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无胄?石甲胄来了

秦军各军阶与军种之间,除了铠甲和首服的差异外,都是上穿深衣,下着小口裤,士卒有的绑腿,有的穿靴,有的则配有护腿,上至将军,下至士卒皆是如此。此外,相当大一部分秦俑步兵是身无片甲,他们仅穿着战袍,没有任何防护装备,头上要么戴帽,要么只有发髻。这类兵俑在秦俑中占三分之二。当然,有学者推测,他们身上的袍服可能与明代的棉甲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棉絮通过加工制成软甲后,外形看似棉衣,但可以抵挡流矢。不过,没有实物留下,仅凭陶俑上的衣服难以下定论。

谈及中国古代军戎服饰,往往甲胄不分家,但兵马俑展现的秦军,我们都只能说有甲,胄则无从说起,因为还没有发现一个戴头盔的兵俑。正因如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有“秦人无胄”的说法。根据此说,甚至衍生出了秦人尚武,闻战而喜,作战不戴头盔体现了他们不畏死的精神之说。这种推论乍看有道理,细品则逻辑上存在大问题,敢死不是赶死,更不是送死。但又因兵马俑中数千军士的确有甲无胄,要推翻它竟然一时找不到有力证据。幸运的是,1999年,考古人员在秦始皇陵封土东南约200米处发现了一座石甲胄坑,该坑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28米,是迄今为止秦始皇陵园城墙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它更像是一座象征性的甲胄库。石甲胄坑破土而出,彻底终结了“秦军究竟有没有头盔”这个争论多年的话题。

目前对石铠甲坑的发掘面积仅145平方米,约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然而就这冰山一角,已出土石铠甲约87领、石质胄43顶、马甲1副、石马缰3组、青铜插1件,此外还发现一些青铜簇和一段陶俑手指。坑内出土的石甲胄皆是用质地均匀、颜色呈青灰色的石灰岩石片(简称青石)和扁铜条连缀而成,制作方式类似金缕玉衣,可称“铜缕石甲胄”。尤其具有研究价值的是,这些石甲胄都是按照原比例制作。不过,这些石甲胄显然不能用于作战,因为中国历代古籍从没有关于石质甲胄的记载,况且青石材质重且易碎,完全不能用于实战,因此这些石甲胄应该是按真实甲胄制作的石质陪葬品。

石制甲,秦始皇陵9801号陪葬坑出土。虽是陪葬石甲,但其形制与实用甲相同

石制胄,秦始皇陵9801号陪葬坑出土。石甲胄坑的发现推翻了多年以来“秦人无胄”的推论

秦陵出土的石甲胄有四种类型,甲片主要有长方形、正方形、舌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从一件已完成复原的身甲来看,它的形制和半跪射手俑的皮甲相似,但分有披膊版和无披膊版;还有另一种大体形制相同,但甲片更小。最为特殊的一款甲,甲身很长,甲片薄而小,编缀起来呈鱼鳞状,形制可能与将军俑相似,这种甲十分稀少,目前仅出土了两件,每件由800多甲片组成。遗憾的是,这两件甲因残损严重,目前还无法复原,但它极有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鱼鳞甲的实物仿制品。

最有意思的是,该坑的石铠甲皆配有胄,石胄形制与战国时期相同。根据学者刘永华考证,该坑的胄外形和制作方法与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铁兜鍪完全相同,基本可以肯定这种石胄是仿制铁品。在实际使用时,它们应有皮革或织物作为内衬,故而在沿扣部位也应有包边。它的出现,解开了“秦人无胄”的历史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