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蓝风筝 The Blue Kite,1993

在北京干井胡同大院的一间小屋子里,人们庆祝着一场婚礼,不久后他们迎来了孩子的降生。大院里的邻里都互相认识,他们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也分享着食物。他们是平凡、质朴的百姓,当高音喇叭传出斯大林去世的消息,其中一个问道,“这个斯大林是谁啊?”

片中的男孩名叫铁头。他的母亲是一名教师,父亲是图书管理员,在他的童年回忆中,有玩伴,有家庭聚会,以及他双双参军的大舅和女友来来去去的不祥预兆。他对一只蓝色的风筝爱不释手,有一回风筝挂在了树头上,父亲承诺会给他一只新的。这只风筝成为了“失去”的象征。

在电影开篇的段落,变革已蓄势待发。居委会向女房东盘问她资产的来龙去脉,直到确认了院子属国家所有,她只是廉价出租,这件事才算平息。

终于,一场风暴将铁头的父亲永远地带走了。铁头从妈妈树娟(吕丽萍饰)那里得知,父亲被送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最后在一次事故中丧生。《蓝风筝》到这里,将变成一位坚强的母亲努力将孩子抚养成人的故事。他们将共同经历疯狂,经历贫苦和饥荒,经历两次婚姻,始终盼望着能以正常的方式过上正常的生活。

《蓝风筝》是由田壮壮导演的,他和张艺谋、陈凯歌一样,都属于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他曾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日子。在影片声明中,他说这部影片是在1992年结束拍摄的。

他的同代电影人也遇到过同样问题,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Farewell My Concubine,1993)和张艺谋的《活着》(To Live,1994)。《蓝风筝》这部影片中,力量的积蓄大多体现在对日常、平凡生活的刻画。影片中并没有坏人。

铁头的母亲嫁了一位故友,他对母子俩关爱备至,也把他们的家当作自己家一般。然而有天晚上,他正准备下锅煮饺子时,突然晕倒在地,两周[33]以后,他死了。语焉不详的诊断结果是“肝病,长期劳累,营养不良”。母亲终于还是再婚了,这次是和一个小官员,他们搬进了他的房子,享受了一段舒适的生活,不料某天晚上,他让他们坐下来,交给他们一笔钱,并提出了离婚:他在单位被贴了大字报,希望母子俩不要被自己牵连。最令人悲伤的一幕在此刻出现了,他拍了拍已经长成了少年的铁头,说“我真的挺喜欢这小伙子的,虽然一进家门就对我有意见,可没关系,依然还有个土性嘛。”

“电影中的故事是真实的,它出自彻底的坦诚,”导演曾经这样说。影片有些部分来自于他的亲身经历。“让我担心的是,恰恰是对真实和坦诚的恐惧……”

田壮壮电影的力量来自他对人性的深切关注,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干井胡同的昔日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分享着食物和煤炭柴火,孩子们在学校操场上愉快地玩耍,往窗外望一眼便知道谁来谁往。电影中的北京处在古老岁月与新兴世界的更替之中。摩托车在几场部队的戏中出现,在城市街道上还很难找到它们的踪影,人们仍然骑着车或步行匆匆来往。平民百姓们完全沉浸在生活日常之中,以至于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大都市的气息。这部影片的摄影洋溢着令人难忘的优雅气息,色彩和构图在人们的生活中捕捉着美感,特别是在他们的面庞上。

企盼家人过上平安、快乐的生活,渴望拥有一份稳定工作并获得正当的回报,这种想法何错之有?片中还有另一幕令人心碎的场景,树娟当兵的哥哥因为眼疾而离开部队前,最后去见了仍在军营的女友。她让他忘了她,因为她还将在那里待下去。(这恰好与哈金的小说主题相呼应:因对国家的责任而长期耽搁了恋爱与婚姻。)

《蓝风筝》是一部深刻的电影,但它迂回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与其说它关乎国家,毋宁说它探讨了人之本性。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仍然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