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区域引领与创新发展研究
- 伍长南
- 2187字
- 2021-01-22 20:05:06
第三节 推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的基础上,要坚定不移、持续推进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其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改善供给侧结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这也是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均衡到高水平供需均衡的主要途径,是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优化生产供给,创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供给
目前,针对福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坚定不移、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生产端入手,要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的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经济朝着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服务业供给、需求、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实现潜在服务需求向现实增长动力转换。重点是增加生产性服务供给,包括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创意设计领域;培育生活性服务供给,重点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商贸流通、文化体育、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
培育绿色智能制造供给。发展智能制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推进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智能化,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培育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的经济供给形态。发展绿色制造,把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推动工业向绿色、循环、低碳方向发展。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供给。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中心,以工业化理念、市场化思维抓农业,推动农业生产与设施装备、文化创意、冷链物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功能拓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适应消费升级,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新供给
要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促进两者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改善供给结构。从供给侧发力,从满足消费市场升级入手,重点是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减法即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加法即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能。要把改善经济结构、补齐发展短板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既要用好需求侧管理工具,更需重视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增加社会急需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上,转移到调存量优增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上,转移到培育新兴产业、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等问题的解决,提高全社会的创新发展能力。
提升供给质量。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培育和市场拓展力度,树立福建制造的品牌形象,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区域品牌。
培育供给优势。培育新兴先导产业,抢占新市场。对福建重点培育的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行业,通过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和制造工艺、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措施,挖掘产业发展潜能,提高产业竞争力和规模效益,培育和壮大工业新增长点。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对轻纺、机械、石化等具有较好发展基础的行业,通过优化结构、强化创新、产品升级,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向高端产品链、价值链延伸拓展。
三、强化要素保障,提高资源供给配置新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深化改革是提高供给质量的根本途径。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完成的任务将愈加艰难。
深化供给侧改革。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微观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努力在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等方面深化改革,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作用,为提高供给质量、激发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如金融改革方面,引导各类金融资本向有效供给集聚,加大对有效供给企业的资金支持,保障关键环节的资金需求;引导金融资本向供给侧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微创新型企业集聚,提升中小微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强化供给要素。优化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资源配置,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研发,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组建各类研发、技术、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大研发资金、人员投入,促进创新成果的持续增长。鼓励企业开展核心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重点领域产品创新。引导企业树立“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和构思一代”的理念,实施差异化技术、工艺、品种、包装策略,提高企业、产品的非价格竞争能力。
提高供给的附加值。适应消费市场转型升级趋势,扩大信息消费供给,发展互联网经济,加快终端产品与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的集成创新,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增加绿色产品供给,赋予传统产品生态、节能、环保等绿色内涵,实现传统产业与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