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修订的组织与过程

修订组2005年5月组建,成员由不同背景人员参加。按照教育部总体安排和要求,本着实事求是、严谨科学、顾全大局、求同存异的态度,通过充分认真的研究与讨论,完成标准的修订工作。

(一)标准修订的组织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由14人组成,成员分别来自大学、科研机构、教学研究室以及中小学。其中有6位数学研究方面的学者、5位数学教育学者、1位教研人员、2位中小学教师。修订组从开始就明确了修订的基本原则,即坚持课程改革的大方向,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坚持概念清晰、表述准确、通俗易懂。修订组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调查研究,注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坚持充分讨论,求同存异。几年来共召开10次全体会议,标准修改的整体思路和重要问题都经过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同时还召开若干次部分成员参加的讨论会,讨论有关细节和某些具体问题。

(二)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

按照修订工作的机制与程序,修订组从基础的调研开始,通过征求各方意见、现状分析、进行专题研讨、核心概念确定,具体内容审议等方式,对标准进行认真细致的修订。

为取得第一手资料,2005年6月,组织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教师对标准的认同情况,征求对标准修订的意见和建议。将这些问题汇总、分类,逐个进行分析,为标准的修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标准修订过程中,修订组共召开了15次修订研讨会,其中9次全体成员讨论会,6次部分成员讨论会。例如,2005年7月的修订组全体会议,明确了修订的基本原则,确定了修订组的工作方案与具体分工。明确在修订过程中要处理好标准中的几个关系:关注过程和关注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关注生活情境和关注知识系统性的关系。2006年3月修订组召开部分成员研讨会,对《标准(修订稿)》的初稿文字进行整理,对需要重点修改和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工,特别是对关于“四基”的提法,若干个目标表述行为动词术语的解释,以及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核心词的阐述等进行了讨论。

在修订的过程中,修订组还组织了多次集中或分散的征求意见活动。例如,2006年6月,《标准(修订稿)》初稿完成后,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寄发初稿和征求意见表。修订组对这些意见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分类。2006年9月,史宁中教授邀请几位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标准(修订稿)》初稿的意见。参加座谈的有姜伯驹、李大潜、伍卓群、侯自新、白志东等院士和数学家。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参加了座谈会。院士和数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修订组研究了历次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在修订中认真分析并吸收了其中许多意见,使标准的修订工作建立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之上,保证了标准在不同层面上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