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大禹王都

大禹建立夏王朝后,定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夏禹在阳城建起了城郭沟池、宫室亭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都城。大夏王朝的国都曾多次迁徙,共有10次之多,先后在现在的登封、偃师、禹州、濮阳、巩县、陈留等地留下了遗址。

阳城遗址位于登封县东南15公里的告成镇附近,称做“王城岗”。东西有相应的夯土墙,与南北向的夯土墙南端相接。《水经注》记载:“颍水出颖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嵩山)。”北魏大地理学家郦道元注:“颍水又东,五度水注之……其水东南流经阳城西,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居于此也。

王城岗一带,南临颍水,东靠五度水,隔颍水南观箕山,顺着五度河西北遥望嵩山,与古籍记载的地理环境十分吻合。由此可以判断登封告成镇附近王城岗遗址是有据可考的夏都城遗址之一。

夏都安邑故城在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安邑故城又称禹王城,位于中条山麓,临涑水河。故城有古城址大、中、小三座:大城的面积十分广袤,部分建在峨嵋岭上,城墙高耸,曾出土大量春秋战国遗物,汉代砖瓦;中城居于西南,与大城紧连,曾出土有云纹的瓦当,有“海内皆臣,岁丰登熟,道无饥人”文字的古砖;小城毗邻中城,城旁有“青台”遗址。经考古论证,大城是战国时期的魏国都城安邑,中城为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治,小城建于东周,至北魏仍在沿用,是夏都安邑的旧址。

小城旁的“青台”又名“望夫台”、“夏禹台”、“望乡台”。《水经注》记载:“安邑,禹都也。禹娶涂山氏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之,今城南门,台基犹存。”《读吏方舆纪要》记载:“夏城,夏县西北十五里,相传禹建都时筑,一名禹王城,城内有青台,高百尺,或谓之涂山氏台。”涂山氏女望乡的涂山国,在今安徽怀远县南的涂山一带,“望乡台”在禹王城南门,正合朝南而望。禹王庙则在“青台”旧址上供奉禹王塑像。禹王庙终年香火不断,表达了后世之人对大禹王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