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征

《樂府詩集》

【引言】

今天,身處和平而繁榮香港的我們,可能很難想像戰爭所帶來的禍害,但其實現今世界不少地方還有着未休止的戰線,有許多未滿十五歲就被徵召入伍的少年,有未滿十五歲就家破人亡的孩子,他們的生活、遭遇、境況,可說是令人不忍卒睹……但願我們能珍惜這並非必然的平安之餘,也能為更多未能擁有和平的地方和世人,爭取基本的安穩生活。

十五從軍征(1)

《樂府詩集》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2)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3)?」

「遙看是君家(4),松柏塚累累(5)。」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6)

中庭生旅穀(7),井上生旅葵(8)

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9)

羹飯一時熟(10),不知貽阿誰(11)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典籍簡介】

《樂府詩集》是北宋郭茂倩所編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漢魏到唐五代時期的大部分樂府歌辭及民間歌謠,共五千多首。

「樂府」本是漢代掌管音樂的官方機構,主要負責收集和製作詩歌和樂曲,為皇室貴族和宗廟祭祀等場合演唱所用。經過樂府收集和製作的詩歌曲辭,被稱為「樂府詩」,後來簡稱為「樂府」,是漢代興起的一種重要詩歌體裁,對後世,尤其是唐代的「新樂府運動」有重要影響。

漢樂府詩最明顯的特點是敍事性強,多是通過詩歌講述一個故事,以平實質樸的語言和生動活潑的細節,展現出各種生活場景或歷史事件,以真摯的情感和樸素的描寫感動讀者。

【注釋】

(1) 《十五從軍征》:見於《樂府詩集·卷二十五·橫吹曲辭五》,又名《紫騮(lau4〔留〕liú;古代一種馬匹)馬歌》。詩歌本身沒有標題,後人取其首句「十五從軍征」作為詩歌題目。

(2) 從:跟隨。始:才。歸:回家。

(3) 道逢:在路上遇見。阿(aa3〔亞〕ā)誰:誰人。

(4) 遙看:遠遠望去。君:你。

(5) 塚(cung2〔寵〕zhǒng):墳墓。累(leoi5〔裏〕lěi)累:通「壘壘」,繁多、堆積,這裏形容墳丘一個連着一個,說明主人翁的家人都已亡故。上述兩句是鄉里對主人翁說的話。

(6) 狗竇(dau3〔鬥〕dòu):牆上的狗洞。竇:孔洞。雉(zi6〔字〕zhì):野雞。梁:屋中橫樑。

(7) 中庭:門前的院子。旅穀:野生的穀物。

(8) 旅葵:野生的葵菜。

(9) 舂(zung1〔終〕chōng):把穀子放在石臼裏搗掉穀殼。持作:用來製作(食物)。采:通「採」。羹:用肉、菜等煮成的濃湯。

(10) 一時:一會兒。

(11) 貽(ji4〔怡〕yí):送給。

【解讀】

這是一首敍事詩,講述一位年僅十五歲就離鄉別井、從軍打仗,直到八十歲才得以歸家的老兵還鄉的故事。所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還鄉路上偶遇鄉里,老兵才知道家中親人都已經死去,只剩下松柏和墳塚淒冷地留守。老兵回到家中,看到一片荒蕪的家園,住的全是野兔、野雞,生的全是野穀、野菜,只好一個人默默做飯,到飯菜熟了,卻又不知道要和誰一起進餐。最後,他默默出門,向東望去,不覺間淚水一點點地沾濕自己的衣裳了……

縱觀全詩,沒有一句正面描述戰爭的句子,可是我們卻能夠通過老兵的眼睛看到故去親人的墳塚,看到荒蕪凌亂的庭院,看到不是家園的家園。這首詩用平實樸素的語言和真實生動的細節,從側面展現戰爭的殘酷血腥,以及給平民百姓帶來的傷害,表達出詩人對和平生活和美好家庭的嚮(hoeng3〔向〕xiàng)往。

【文化知識】

橫吹曲辭

《十五從軍征》屬於「橫吹曲辭」,那麼「橫吹曲辭」是甚麼?

「橫吹曲辭」是指古代用短角在馬上吹奏的軍樂。郭茂倩說:「橫吹曲,其始亦謂之『鼓吹』,馬上奏之,蓋軍中之樂也。……有鼓角者,為橫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者是也。」可知《十五從軍征》在漢代是一首軍樂。

除了橫吹曲辭,郭茂倩還把《樂府詩集》裏的樂府詩,按音樂體制分為:郊廟歌辭、燕(通「宴」)射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合共十二類。至於接下來的《戰城南》,則屬於「鼓吹曲辭」。

【練習】

(點擊鏈接查看參考答案)

 分辨下列兩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把答案填在橫線上。

A)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____________________

B)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____________________

 詩歌首兩句中的「十五」和「八十」是確數或是約數?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甚麼?

 詩歌藉「『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塚累累。』」的對話,想帶出甚麼訊息?

 承上題,這屬於正面或側面描寫?這種描寫手法有甚麼好處?

 有人提倡香港應該效法台灣、南韓、以色列等地,實行兵役制度,讓青少年更堅強獨立。你認為這做法有效嗎?為甚麼?試簡單說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