2004年,医院病理科、麻醉科、肾移植科、心血管内科、护理、消毒供应科被省卫生厅批准为“陕西省专科质量控制中心”。2005年,医疗质量实施缺陷管理,并发挥医疗督导专家作用,按专业定期进行查房和病历检查。2006年,组建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强化质量管理。2009年,开展耐药菌监测,每季度印发《医院感染简讯》,在新生儿科轮冠状病毒聚集性病例的调查和神经内科MRSA聚集性发生的调查处理中,医院受到陕西省卫生厅的表扬。2010年,推行医疗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启动第三方调解制,推行医疗不良事件专家听证会制度,在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检查活动中荣获陕西省第一名。2011年,对院内感染控制实现实时信息化在线监测;组织医院感染控制专项检查;对医院送检的部分标本进行统计分析,每季度对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公布一次,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4.鼓励开展新医疗、新技术
医院通过政策扶持,开展新医疗、新技术项目评审、项目奖励等,推进特色新医疗、新技术开展。2001年,出台了《新医疗、新技术管理条例》。2002年,在全院范围内推行新医疗、新技术评审制度和准入制度。2003年,通过新医疗、新技术项目立项申请、评奖申请、评审和三级论证(科室、专家委员会、医院)批准立项新医疗、新技术项目83项,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全国领先,肝移植、肾移植、腔镜手术等达西北先进水平。2005年,首次举行一年两次的新医疗、新技术项目的立项评审与成果奖励。2006年,完成了临床科室“诊疗指南”43个分册的编制工作。2009年,进一步完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加大对新医疗、新技术应用的管理力度。在医院新医疗、新技术发展中,移植作为医院的特色医疗技术,肾移植被批准为国家基地,肝脏移植被批准为省级基地,并于2011年起,组织实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试点工作(DCD)。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项目获批为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
5.单病种质量控制和临床路径工作
医院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继续扩大临床路径实施病种,规范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2005年,组织协调首次单病种收费项目的开展。2009年,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第一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的通知》,印发实施《关于启动实施第一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的通知》,并于2011年将单病种质量控制模式应用于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和白血病。医院于2010年6月及9月,启动第一批、第二批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2011年,开展第三批、第四批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
6.药品管理
2000年,医院开始陆续对小针剂、中草药、片剂、胶囊等制剂生产间进行净化改造,并购进针剂自动灌封机、自动压片机、自动中药提取设备、颗粒制备及分包机等先进的制药设备,医院制剂生产在全省率先符合GMP的相关要求。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医院制剂于2004年逐步萎缩,加之医院医疗用房的调整,于2007年7月停产。2005年初,通过了SFDA的GCP认证,并筹建了Ⅰ期临床试验研究室。2007年,建立了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面积475m2),并逐步开展口服单剂量摆药工作。
在抗菌药物管理中,医院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制订活动方案,签署目标责任书;建立专题网站,工作动态实时发布;开展多层次全院培训;下发《关于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通知》《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和《各级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严格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对医师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制。同时,制作了一附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软件,并分阶段上线使用;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检查,尤其是对Ⅰ类切口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抽查。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感染病例使用抗生素前菌检率等指标均已达标。
7.医保管理
2000年,医院被西安市劳动局、卫生局正式确定为西安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2000年1月,成立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开始承办医疗保险业务。2002年,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患者院内管理规定的通知》。2006年,医院被陕西省卫生厅确定为陕西省新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2010年1月,制定实施《关于加强我院医保、新农合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2011年,开展陕西省新农合直通车报销业务、咸阳市职工医保异地就医挂账结算业务、西安市十区四县市级统筹参保职工挂账结算业务,并制定实施《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直通车报销管理办法(试行)》。医院医保合疗工作连续11年获得省级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先进集体,多人被评为先进个人;荣获西安市医疗保险先进定点医疗机构一等奖、陕西省新农合“三合理”工作先进单位、西安市高新区医疗保险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护理管理
医院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实行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病房护士长三级管理制,创新护理工作管理思路,建立并完善了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专科护理制度,加强继续教育,参与教材编写,全方位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多年来,护理工作始终走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1.构建科学化管理体系,加强护理品牌管理
创立医院护理品牌,确立护理工作在西北地区的龙头地位。引领护理事业不断发展,寻求契机,规范和创新管理模式,是医院护理工作者持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2003年,启动ISO护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并在护理系统实施。2004年,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2006年,护理服务过程再次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监督复审;同年被卫生厅批准为陕西省护理质控中心挂靠单位。2009年,护理ISO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建立了一套规范化、程序化、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对体系文件和护理单元的服务过程等进行全方位的内审和外审;同年,建立护理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了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分析、改进及回馈流程和管理架构。
2.加强护理团队建设,关注专科护士队伍培养,提升综合素养
医院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护理学科的先进经验,努力与国际接轨,与美国、英国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往来与合作关系。每年邀请国内外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知名护理专家来院交流,同时,选派护理骨干赴国外、境外培训学习。2000年,成立了健康服务部,负责管理助理员工作,为患者生活护理提供保障。2002年,实行护士长目标管理和绩效考评制度以及15%的末位淘汰制度。2003年,全面推行护理岗位聘任制,设重点、骨干和一般岗位,实行骨干岗位24小时负责制。2007年,改进夜查房运行模式,重新修订护士长夜查房制度,每晚由两名护士长在岗承担巡查工作,启用住院患者温馨提示卡。2008年,开展了护理人员分层级使用与管理。2011年,在全院护理单元开展护士分层级管理,将护士依据学历、职称、能力分为四级,即N1、N2、N3、N4,体现岗位与能级对应,为日后卫生部倡导的分层级上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以来,中心ICU护理团队组建后,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精业务、强技能的护理人才,为ICU专科护理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门诊换药中心成立,是陕西省首个护理门诊,由医院护士作为陕西省第一位国际造口治疗师,承担门诊换药及全院伤口会诊工作;同年,成立了护理临床专业组、危重症病人护理组;2008年,皮肤护理专业小组、静脉输液专业小组、危重症护理专业小组、呼吸与气道管理专业小组成立,建立专科护士培训、考核的资质确认评价体系;启动院内ICU专科护士初级、高级培训班;2010年,两位护理人员分别获得国际造口师资格证书和全国糖尿病教育专科护士资格证书。2011年,成为陕西省卫生计生委首个获批专科护士(血液净化)培训基地的单位,开启省内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同年,新增糖尿病护理小组、康复护理小组;医院拥有国际认证的PICC专科护士、糖尿病专科护士、血液净化专科护士、ICU专科护士、国际造口治疗师等。2012年,医院与国际造口治疗师协会(WCET)联合创办西安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成为全国8家造口学校之一,是西部地区唯一一所培养具有国际资质的造口专科护理人才的学校。
3.全面开展优质护理工作,强化护理内涵建设
2010年起,卫生部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医院被卫生部确定为“重点联系医院”之一,护理单元先后分三批次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以优质护理服务为基础,以解决病人健康问题为导向,以满足病人对护理的各项需求为目标,实现了护理分工模式的改革,实施全程全面连续的责任制整体护理体系。医院落实护理部半垂直管理体系,落实扁平化的责任护理包干制,落实绩效分配与岗位风险、岗位质量、工作量、患者满意度相结合的管理运行模式,建立优质护理长效机制,吸引了来自云南、四川、广西、海南、珠海、新疆、河南、山东、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及省内各大医院护理人员来院进修参观学习。2011年,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开展率达到100%。
4.重视继续教育,持续提升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医院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地实施护理人员培训,将重要的培训内容以及项目以申报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的方式,分享于陕西省以及西北地区的广大护理同仁。2005年,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学习班和陕西省护理质量管理培训班。2006年,举办省级培训班香港——内地护理ICU培训班。2007年,成立了护理部继续教育小组,负责全院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培训与考核工作,完成与省卫生厅、香港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合作的陕西——香港康复护理与临床技能培训和医院护理管理专题研讨学习班;同时,邀请台湾大学附属医院护理专家张瑛来院讲学;举办全省护理质量管理高级培训班1期。2008年,分别举办新聘护士长管理学习班、ICU基础知识培训班、ISO9000内审工作培训班、护理科研培训班、护理人员分层上岗等专项培训班。2010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压疮及伤口管理”研讨班。2011年,举办医院肿瘤专科护士学习班、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学习班、护理科研培训班、护士长管理学习班、全国伤口及皮肤护理管理新进展研讨班各1期。
5.参与教材编写,提升护理专业社会影响力
医院致力于引领西北护理事业的发展,积极参与护理专业、护理质量、继续教育规范教材的编写工作。从2004年起,连续多年中标卫生部视听教材20余部。2004年,陕西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在医院挂牌成立,制定《护理质量管理手册》《护理病历书写规范》并在全省推广使用;同年,完成卫生部视听教材《手术前健康教育》《高血压健康教育》《护士行为规范》摄制工作。2007年,受陕西省卫生厅委托牵头编写了《陕西省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008年,完成卫生部规划重点项目《五十项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共10部的拍摄,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全国发行。2010年,护理部牵头起草《陕西省“十二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组织编写的陕西省护理系列培训教材《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操作手册》《护理质量标准》,在全省推广使用。
6.注重护理文化建设,打造团队核心竞争力
护理文化已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医院贯彻“热心、周到,追求患者满意”“严谨、求实,赢得质量信誉”“至诚、至爱,谱写健康旋律”“精典、卓越,打造护理品牌”的护理质量方针,营造和谐的护理文化氛围,推动各项工作走在了西北地区护理专业前列。2000年,启动护理形象工程,进一步梳理、规范护士礼仪、行为、语言、护理服务流程、工作制度、职责、质量标准及考核细则等。2001年,启动护士形象规范工作,举办“弘扬奉献精神展示护士风采”演讲比赛并汇编成册。2002年,组织护士到宾馆参观学习服务礼仪,并编制《塑造21世纪护士新形象》,规范了全院电话用语,护患沟通服务用语。2003年,规范文件化管理体系,收集、整理、完善、编写《质量管理手册》《管理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护理文件;成立医院护理信息小组,确定全院护理信息员48名。2004年,为配合ISO质量管理认证审核工作,通过护理文化演讲比赛,确定9个理念为各科室的护理服务理念,如:呼吸内科的护理服务理念为“以病人为中心,关爱生命,用心工作”;肝胆外科护理单元的护理服务理念是“我们肝胆相照,胜似亲人朋友”。同年,确定了医院护理质量方针。2005年,开展“十佳护士”和“风范病区”评选活动以及“健康教育”多媒体比赛,其中4项作品参加省级比赛并获奖。2006年,由近百名护士志愿者组成“爱心服务组”义务给医院离退休职工、有服务需求的患者提供相关护理项目的咨询与服务;推出内分泌护理单元“零距离”办公模式;增加5个护理服务流程并纳入护理文件体系进行规范管理。同年,《现代护理报》陕西新闻中心(记者站)在医院挂牌成立。2007年,开展“温馨护士、风范护理单元”创佳评优活动。2009年,开展以“细节决定成败”为主题的护理文化建设活动和“风范护理单元”“温馨护士”评选活动。2010年,为充分发挥护士主观能动性,开展“金点子”主题文化活动;同年,启动“优质护理服务风范单元”及“优质护理服务之星”评选活动,促进优质护理服务深入开展。
7.挥洒辛勤汗水,护理工作成果喜人
2003年,在抗击“非典”中10名护士获得国家、省级和学校嘉奖;护理部被评为“全国省级综合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护理部被全国妇联、卫生部授予“巾帼文明岗”称号。2006年,参加西安交通大学医学中心护理技能竞赛,荣获综合排名第一;策划、组织陕西省护理技能竞赛,荣获团体第二名。2008年,参加陕西省护理学会“英全康”杯护理技能竞赛,荣获集体二等奖,个人奖5名,选送5人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护士岗位技能竞赛,荣获铜奖。2009年,1名护理人员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护理专业“巾帼建功标兵”称号。2010年,承办全省护理“急救技能大比武”以及“护理岗位急救技能竞赛”,分别荣获团体优胜奖及团体一等奖;荣获《现代护理报》“卫生新闻宣传先进单位”称号、陕西中医学院“优秀实践教学基地”称号;参加首届陕西省卫生系统护理文艺会演,荣获“曲艺类”一等奖。2011年,1名护理人员荣获“全国优质护理服务优秀个人”称号,3名护理人员荣获“陕西省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称号,1名护理人员被评为《现代护理报》“卫生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护理部被评为2011年度“陕西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先进集体”。
二、医疗成就
(一)医疗指标持续提高
十余年来,医院门(急)诊总人数、出院人次、手术例次等各项医疗数据稳步提高,特别是门、急诊综合楼建成使用后,门诊量急剧增长。门(急)诊人数共999.2万人次,从2001年的48.3万人次增长至2011年的139.9万人次;出院人数共51.6万人次,从2001年的2.4万人次增长到2011年的7.6万人次;手术操作例数共18.04万例次,从2001年的0.8万例次增长至2011年的2.7万例次,平均住院日则下降3.14天。
(二)核心技术不断突破
医院积极开展新医疗、新技术项目,技术创新稳步推进,疑难复杂病症诊治凸显优势。医院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新医疗、新技术立项项目,自2001年至2011年立项622项新医疗、新技术项目,其中全国首例3项、西北首例7项、院首例3项。医院相继开展肝移植、胰肾联合移植、腹腔镜微创手术、颅脑导航术、冠状动脉架桥等高难度医疗技术,并持续推进颅脑、胸腔、腹腔疾病的内镜下治疗,同时心脏、周围血管、肿瘤、消化等介入治疗也稳步开展,缺血性脑中风外科治疗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受到国内同行广泛关注。普通外科成功施行肝脏移植手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肾病中心和普通外科联合开展肾胰联合移植和肝肾联合移植新技术,标志着医院器官移植水平取得快速发展;引进西北首台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标志着一附院率先在西北地区将这种高科技仪器应用于复杂的脑外科手术中;开展射频消融治疗技术,成为陕西省首家应用LDRF-120S多极射频消融仪的单位;在疑难复杂病症的诊治中占有明显优势,准确诊断并成功救治一例绝迹40年的小儿黑热病。
图6-11 2001—2012年医疗指标情况
2000年至2011年,一附院为冠心病PTCA+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开展的“切割球囊成形加冠状动脉内β射线照射治疗术”填补了国内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的空白,标志着一附院对冠状动脉病变介入后再狭窄的治疗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首创“狭窄胆道磁压榨疏通技术”的成功,标志着“狭窄胆道磁压榨疏通术”在国内取得零的突破。开展了“腭咽成形并舌骨前移术”,脑血管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金属异物取出术以及运用急诊手术成功救治一位急性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大脑半球缺血的脑中风患者等一系列国内首例医疗技术。并且,成功完成全国第二例及医院首例“陈旧性右主支气管横断端侧吻合术”和国内第七例“胸腔巨大肿瘤(34×23×12㎝)摘除术”。首例“下马式”肝脏离体切除术在医院宣告成功,被评为2011年西安十大科技新闻。
一附院开展了西北首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术(PTSMA)、胰腺十二指肠肾脏联合移植术、减小体积肝脏背驮原位移植术、赠卵胚胎移植术、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断悬吊术、巨大低位气管癌和颅内血管球囊扩展成形术、双侧腋动脉搭桥手术、脂肪抽吸手术、外阴皮肤癌粒子植入术、手术导航系统显微镜下脑干肿瘤切除手术和采用新术式治疗高位胸椎肿瘤。成功实施西北地区第二例、陕西省首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陕西首例埋藏式自动除颤起搏器(ICD)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完成医院首例FOGERTY导管取栓术、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为4例冠心病患者施行高难度PTCA术,开展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微创治疗和非血缘脐血移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活体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手术、进展期胃癌扩大根治术、应用介入技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双侧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右股总动脉——股腘动脉人造血管旁路转流术、心脏移植手术、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
图6-12 2011年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西安晚报》“华商网”等多家媒体报道陕西省首例陕西籍器官捐赠及移植手术
这一时期,医疗技术显著提高,突破众多技术难关,影响力遍及全省,辐射西北地区乃至全国。
第三节 医学教育
一、教学目标与任务
依照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医院始终坚持以“培养掌握扎实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广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深厚自然科学基础、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一般急重症的独立诊断和处理能力及疾病综合防治能力,具备独立从事临床科学研究能力、跟踪本专业国际前沿的能力和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能够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逐步形成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强化临床技能训练为主要方法,突出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制度,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办学结构,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办学质量”的临床医学教育思想。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荣誉
医院每年承担学校医学本科教学任务的教师超过400人,2000年至2011年平均生师比约为3.5∶1,其中临床理论课教学90%以上由高级职称临床教师担任。2007年3月,医学中心《关于公布临床学科系主任(副主任)聘任的通知》下发,医院15个临床学科系和4个教研室的教学单元基本构架正式确立。
医院拥有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学校师德标兵2人、“伯乐奖”获奖教师1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王宽诚育才奖4人。内科学系、妇产科学系分别于2008年、2011年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在连续三届校级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14人次、二等奖17人次、三等奖15人次,共计46人次取得优异成绩。
三、教学平台
2000年合校后,一附院将原来分散的临床技能实验室整合、优化、扩建成了集示教、练习、培训、考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设备齐全的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面积近4000m2,下设临床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和专科医学实验教学平台。临床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拥有内科基本技能培训中心、外科基本技能培训中心与网络多媒体教学培训中心、13个训练室;专科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包括15个示教系统,构建了系统化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截至2010年,校、院累计投入经费1920余万元,创建了一套以基础临床技能、专科临床技能、综合临床技能、创新临床技能为主要训练内容,从模拟训练→虚拟训练→临床实训循序渐进、贯穿临床教学全过程的“整体化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主要面向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本科生、留学生、研究生、住院医师、西北地区研修医师,承担4个专业(临床、预防、护理、口腔)、19门临床课程的本科生教育及研究生教育、进修生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临床实践教学与考核任务,年教学工作量15万人时数,在学校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医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先后申报成为省级和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并于201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国家级专家组验收。
2007年,一附院医疗综合大楼正式投入使用,每层设有临床见习示教室,每层病区均设有实习医生值班室,教学用房总面积达1500m2,为医学生临床实践阶段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2009年,一附院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合作成为中美合作全科医师培训基地。2011年,一附院成功申报“陕西省临床医学七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陕西省再生医学及外科工程研究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高质量医学人才和创新医学人才的培育基地。
四、人才培养
(一)医学本科生培养
医院秉持西安交通大学“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办学理念,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努力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每年承担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护理学等专业1100多名医学本科生临床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以临床八年制“侯宗濂医学实验班”教学模式改革为契机,逐步改变以学科为主体的传统临床教学模式,采用以人体系统为主体,以PBL为主要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建立临床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同时,广泛开展院级教学病案讨论、医学生知识技能竞赛、医辅大讲堂讲座等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专业人才。
医院于2002年7月,由院长聘任,在全校率先组建了“本科临床教学质量专家督导组”,挂靠教学部,张蕴璟、马鸿基先后任组长,至2011年底已有五届教授任督导专家,专家组奔波在临床教学督导第一线,督导工作涉及临床教学各个环节,有效地保证了临床本科教学质量,专家督导组多次获医院“教学突出贡献奖”。
2003年协助学校完成《2003版医学类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同时完善了《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大纲》及一附院《实习考核手册》的修订。2007年12月,教育部对西安交通大学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医学专业19项二级评估指标全A通过,一附院医学本科生在临床技能考核中获教育部评估专家组一致好评。2008年,开展第一课堂和临床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的改革,成立了“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考核专家组”,建立并实施全程实时教学质量监控和绩效考核与奖惩体系。2009年,开展“质量工程”系列活动,派遣骨干师资赴台湾阳明大学和国外著名大学进修学习,启动第一附属医院以临床课程整合和PBL教学法为重点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临床见习课教学专题会”“理论课示范授课活动”等,推动全院教师授课水平普遍提高;启动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工作,加强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建立面对全院的开放式服务型训练平台;设立院级精品课程教改专项和院级教改项目立项。2010年,学校第一届“侯宗濂医学实验班”(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进入医院开始临床阶段学习,一附院开展PBL教学师资培训、课程筹备与实践,主持完成临床医学阶段“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体系重大改革,并自编全国首部系列配套教材用于教学实践;协助学校完成《2010版医学类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2011年,医院以承担学校2008、2009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实验班教学为契机,探索建立与八年制PBL教学相适应的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学生成绩考评体系;启动医院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系统各考站的建设和标准化病人(SP)的招募培训工作。
(二)医学留学生培养
一附院从1997年9月开始留学生教学,截至2011年,共承担13届共千余名来自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美国、加拿大、坦桑尼亚、苏丹等10余个国家的医学留学生的临床教学任务。医学留学生临床课程以国内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为基础,参考英联邦国家医学教育体制,与之接轨。在临床实验课、见习课的授课中改进教学方式;在临床实习阶段,针对留学生的现状和特点,制订了特定的毕业实习计划、要求以及具体的临床实习方法。
1995年到2001年期间,医院成功举办5期英语师资脱产培训班,先后有近100名教师参加培训,初步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英语教学师资队伍。从1997年开始,医院率先在留学生教学中使用数字投影和电脑进行多媒体授课,截至2005年,一附院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2004年,一附院组织医院15个教研室编写完成16部留学生临床专业课程教材。
五、教学成果
这一时期,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诊断学”1门、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妇产科护理学”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内科学)、省级精品课程3门(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校级精品课程5门(医学影像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外科学、儿科学),主干学科均已成为精品课程并实现网络化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获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4项(省级10项);担任校级以上教改项目18项(省级6项);中标卫生部视听教材48项;参加全国性教材编写与立项6项,主编、参编全国高等医药规划教材48部(主编、副主编16部),组织编写了《临床带教实习指南》和《临床实习专题讲义》。其中2005年教材《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学》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四节 科学研究
医院以科研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为重点,以提高科研综合效益为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兴院战略和人才强院战略,建设医院专/兼职研究队伍,加快院级科研平台建设,以科研平台建设促进学科建设,提高科研产出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规范药理基地管理。同时,加强与学会的联系与沟通,鼓励并推荐医院专家在各级学会任职,扩大医院的学术影响力。
一、科研管理
(一)制度建设与激励机制
医院不断促进科学研究规范管理的进程,逐步建立科学化、人性化、制度化的科研制度管理体系,探索实施积极有效的科研奖励办法和经费配套措施,完善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管理工作,强化落实科研考核工作,加快临床研究中心、实验研究中心的建设,开展医疗创新技术、临床创新研究及相关转化研究。同时,加大对高水平研究论文(国际科技期刊发表)、高等级科研成果(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的要求和奖励,出台一附院《科研机构建设管理办法》《专职科研人员考核暂行办法》等,将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与职称晋升、导师遴选、激励与考核等制度相挂钩。
医院推进国家级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努力提高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及时组织验收与结题,确保项目高质量按时完成。每年投入科技经费500多万元,设立医院科研基金,为申报省部级、国家级课题提供前期基础支持。2001年,开展了一附院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科研工作绩效量化考核奖励,230余人获奖励,奖励总额超过35万元,极大地激发了医务人员的科研热情。
(二)科研机构与平台
医院着重改善科研基础条件,规划整理院内实验室,协调和组织科研成果的转化,投入2000万元,建设2500m2的医学转化平台,促进临床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2001年,对全院科研机构进行评估,对科研工作活跃的9个机构予以保留,其余撤销建制,心血管病研究所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2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泌尿研究所、器官移植研究所、肝炎研究所、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医学影像研究所、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分子医学研究中心、血液学研究中心和肿瘤学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校级重点研究机构。2003年,参股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药开发研究工程中心,推动和促进医院成果转化。2006年,心内科实验室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008年,成立陕西省分子心脏病学重点实验室(获科技厅和教育厅批准命名),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离子通道病研究室,陕西省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中心。2011年,学校批准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先进外科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三)药理基地建设
2004年,顺利通过了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检查。2005年,医院正式成立临床药理机构办公室,挂靠科技部。2006年,接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一附院的首次GCP认证,在原6个专业基础上新增普通外科、感染、血液、妇产、肾病、内分泌、肾移植、皮肤科等,同时认证通过的还有Ⅰ期临床研究。2009年至2012年,医院选派专业骨干参加国家级GCP培训260余人,举办院内培训10余次,为药理基地进一步发展做好了人员储备工作,并修订了医院第三版院级层面及各专业层面的药理基地管理制度、SOP等,建立了医院三级质量控制体系。
医院不断启动新药临床试验研究项目,促使临床药物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2001年,申报药理基地课题22项,获资助30万元。2006年至2012年,申报药理基地课题共255项,其中包括多项国际多中心项目,增强了医院与知名医院或学科的联系,提升了医院的影响力和学科发展水平。
(四)研究生培养
2000年至2011年间,医院获批为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耳鼻喉科获批为二级学科博士点。据不完全统计,此期间,拥有博士生导师5名,合作博导6名,硕士生导师190余名,招收博士生656人、硕士生1718人。
医院在原科学学位单一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增设临床学位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出台研究生管理和质量评估细则,对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分块管理,即对科学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和对临床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提高新增导师资质条件,逐步试行导师招生退出机制。2001年,改革研究生学位制度,将学位制度分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和临床医学科学学位。
二、科研产出
2000年至2011年,共中标各类科研课题1223项,获项目经费14218.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9项,获得教育部专项17项,其他省市级项目646项;横向课题立项并组织实施149项,获项目经费616.55万元。生殖医学科郑鹏生教授2007年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心血管内科袁祖贻教授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心脑血管疾病和防治的基础研究”中的“高血压易患脑卒中的分子机制”子课题正式启动,为西北地区973项目中医学领域的唯一入选者;首次开展人体生物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获国家863高科技专题探索类项目1项,获资助经费50万元,实现了医院863课题零的突破;李旭教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遗传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项目,获卫生部105万元专项资助,开西部首家产前遗传性疾病检测的先河;医院在国内率先设立“青年创新基金”;吕毅、马爱群、贺大林教授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赵英仁、蔺淑梅教授分别获得卫生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2项;侯鹏、刘培军、杨健、武淑芳教授分别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4项;施秉银、王茂德、吕毅教授分别获得卫生临床重点专科3项。2001年,在新的科研政策激励下,医院科研项目中标国家自然基金8项,获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2项,省攻关项目16项,省自然基金项目13项,市攻关项目4项,“973”项目协作子课题1项,“十五”攻关协作项目3项,卫生部重点科研协作项目1项,横向课题7项以及学校各类培植项目12项,科研经费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是建院以来获资助最多的一年。
2000年至2011年,共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6项,厅局级奖61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2项(合作完成),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32项。2007年,医院作为第四协作单位完成的项目“帕金森病、痴呆的临床、流行病学和病因研究”荣获中华科技一等奖。2008年,赵英仁团队“不良结局家族聚集性HBV感染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薛武军团队“肾移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张玉顺团队与兄弟医院团队联合申报的“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期间,一附院共发表论文3433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收录文章467篇,其中IF≥5分的18篇,最高影响因子10.639。获发明专利35项、实用专利25项。由一附院研制的“华容口服液”“畅力冲剂”等均成功转让。
三、学术交流与学会任职
医院按照“广泛交流、注重实效、统一管理、归口执行”的原则,积极同国内外知名大学和医疗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2001年,组织国内高层及国际学术交流30余次。2003年,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国内著名医学专家及国家基金委相关领导、专家来院做学术报告和进行学术交流20余次;20多人次出国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组织省内、市内及校内学术活动50余次。2011年,受光华教育基金资助,医院派遣28名骨干医师分赴剑桥医学院、霍普金斯大学等知名院校研修,17名青年医师在国内参加专项技术学习;完成外事交流12项,其中包括日本精神病学会主席、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协作组年会主席等知名专家以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问团Josie L. Olympia教授一行42人来院访问等。
图6-13 英国利物浦大学医学院院长来院参观访问
至2011年,医院拥有全国学会副主任委员2人,其中2009年苟文丽教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1年李芬教授当选为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第四届副主任委员;拥有国家级学会常务委员20人,省级学会主委17人、副主委90人,省级学会委员约190人次。
第五节 社会担当
一附院作为陕西地区突发事件紧急救治的“排头兵”和全省重大医疗救治工作组长单位,发扬“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落实政府各项指令性任务,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一、抗击“非典”
2003年3月,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在全国肆虐。医院成立“非典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薛武军副院长任“非典”领导小组组长,广大职工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取得了重大胜利。医院提出了“普通病区零SARS, SARS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院内患者零交叉”的“四零”防治目标,制订了严格的患者接诊、诊断、治疗流程,迅速形成由医院党政领导统一指挥、各科室分工合作、各方人员踊跃参加、功能齐全的抗击“非典”体系。医院被指定为陕西省外宾定点诊治医院和西安市定点诊治医院。先后确诊了6例临床病例和13例疑似病例,收治了4例临床确诊病例和9例疑似病例,是陕西省所有定点医疗机构中诊断、收治人数最多的医院,创下收治陕西省第一例“非典”患者、第一例外宾患者、第一例感染的医务人员、第一例治愈出院等多项纪录。同时,医院无一例医务人员接触性感染,无一例普通患者交叉感染。医院被评为陕西省防治“非典”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城市医院“非典”防治工作先进集体,52名党员被评为省市院校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省长贾治邦、副书记袁纯清等领导亲自慰问医院一线工作人员,给予医院充分肯定和赞扬。
图6-14 医院抗击“SARS”誓师大会
图6-15 医院“非典”防治工作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二、抗震救灾
医院以实际行动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积极参与医疗救治。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医院成立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制订紧急预案,紧急派出由党委委员、副院长吕毅带队的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四川广汉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同时,组建爱心病房,成立“爱心党支部”。同时,第一时间发动全院职工开展爱心捐款27万余元;全院党员共缴纳特殊党费199583元;组织“黄丝带祈福活动”。抗震救灾医疗队先后受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接见;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总工会分别授予医院“抗震救灾先进集体”;陕西省委授予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吕毅教授获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10余名医务人员获卫生部、陕西省和医学专业学会“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医院组织了“抗震救灾事迹报告会”。
图6-16 温家宝总理接见抗震救灾医疗队
图6-17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来院慰问玉树地震灾区伤员及家属
2010年,在玉树地震医疗救治工作中,医院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抽调医疗、护理力量,紧急组建45张床位医疗单元,抽调68名医护人员组成救治小组,35名地震灾区人员得到妥善安置,手术15人次、救治重症伤员8人,患者全部康复出院。医院成立爱心病区党支部,组织爱心捐款14万,彰显藏汉一家友谊。医院被陕西省卫生厅授予“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01年6月20日,户县350余名中学生群体发病,医院立即组织急诊科、传染科、神经内科专家赴户县医院执行急救任务。2003年9月17日,医院组成防病救灾医疗队携2000余元的药品,赶赴华县进行救灾。2004年11月,医院派出神经外科、胸外科、普外科专家,组成医疗队赴铜川陈家山,抢救“11·28”矿难伤员,受到省政府和省卫生厅及铜川市等各级政府的高度赞扬。医院还先后9次派出医疗队,出色完成渭南地区防疫救灾任务。
2005年5月2日,韩城市上峪口煤矿发生井下瓦斯爆炸事故,伤亡30余人,医院组成救助医疗队,在吕毅副院长的带领下,连夜奔赴韩城。马爱群院长率领急救中心、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五官科医护人员赴韩城抢救伤员。陈小燕教授担任省专家组组长。医疗队受到省政府、省卫生厅和渭南市、韩城市政府的肯定和高度赞扬。
2008年,“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要求,医院开通绿色治疗通道,筛检婴幼儿5600余例次,其中阳性患儿133例,住院7例。同时,医院从临床一线抽调骨干医护人员组成医疗队,前往市儿童医院,全力救治患儿。
2009年,根据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防控要求,医院扩大原有发热门诊,增设15张留观病床,组织22名医务人员24小时值班,面向全院职工、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全年接诊发热患者4万余人次,留观487人次,确诊366人次,传染科收治重症患者90人次。医院为全省甲流防治专家组组长单位,承担了全省甲流防治培训工作。安康、商洛等医院发生甲流疫情后,医院先后派出20余位专家进行救治。
此外,在西安市明德门8名维吾尔族患者烧伤、北郊建筑工地坍塌伤员救治、太白路嘉天国际门面房爆炸伤员救治等重大群体事件中,医院充分发挥了专家教授高水平救治和综合会诊重症病员的能力。
四、医疗救助与卫生支农
2003年,医院开展了落实“三个代表”医疗服务进社区、进厂矿、进乡村大型义诊活动,历时1个月,深入陕西省广电中心、西安市青门、电子城、尚德、红专南路等社区,奔赴商洛、岐山、凤翔、眉县、咸阳、周至、秦岭电厂等地医院开展大型义诊。组织专家教授262人次,赴医疗定点扶贫县——紫阳县医院,支援该院病床60余张及医疗器械等物品,开展手术示范、专业技术讲座指导11次,进行专业查房9次,发放宣传资料16700余份,咨询患者16700余人。
2005年,医院加强市场开拓,探索建立基层协作医院帮扶机制和规范的转诊机制;10月8日,医院首家协作医院——甘肃省宁县和盛医院挂牌,随后,与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省99家基层医院建立协作医院关系,创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模式。2010年3月,举行“协作医院第一届交流联谊会”。
2008年,医院完成蓝田县葛牌镇大梨园村“两联一包”扶贫任务,定期开展义诊和冬季送温暖活动,投入7万元,支持建设人畜饮水工程,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和生活环境;资助4万元,支持村党员活动中心建设;支援价值20余万元的医疗器械设备,改善葛牌镇地段医院就医条件。同时,借助当地红二十五军苏维埃政府遗址,建立医院党员教育基地。
2009年,根据卫生支农工作安排,医院与山阳县及洛南县县医院签订帮扶合同,缔结为永久性协作医院;与西安市长安区医院建立了帮扶关系,分别派出肝胆外科、消化内科、心内科、手术部、骨科、呼吸内科等科室专家分别进行对口支援;医院贾宗良教授等参加第26期援苏丹医疗队,被卫生部评为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参加全省“三下乡”示范活动,在省卫生支农现场总结会上受到省卫生厅表彰。2012年9月,被卫生部评为陕西省唯一的“全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先进集体”并获西安市“三支一扶”先进集体。
图6-18 2010年3月举办协作医院第一届交流联谊会
图6-19 2011年医院被卫生部评为陕西省唯一的“全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先进集体”,并做大会发言
这一时期,医院大力推行精细化发展战略,医疗、教学、科研并重,深化内部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决策层行为与管理程序,改进工作流程,提高组织规范化运行程度,实施学科调整与资源整合,凸显医疗特色,集聚竞争优势。同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实施文化强院,加快基础建设,改善就诊环境,各项事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度,为医院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六节 重要人物
一、张心湜
张心湜(1942—),湖南省常德市人,原籍河北省石家庄市。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台湾读书长大,1967年毕业于“国防医学院”,曾任台北荣民总医院外科部主任、医学院院长、校长,台湾振兴医院院长,台湾医学会理事长、副主席及台湾总会主席。现任台湾阳明大学终生荣誉教授、台北荣民总医院医疗顾问、台湾医疗事业体系执行长、台湾卫生研究院董事会董事。
发明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手术监控装置,获多国发明专利及台湾科技最高奖,专利金全数捐出,成立研究发展基金,奖掖后学。成立台湾第一个“泌尿外科培训班”及“外科肿瘤医师培训中心”。从事医学教育30余年,并持续第一线临床医疗及教学工作,经验丰富,深受病患爱戴。发表论文204篇(含SCI93篇),专著22本,担任各医学杂志主编、世界影视泌尿学及世界大会主席。2008年12月,受聘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并且,鉴于张心湜院士在海内外医学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学科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2010年4月,聘请张心湜院士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2012年在一附院首开泌尿外科“院士门诊”。
二、郑鹏生
郑鹏生(1962—),陕西乾县人。西安交通大学“腾飞人才”特聘教授,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5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专业,获中国白求恩医科大学、日本佐贺医科大学双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国立癌症研究院从事医学研究15年。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等多项科研项目。近五年发表SCI科学论著20余篇,单篇SCI5分以上论著15篇,SCI他引300余条;郑鹏生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分离鉴定出宫颈癌干细胞,为宫颈癌干细胞为靶标的相关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参编《妇产科学》英文版教材1部。兼任《西安交通大学校报》杂志编委、《中国妇幼健康研究》特邀编委,国际干细胞学会会员。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担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二审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资料库专家,陕西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长期从事生殖医学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开发了独特的诊疗路径,在习惯性流产系统检查、病因诊断法方面,开发出中西医结合对因精准治疗,使习惯性流产诊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次保胎成功率达到92%;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方面,提倡微刺激促排卵治疗,妊娠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卵巢早衰等难治性生殖内分泌疾病方面开发出独特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三、吕毅
吕毅(1963—),陕西眉县人。1984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留第一附属医院工作,随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日本医科大学完成博士后研修。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秦学者”。现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医学部副主任、先进外科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一附院肝胆病院副院长,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外科手术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肝胆胰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等。担任《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副总编,《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主编,《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手术学》《HBPD INT》等10余种杂志编委。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和科学仪器专项、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2016年滚动支持)、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陕西省13115、科技统筹重大科技专项、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项目等20余项。主编、副主编、参编规划教材3部、专著5部,主译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00篇,SCI收录66篇。国际会议交流论文16篇。主持、指导开展包括国际、国内首创技术在内的新医疗新技术项目共20项,完成临床肝脏移植近500例。以第一完成人“炎症损伤控制提高肝癌外科治疗效果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磁压榨胆肠吻合技术始创及拓展应用”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陕西省职业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等荣誉。研究方向:肝胆胰肿瘤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终末期肝病肝脏移植临床及实验研究;磁外科技术、半导体激光及新型功能材料在外科领域应用研究、高压电脉冲肝胆胰肿瘤治疗研究等。指导毕业的多名博士研究生,在医工结合外科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表现,在国内国际外科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
四、袁祖贻
袁祖贻(1965—),湖南攸县人。中共党员,归国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院党委委员。2009年1月至今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主管科研相关事务,同时兼任心血管病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基础研究学组组长,国家心血管病专家第一届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曾于2005年6月至2014年6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
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课题负责人)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面上项目7项,完成教育部“985”建设工程项目、陕西省政府重大科技创新“13115”项目以及各类人才基金项目多项,共获得各类支持项目基金2000余万元。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SCI收录)80余篇,多篇文章发表在Nature Medicine、ATVB、JACC、Cardiovasc Res、JMCC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7.36。主编专著2部。为包括Cardiovasc Res、Heart、J Am CollCardiol等在内的8种国际知名刊物的审稿人,同时担任《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杂志》以及《中国高血压杂志》等杂志的编委。长期从事心内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对心血管疑难、重症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擅长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连续多年个人冠脉介入治疗总例数及复杂病变治疗例数居全国前列。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并先后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日本医学会“海外青年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陕西省“三秦人才”、西安交大“腾飞人才”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领军学者”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撰稿人 毛慧萍 雷凌 张泽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