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小心药物破坏维生素的保健功效
维生素并非和所有药物都“一拍即合”
维生素不仅是一种营养素,也是一种药物,具有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的作用。有些维生素因为其可帮助和促进其他药物发挥药理效应,减少或拮抗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而经常与多种药物配伍使用。如维生素B1可对抗异烟肼可能引起的急性中毒。维生素C可阻止异烟肼在肠黏膜中与硫酸结合,使之更多地保持游离状态,因此提高其在血中的浓度而增加效果。
但是,维生素并非万灵药,也是有脾气的,也有它喜欢的药物和不喜欢的药物。维生素和它喜欢的药物配伍,自然是好上加好,效果加倍;遇到它不喜欢的药物,它就有可能使其药物失效,或者两败俱伤,甚至还能产生毒性反应。如维生素C能促使苯丙胺排泄加快,药效降低。在链霉素、卡那霉素、卷曲霉素、紫霉素等治疗结核病时,维生素C的酸性环境会使这些药物的抗菌作用减弱,同时维生素C也会被氧化而失效。大剂量的维生素C会使磺胺类药物在酸性尿液中的溶解度大大降低,且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血尿、尿闭等症。
你因担心维生素和药物的“爱恨”关系,而担心维生素与食物是否也存在“爱恨”关系,就完全没有必要了。这是因为食物中往往含有多种维生素,且这些维生素在食物中的含量非常少,同时存在大量其他营养素,一般不会因相互反应而失效。我们更需要知道维生素和哪些药物“一拍即合”,和哪些药物“相看两生厌”,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使健康长长久久。
所以,你可千万别以为维生素和所有药物都是朋友,它们也可能是“有它没我,有我没它”的敌对关系哦!
利尿剂导致维生素B1流失
利尿剂分为几种,具体有噻嗪类,比如氯噻嗪,氯噻酮;髓襻利尿剂,也叫亨氏环利尿剂;保钾利尿剂;渗透利尿剂等。不同的利尿剂利尿的原理或者作用的部位不一样,但副作用都大同小异。
服用利尿剂会导致尿中维生素B1排出增加,一些高危人群,例如心脏病患者,长期使用利尿剂会导致维生素B1缺乏。
2000年有关学者做过研究,他们以12位速尿灵治疗的VSD病童及10位TOF病童样本,收集手术前24小时和术后5天的营养评估资料、药物使用情形、体位测量和生化指标,以活性酵素来分析是否有维生素B1缺乏之情形。结果发现32%的病童的热量摄取偏低、18%病童的维生素B1摄取为符合RDA的需求;2组的体位测量均偏低,尤其是VSD组。18%CHF的病童在术前有维生素B1缺乏的现象,而4个维生素B1缺乏的病童中有3人维生素B1摄取不足;术后5天,27%病童有维生素B1缺乏的现象,因此慢性心脏病的病童在术前和术后常有维生素B1缺乏的现象。
通过抽样研究,专家得到的结论就是利尿剂可以造成体内维生素B1的缺乏。利尿剂对维生素B1流失多少的影响主要与利尿剂使用量的大小有关,而跟利尿剂的种类没有很明显的相关性。
所以,在服用利尿剂的患者,一定要注意补充维生素B1。
口服避孕药要补充维生素B2
提到避孕药,很多的成年女性并不陌生,口服避孕药是很普遍的避孕方式。口服避孕药的主要成分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具有抑制排卵的作用,有效率高达90%以上。
避孕药让女人免除了意外的怀孕的苦恼,可以毫无芥蒂地享受夫妻间的“鱼水之欢”。可是凡事有好必有坏,避孕药也是如此,它对我们的身体有贡献,随之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口服避孕药对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营养吸收都能产生影响,并能改变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量。连续服用避孕药三四个月,就可引起因各种维生素吸收代谢障碍而引起下面一系列的症状。
1.类早孕反应
类早孕反应较常见,约占用药人数的50%。症状多为先重后轻,以后逐渐消失,可能与机体逐渐适应有关。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甚至乏力、头晕等类似妊娠早期的反应。
2.阴道出血
不少女性在服药期间,会发生持续性的点滴出血,或者如同月经量的突破性出血。这与漏服、迟服了避孕药或者避孕药药效不足有关。
3.面部色素沉着
一些服药时间较长的女性脸颊部可能出现像怀孕时那样的蝴蝶斑,这是雌激素引起的色素沉着。妊娠期已有色素沉着的人用避孕药后容易发生,并且与日光照射有关。
4.体重增加
避孕药物中某些成分可以引起体重增加:雄激素可以引起食欲亢进或痤疮等,尤其是在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前3个月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水、钠潴留,因此导致月经后半个周期体重增加;孕激素促进合成代谢,导致体重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体重增加的发生率仅为15%左右。
5.月经过少或闭经
很多女性朋友服用避孕药后月经量变少了,甚至发生了闭经,怎么回事?原来避孕药可以使子宫内膜发育不全,腺体分泌不足,因此子宫内膜不能正常生长而变薄,致使月经量减少。个别女性因避孕药的抑制作用过度,在停药后不发生撤退性出血,出现闭经。
为了避免和减少上述不良反应,专家建议,女性在口服避孕药的同时应当在日常饮食中注意多食用含维生素的食物。
(1)补充维生素B6:口服避孕药会出现维生素B6不足的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容易发生贫血、皮肤粗糙、易患细菌性疾病。
(2)减少维生素A、维生素D摄取:长期口服避孕药,会造成某些维生素在体内积聚过多,尤其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所以需要控制摄入含上述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如牛奶、黄油、冰激凌等;适当控制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等。
维生素须与抗癫痫药物间隔服用
癫痫是一类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局部病灶神经元突发性异常高频率放电,并向周围扩散引起的大脑功能短暂失调综合征,表现为突然发作、短暂运动感觉功能或精神异常。
生物癫痫病发作可使正常的神经细胞受到伤害,胶质细胞增生以及体内其他器官生化环境的改变。癫痫病发作会对脑造成损害,引起记忆障碍、智力下降、性格改变,又可促使发作次数增多,对行为产生影响。一些病史较长的患者常出现行为怪异,表现为少言寡语、性格孤僻、易冲动暴怒、多疑等。
而治疗癫痫病只能利用药物来控制,但如果长时间服用抗痉挛的药物,如苯妥英(用作抗惊厥和抗癫痫药)、普里米酮、氯硝西泮、加巴喷丁、镇静安眠剂会降低血液中生物素的含量。这就是与药物的相克所产生的副作用。所以病患在治疗癫痫时,需要额外补充生物素等维生素,以增强抗癫痫药的疗效。不过,维生素不能与这类药物同时服用,而是要间隔服用。
以生物素为例。在补充生物素的时候要注意,补充的量需要根据给予营养学会制定的推荐摄入量水平来配制,因为过量的生物素反而会影响癫痫的控制。更为重要的是,服用此营养素时必须与抗癫痫药相隔2~3小时。至于其他维生素,遇到抗癫痫时,同样需要间隔服用,具体要遵医嘱。
药物与叶酸间的服用宜忌
叶酸是由蝶酰谷氨酸、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等组成,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叶酸对孕妇尤其重要,如在怀孕头3个月内缺乏叶酸,可导致胎儿神经管发育缺陷,从而增加裂脑儿,无脑儿的发生率。其次,孕妇经常补充叶酸,可防止新生儿体重过轻、早产以及婴儿腭裂(兔唇)等先天性畸形。
含叶酸的食物很多,但由于天然的叶酸极不稳定,易受阳光、加热的影响而发生氧化,所以人体真正能从食物中获得的叶酸并不多。天然的叶酸生物利用度较低,在45%左右。合成的叶酸在数月或数年内可保持稳定,容易吸收且人体利用度高,约高出天然制品1倍。
唇裂
唇裂和腭裂
正常的唇和上腭
在补充叶酸的时候还要注意叶酸和一些药物的相互作用。抗生素类药物可影响血清或红细胞中叶酸的浓度,出现浓度偏低的现象。正使用苯妥英(抗癫痫药),或是服用雌激素、磺胺类药物、苯巴比妥(安眠药与镇定剂)、阿司匹林的患者,应该增加叶酸的摄取量。在服用甲氧喋啶,乙胺嘧啶这类药物的时候,要与叶酸的补充时间错开,因为这类药物对二氢叶酸还原酶有较强的亲和力,能阻止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中止叶酸的治疗作用。
大量摄取叶酸会使服食二苯基乙内酰脲的癫痫症患者产生痉挛现象,所以也要避开这类药与叶酸同时服用。
另外,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药物如甲氨喋呤、甲氧苄氨嘧啶和干扰叶酸吸收的药物如某些抗惊厥药,口服避孕药都能降低叶酸的血浆浓度,严重时能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这是由于这两种药物与叶酸在细胞内代谢有最后的共同通路所造成的。
补充维生素K要避开这些药物
维生素K是临床上常用的维生素类药物之一,包括维生素K1、维生素K2、维生素K3、维生素K4,具有止血、解痉的作用。维生素K像其他维生素一样与药物之间也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的。在补充维生素K的时候,尽量与下面几种药物避开使用。
1.维生素K与抗凝血剂
使用抗凝血剂,如肝素、双香豆素、华法令和新抗凝等时,不要吃含有大量维生素K的食物或保健品,以免产生反效果。比如,口服双香豆素的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可与维生素K竞争,减少凝血酶原在肝脏内的合成。
值得注意的是,孕妇如果因为癫痫服用抗惊厥药后,经过胎盘输送,会产生类似抗凝药的作用而抑制维生素K的生成,引起新生儿维生素K的缺乏。
2.维生素K3与消胆胺
维生素K3与消胆胺并用时,维生素K3吸收减少,所以长期用消胆胺时,应补充维生素K3,而口服维生素K3时也不宜用消胆胺。
3.维生素K3与抗生素类
维生素K3与某些抗生素合用,会使维生素K的抗凝效价降低。维生素K3还不宜与链霉素合用,因链霉素能增强抗凝血剂的抗凝血作用,故本品不宜与链霉素合用。
4.维生素K与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的药物
广谱抗生素和肠道内不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能抑制肠道内寄生的非致病菌,从而减少了肠道内维生素K的合成,导致维生素K的缺乏。
另外维生素K还不能与巴比妥类药物、碳酸氢钠、青霉素G钠、盐酸普鲁卡因、盐酸氯丙嗪注射液一起使用。
药物对维生素A的副作用
事物往往有其相生相克的规律。就如鸡肉与芝麻,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一起食用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药物的使用尤其如此,许多常用药,就会对人体内的维生素A产生副作用。
1.抗生素
人们对和维生素只一字之差的抗生素并不陌生。严格意义上讲,抗生素就是在非常低浓度下对所有的生命物质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医疗当中所指的抗生素主要是针对细菌、病毒微生物的药物。它的发现对人类寿命的延长至少贡献了10岁,这确实是医学史上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尽管大家公认抗生素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但是它作为一种药物,广泛使用以后可以产生很多不良反应,这是大家屡见不鲜的。
当我们使用四环素、多黏菌、卡那霉素、广谱抗生素等抗生素时,会对人体维生素A造成负面影响。人体在服用了抗生素后,胰脏所分泌的脂酶被抑制,胆盐因此沉淀,最终造成小肠黏膜损坏,导致消化和吸收障碍。如此一来,无法吸收的钾、钠、钙、脂肪、维生素A与维生素B12将随着人体的粪便一起排出。尤其是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后,使肠道细菌受抑制,减少维生素A的合成而导致它们的缺乏。
2.口服避孕药
实验证明,妇女口服避孕药会使血浆中维生素A的含量增加,尤其是吃复合口服避孕药的妇女,血浆中的维生素A会显著增加。实验同时还发现,当停服避孕药,女性怀孕发生后,血浆中维生素A仍维持高水平。实验者因此担心由于维生素A的持续升高,是否会发生中毒与胎儿畸形的可能。但目前临床上尚无定论。
3.降血脂药物
我们说的降血脂药物主要指的是消胆胺。消胆胺是一种含季胺的阴离子交换树脂。一般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慢性胆囊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引起的胆汁郁结性黄疸、胆结石、卟啉沉着病等。大量长期服用可引起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缺乏以及造成肝脏损害。有实验证明,人体如果每日服用30克树脂,由于胆酸从粪便中排出及脂肪性腹泻,能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不良。
4.矿物油
一般意义上,矿物油指的是把通过物理蒸馏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基础油。矿物油往往给人们的感觉是,有着亮泽、鲜艳的表象,其天然性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我们接触到的矿物油会阻碍人体对维生素A的吸收。
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使用的润滑性泻药,如常用的有甘油、液体石蜡、蓖麻油、麻仁润肠丸等就含有矿物油。这类药物大都是无机矿物油。人们利用这些泻药阻止肠道吸收水分,最终达到软化粪便的效果。当这些泻药进入人体后,其内含的矿物油也就是液状石蜡会在小肠黏膜上形成薄层,从而阻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这一问题在1927年通过一系列动物实验与人体研究已得到确证。实验人员让志愿受试者服用矿物油或矿物油乳剂,剂量为20毫升,每日3次。结果发现服用矿物油的人不能吸收膳食中的胡萝卜素,全部从粪便排出。如果胡萝卜素预先与矿物油形成乳剂,则只有一部分被吸收。
因此,不适当的使用泻药会使人多次腹泻,以致严重影响维生素A与胡萝卜素的吸收。此外,泻药里的矿物油还会在小肠中阻碍脂肪微胶粒的形成,这也是影响维生素A吸收的原因之一。
5.维生素C
当人体服用大量的维生素C后,会加速体内维生素A的排泄,所以维生素C对维生素A有着破坏性的作用。当我们在服用维生素C片或者含有维生素C的复合维生素药品时,一定要注意,维生素A的服用量是否相对充足。
6.异维A酸
在治疗痤疮而使用异维A酸时,不宜同时补充维生素A,否则将增加两者的毒性。
7.抗惊厥药
服用抗惊厥药的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是否服用维生素A制剂,以免造成胎儿畸形或者肝脏损害。
此外,制酸药氢氧化铝、考来烯胺、硫糖铝和新霉素等可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
药品与维生素之间的配伍关系
“配伍关系”是一个医学名词,是指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药物制成制剂时,会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有的会相互促进,有的则出现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大大降低药物的治疗作用。
在维生素中,有食物中的维生素、保健品中的维生素和维生素类药物。它们在和一些药物同时服用时,可能致使药性减小。因为同服的药物,虽然不属于配伍禁忌的范围,但这些药物与维生素相互干扰对方的吸收。
有些药物的使用则会导致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原因主要有:
1.药物与营养素在肠道内壁的反应
药物与营养素在肠道内壁发生物理化学反应,降低了维生素或药物的吸收量。这种理化反应包括溶解性升高或降低、沉淀反应、复合作用、隔离营养素、营养素被吸附到药物微粒上等。如果药物引起营养素吸收障碍持续发生而未得到及时补充的话,体内维生素会发生耗竭,这种耗竭不仅取决于药物剂量、摄入续时间、摄入频率,还取决于是否与食物一起摄入。
2.药物特性对营养素吸收起决定性的影响
在目前临床上普遍接受的剂量基础上延长使用时间会使血清β-胡萝卜素降低,加大剂量会使其他脂溶性维生素及叶酸耗竭。此外,药物抑制维生素新陈代谢、促进肾脏分泌排泄,由于维生素的缺乏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这些都使机体对维生素矿物质的需要量增加。
3.补充维生素对药物的有利影响
维生素对药物的影响首先可降低某些药物的毒性,如补充叶酸在低剂量甲氨喋呤治疗中的作用。其次可降低药物引起维生素耗竭所引起的患病危险。后面将提供一些某些药物与特殊维生素和矿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信息供参考。
药物对维生素E的副作用
维生素E(生育酚),又名生育酚或产妊酚,在食油、水果、蔬菜及粮食中均存在。维生素E于1988年人工合成成功,现有市面上有片剂、注射剂、栓剂等剂型供人们使用。维生素E功能众多,现在许多人都会热衷于补充维E。但对于正在服用药品的慢性病患者而言,就不可随便服用维生素E。因为维生素E与一些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同服非但起不到提升健康的作用,反而可能成为安全隐患。下面,仔细来了解下与维生素E发成冲突的药物。
(1)无机铁:无机铁是硫酸亚铁的简称,它不能与维生素E同时服用是因为它会破坏维生素E,而影响维生素E的吸收和利用。如果不得已,必须服用含有少量硫酸亚铁的营养补品而又服用维生素E时,必须前后相隔8小时。
(2)阿司匹林:维生素E与阿司匹林都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当维生素E与阿司匹林同时服用时,应根据医嘱调整服用剂量。
(3)降低脂肪吸收的药物:如考来烯胺,新霉素,硫糖铝等这些降低或影响脂肪吸收的药物会干扰维生素E的吸收。
(4)洋地黄:维生素E可增强洋地黄的强心作用,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请慎用维生素E,以免发生洋地黄中毒。
(5)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药可以加速维生素E代谢,可导致维生素E缺乏。
(6)雌激素类:长期大剂量(每日用量超过400毫克)服用维生素E,特别是与雌激素合用时,可诱发血栓性静脉炎,应该警惕。
这些药物与维生素C同服要多注意
维生素C有很多功能,比如抗氧化、防止衰老、保护皮肤和牙齿等,但由于维生素C的还原性或酸性,导致其与许多药物都不能随意配伍使用,在临床用药时或药品经营中如需上述药物,最好改变给药途径,或间隔使用,以避免产生相互的不良反应。
1.维生素C与抗生素
维生素C与抗生素合用于抗感染,临床上较为多见。维生素C与四环素族抗生素、红霉素等注射液混合时可产生浑浊或作用下降;维生素C与红霉素片口服,可使红霉素的甙键水解而失去抗菌作用,红霉素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效能较强,在pH值低于4时抗菌作用消失;维生素C与庆大霉素同用,与氯霉素、青霉素注射同用,其抗菌活性显著下降,不宜配伍应用。
2.维生素C与碱性药物
维生素C与碱性强的药物合用时,维生素C会完全失去作用。维生素C与碳酸氢钠、谷氨酸钠、氨茶碱等合用时,维生素C即被氧化而降低效果,不宜合用。
3.维生素C与安眠药
因为安眠药会破坏泛酸的吸收,并增加维生素C的排泄,所以不要在服用安眠药的时候服用维生素C。
4.维生素C与其他药物合用
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C可致草酸盐结合,若与钙片长久同服,则引起结石的机会更多。
维生素C与磺胺类合用,可能引起结晶尿,造成肾损害。
除以上与维生素C产生拮抗作用的药物外,还有一些药物同维生素C有协同的作用,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这些药物主要有:
1.服用护肝片
慢性乙型肝炎者,在服用护肝片、肝泰乐、益肝灵等保肝药物时一定要补充维生素C。因慢性乙型肝炎有的容易发展成肝硬化、肝癌。而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活力,可有效地遏制外来致癌物质对身体的威胁,起到既护肝又抗癌的作用。
2.服用降压药
长期服用降压药的人群,也需要增加维生素C的服用量,这是因为高血压病人缺乏维生素C时,血管脆性增加易引起脑出血,高血压病人在服降压药时加服维生素C,对预防脑出血有一定作用。
3.服用降糖药
因维生素C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助降糖药“一臂之力”,为此,专家建议,糖尿病人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的同时,加服维生素C。
4.服用皮质激素
长期服用皮质激素可能由于毛细血管周围胶原组织减少使皮下组织疏松而引起皮下出血。若与维生素C合并应用,则可减轻或防止此种并发症。
5.服用山莨菪碱
口服山莨菪碱常出现口干现象,若与维生素C配伍应用,则可避免口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