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概念

针对本章开头提出的问题,基于现阶段对3D教育的认识,2016年发布的《3D教育蓝皮书》对“3D教育”给出以下定义:

3D教育是以可视化的3D建模为基础,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综合应用3D影像、AR、MR、VR、3D打印等3D技术,实现“从创意到实现”完整的学习与认知过程,鼓励“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数字表达能力的一种创新教育。

从这个定义来看,3D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数字表达能力”具有典型的深度学习特征。

3D模型和3D建模是3D教育的学习、认知基础和精髓。3D教育是3D建模、3D影像、AR、MR、VR、3D打印等3D技术、方法和思想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的总和,是3D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具体应用。

3D教学通常利用3D技术模拟难以讲解的教学场景,对于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事物的变化过程,以及一些不可能出现的场景(如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晶体的内部结构、天体形成等),以3D的形式呈现,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化的学习环境,多维度呈现学习内容,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动觉等多感官参与,让学生们感受到极强的逼真感,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更加直观、形象。并且在3D教室中学生可以放心地进行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练习(如爆炸、化学反应、青蛙解剖等),不必担心由于操作失误而带来各种危险。以上这些传统教育的难点正是3D教育的优势所在,3D教育形象、直观、可交互性强、评价多元化等特点能够满足上述教育需求。

只有把3D教育下沉到建模和建模思维的训练,才能体现3D教育的创造力,纷繁芜杂的3D技术才能找到共同的根基。把3D教育下沉到3D建模之后(见图1-3),3D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会更加清晰,模型思维和建模能力的培养才是3D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0

图1-3 基于“3D建模”的3D教育概念

3D教育以3D建模和3D影像为内核,再加上VR技术、AR技术、MR技术和3D打印为外延,构成了在技术上的具体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