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论语》孔子论礼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带领弟子游历于宋、卫、陈、燕、齐等国十四年,均不为所用。孔子晚年专注于文化典籍的整理与传承,是商周礼乐的传承人;致力于教育和整编古籍修订六经,述而不作。其弟子与再传弟子整理的《论语》是记载孔子主要言论的文献。《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至南宋朱熹将《论语》提升到经的位置,列为四书之一。后世形成了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大儒传承的儒家学派,其影响力尤其深远。

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开国元勋周公姬旦摄政,历时七年,平定了管蔡之乱,分封诸侯,稳定了周初政局。周公姬旦依据周人原有制度,参酌殷礼,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治理国家的典章制度,这就是后世儒家极力称颂和推崇的“周公之礼”。周公礼治通过乐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以此维护国家的稳定。《泰伯》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室衰微以后,礼崩乐坏,春秋战国是弥漫着战争杀伐之气的时代,孔子是周礼的推崇者,窃窃以“悠悠万事,以此为大,克己复礼”,对生灵涂炭的战争、刑罚与暴政深恶痛绝。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论语·八佾》载:“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倡导的是仁政,具体的教育方法是诗教、礼教、乐教。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历史事实证明,以礼乐仪式文化为形式,以仁爱为核心,以礼乐为文明的以文治国方法的儒术,具有以文治国的合理性。《子路》载:“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其后,商鞅变法,李斯为秦丞相,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暴政治国,皆不得善终。汉儒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经过历史的筛选,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孔子倡导周代礼乐仪式。《卫灵公》载:“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冠,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描述了孔子对礼仪服饰乐舞的向往。孔子要求音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认为《诗经·关雎》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八佾》载孔子对《韶》乐的评价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对《武》的评价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将山水的观赏与智者、仁者相对应。《雍也》载:“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智慧与仁爱两方面,孔子对仁爱予以高度的评价。

孔子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与爱好。《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对于礼乐艺术的爱好,《雍也》载:“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对于周代礼乐文化异常推崇。《阳货》载:“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推崇的是周代祭祀礼仪的雅乐,对于不是正统祭祀的音乐非常厌恶。《阳货》载:“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礼乐是一种温柔的统治国家策略,表现为周代礼仪形式与乐舞的感人艺术。从古代的祭祀仪式、节庆仪式到典章制度礼仪,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有明确的礼乐规格。天子使用乐器为宫悬,乐器四面排列,乐舞的规格“八佾”,六十四人献舞。诸侯使用乐器为轩悬,乐器三面排列,乐舞的规格“六佾”,三十六人献舞。卿、大夫使用音乐的规格为判悬,乐器两面排列,乐舞的规格“四佾”,三十二人献舞。士使用音乐的规格为乐器一面排列,乐舞的规格“二佾”,十六人献舞。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对泰伯祠大祭有具体的描述有主祭、亚献、终献三人,大赞、副赞、司柷三人,引赞二人,司麾一人,司尊三人,司玉三人,司帛三人,司稷三人,司馔三人,领队二人,司球一人,司琴一人,司瑟一人,司管一人,司鼗鼓一人,司敔一人,司笙一人,司镛一人,司箫一人,司编钟、司编磬二人和六六三十六个佾舞的孩子,手持龠、翟舞蹈,共计七十六人。祭祀仪式有奏乐、迎神、跪拜、升香、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献酒、献玉、献帛、献稷、献馔,三次奏至德之章,舞至德之容。金奏、撤馔、止乐、退班、焚帛、礼毕。祭祀礼仪以乐舞、献祭、赞词为仪式,隆重而又烦琐,儒生传承了祭祀仪式。

儒家学派是以恢复周礼为学术理想的学派,具有神职人员的特征,其服装称为儒服,博带高冠,是儒生从事礼乐演奏的礼服。《墨子·非儒篇》:“儒者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说儒生有特别的衣冠,其制度出于古代。但是孔子对儒服的看法,表达了儒服的形成过程。《儒行篇》孔子对鲁哀公说:“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孔子是殷人的后裔,最初的儒生都是殷遗民,穿戴殷代的古衣冠,行殷礼。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夏、殷、商、周礼仪传承,周礼源于殷商,有所变异增删。儒家的“礼”以音乐、舞蹈、诗歌、服装的艺术形式,表现政治的祭祀仪式、外交仪式、等级制度。儒生是熟悉祭祀礼仪的神职人员,是掌握文化艺术的专门人才。儒家文化重视家族,以宗族制度规定人伦关系,祭祀先祖,尊敬老人,重视礼乐,畏惧天命,崇古保守。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将孔子作为先秦学派的北派正宗,其弟子有孟子、荀子等。儒家学术务实际,切人事,贵力行,重经验。明政法,重阶级,外夷狄,内其国,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利群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