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恐惧:如何走出自我排斥的陷阱
- (英)克莱尔·伊斯特汉姆
- 4236字
- 2021-04-21 16:03:05
PREFACE 引言 “我必须马上离开这里”
面试开始前几分钟,我落跑了。那是一份我十分想要的工作。我的恐慌(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种状况叫做恐慌)发作了,那是我一生中最糟糕的一次恐慌。
我用“落跑”来形容自己的离开,是因为我真的几近崩溃。面对十分不解的人力资源部的女士,我大声嚷道:“我感染了诺如病毒,需要立即离开!”这是我濒临崩溃的大脑所能想出的最妥帖的理由了。而且,我觉得自己平时不太使用“立即”这种副词,似乎在危急情况下,我的谈吐会自动进入失控状态!
这次的临阵脱逃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早就知道,在我走进面试的房间之前,事情一定会出岔子。早上起床的时候,乘车前往面试地点的时候,喝咖啡的时候,我都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份不安,但我始终心存侥幸,不相信事情真的会发生,或者说,我不愿意相信。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我的情绪很混乱,我沉浸在歇斯底里、情感爆发和持续的恐慌中,没法理性地思考。我到底怎么了?
﹏﹏﹏
我14岁时认识了“社交恐惧”这个词,但我认为我在很小时就已经具有这种焦虑。小时候,我害怕参加大型家庭聚会。我最喜欢做的就是和奶奶在厨房里待着。她喝着红酒,一边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一边给我讲故事。老实说,直到现在,家庭聚会的时候我还是和奶奶待在厨房,唯一不同的是我也能喝几口了。
中学时代,我度过了一段十分艰难的日子。每当有人和我说话时,我都会满脸通红。我不仅要尽量避免和周围的同学互动,还得担心在课堂上被问到问题。那时的我就像一个烟雾报警器,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被触发。
英语课上,全班要一起朗读《麦克白》[1],每个人都必须大声朗读一段。如果你认为这种课堂活动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那么你就错了。对我而言,这是一种折磨。我知道什么时候会轮到我,因为大家按照姓名的字母顺序依次朗读,这使得我整个上半节课什么都听不进去,我太害怕了。当轮到我站起来朗读时,尽管书上的每个字我都认识,我却只能磕磕绊绊地勉强读出声响。当我用最快的速度,蹩脚地念出一个个单词时,我感到教室里一片沉默,这种沉默甚至压迫着我的耳鼓。我很痛苦,我确信大家都在嘲笑我。于是,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麦克白》的内容到底是什么。
在法语班上和老师一起练习对话是另一个“美好的”回忆。老师会随机选择一名学生到教室前展示其法语对话的水平。为什么老师总是认为这类活动很有趣呢?其实很没意思!大多数青少年都觉得此类活动很尴尬(最好的情况),而少部分则感到痛苦(最糟的情况)。对我而言,这个活动最痛苦的部分莫过于不知道自己是否会被选中。当老师扫视房间选人时,我会屏住呼吸,身体紧绷,脑子里不断涌现“如果她选择我,我会死”之类的想法。有次我被选中,我几乎说不出自己的名字,我吓坏了,我意识到所有同学都注视着我,我的声音在颤抖。为什么我就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轻松地完成这些任务呢?
大概就是在这个阶段,我明白自己在情绪方面有些问题,于是我做了一件每个“理智的”少年都会做的事情——选择忽略这些问题(至少忽略问题是我能够做到的事儿,难道不是吗?)。我认为,处理焦虑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尽可能别让它控制我的生活。尽管这很艰难,但我还是尽量克服它的阻碍,努力地交朋友,考试,上大学,取得学位,找到工作。但在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默默地忍受着折磨(大学时期,我认为酒精给了我很多帮助,在之后的日子里,酒精也在继续起作用)。
当我开始工作时,我很快意识到拥有一家拐角书店并不像小时候和哥哥一起玩游戏那么有趣。我热爱书,这种热爱吸引我投身出版业,我也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工作。坦率地说,一个非伦敦籍的工人阶级女孩很难在出版业或相关的媒体找到工作。在这一行业,工作经验很重要,但是当你住在距离伦敦300英里之外的郊区,你根本找不到实习单位。因此,我继续深造,成了出版学硕士,并且获得了一家著名出版社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机会。离开家这么长时间有些令我忐忑,但是我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在实习期间,我住在一个小旅馆里,每天都会碰上嗑药的背包客和奔放的(不穿衣服的)德国女孩。小旅馆是一个寒冷而又肮脏的地方,可我支付不起酒店的费用。总之,那几个星期我哭了好几场。不过,那次实习很成功,之前的苦熬没有白费。我很喜欢这份充满激情的工作,我认定了出版业是我想从事的行业。
几个月后,当我获知自己被这家出版社录取为正式职工时,内心既欢喜又忐忑。三月的一个晴天,我从家乡博尔顿搬到伦敦。我在伦敦有朋友吗?没有。我之前在伦敦长住过吗?没有。我愿意离开安全巢穴、和两个陌生人合租一套房子,还要每个月付680英镑吗?完全不愿意。我在这里就不吐槽伦敦的房租和物价了。说真的,“背井离乡”这个词都不足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
当时,大家都在赞扬我的勇敢和无惧,但我真不觉得自己具有那些品格。为什么?很简单:我对自己所做的这一大堆事抱有一种否定态度。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思考了,所以我干脆什么都不想,就像一条毫无思想的鱼,拼命在大海里游泳。
刚开始一切都还好。室友们很好相处,我(最终)弄清楚了如何乘坐地铁,我每天上班都路过一家星巴克,就像生活在电影中。对于一个小镇女孩来说,这种生活已经足够酷了。甚至在六周之后,我还给自己找了个男朋友,一个对我的过去一无所知的人——我也没有让他了解我过去的打算。
我仿佛生活在梦中,所有不开心的事情都已经被我远远地抛在过去,我现在已经焕然一新了吧?
在伦敦生活了六个月之后,我发现自己也有了一些变化。五个工作日中有四天我会易怒、不开心、昏昏欲睡。我所在的部门有好几位抢眼且控制欲强的人物,这使我紧张、不安。想要获得注意,就要具备外向型的性格,而我是个内向的人(和害羞又不一样)。我必须参加很多宣传活动,它们就像家庭聚会那样令我望而却步,而且也没有奶奶可以救我,相反,我还要独自一人面对闪光灯和陌生的面孔。
慢慢地,我开始沉迷于了解别人对我的看法以及表现自己。我不想在意这些,但是我停不下来。我甚至仔细研究了我应该怎样在走廊走路,这些在意已经成了一种恐惧。我应该朝别人微笑吗?我应该看着地板吗?什么?怎么会这样?当别人真的和我擦肩而过时,我怎么面部痉挛了!坐电梯是另一个难题:我简直无法忍受在电梯里与同事生硬地搭话。所以我宁可选择每天爬七层楼梯。这真是很棒的锻炼方式,每次我都大汗淋漓。员工的茶歇处也是一个雷区——你永远都不知道会在那里碰上谁,如果你和他无话可说怎么办?所以,再一次地,我选择了避开。于是,我在生活中需要避开的地方越来越多!
我的身体也渐渐出现了症状:脸红,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失眠。有时,入睡几小时后,我会突然惊醒,浑身是汗,喘不上气。最糟糕的症状是颤抖,我的双手会时不时地颤抖一阵子,这种颤抖十分频繁,我十分害怕递文件的时候会被同事看出来。
终于,我崩溃哭泣,我问自己是否开心?为什么不能像刚开始那样专注地工作?我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就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哪怕只有一次?
这个时候我有和任何人沟通过自己的痛苦吗?当然没有!因为我是实现了梦想的女孩,如果我承认自己正在苦苦挣扎,我会为自己感到羞耻。最好还是继续假装顺风顺水。
回顾过去,所有这些“微不足道”的想法将我一步步推向了最后的恐慌。由于长期与焦虑斗争,我身心俱疲。十年之后,我终于把自己折磨崩溃了。
﹏﹏﹏
在这次“面试事件”中,我第一次经历了“精神崩溃”(后来我才从别人那里知道这个术语),我停职了一个月。因为之前我一直没有告诉别人我的状况,所以一开始停职时我很痛苦。但我渐渐地认识到休假是件好事,我确实需要时间来治愈自己。
多年来我一直都在努力地解决和隐藏我的问题,但是现在,这个问题被最简单的英语单词,清楚地写在我的医生的记录里——“急性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交焦虑障碍”)。在某种程度上,我卸下了心头的大石,因为困扰我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一个官方的“名字”;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很害怕,因为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做什么。我甚至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着手。我觉得自己肯定会失去一直以来努力获得的一切了,更糟糕的是,我将会失去我的男友丹。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好吧,我会说实话:有一阵子真的很糟糕。你确实没法在短期内解决长达十年的问题。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这个问题也是日积月累形成的。
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后来确实康复了,那个之前只要与人交谈就颤抖和脸红的女孩现在可以在数百人面前演讲了。请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仍然不会觉得在众人面前演讲是一种享受,但起码我可以自信地去面对了。这很不可思议吧?有时候我自己也觉得难以相信。但我可以向你保证,这都是真的,这不是什么邪教的宣传方式。
我努力解决自身问题,辛勤工作,对自己的人生坚持不懈。这一切是我轻而易举做到的吗?并不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是不是总想放弃呢?的确是。但是,我成功了。
我的第一条忠告非常重要:你需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有心理问题。如果你不接受这一点,你就不可能康复,这是唯一的方法,接受吧!
在这条通往康复的崎岖小路上,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技巧和诀窍,我认为它们真正帮助了我。我希望在本书中与你分享这些技巧和诀窍,讲述我的个人经历(在这里,我需要为稍后赘述我的经历道歉,你可以略过这些经历去看更有用的信息)。
我推荐的方法非常简单,每个人都可以使用。我不太推崇100英镑一节的课程或者必须要你出声朗读的活动(我尝试过一次,感觉自己像个白痴)。
我从2014年开始写博客,博客的名字是“在这里,我们都是疯子”。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我一直比较喜欢《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一句话:
这里我想说明,我既不是医生,也不是心理学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但我有着丰富的与焦虑和恐惧相处的经验。我希望以一种真实、直接的方式分享我所学到的东西。我会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解释每个相关的医学术语。
社交恐惧症是绝对可以治愈的——你无须感到羞愧,更不要觉得孤独。我会一直在你身边。
我希望当你合上这本书时,你已经准备好接受自己的问题,并相信自己的状况会且一定会变得更好。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好吧,我的写作风格不是很“学者范儿”,而且我会十分频繁地使用“我发誓……”这类表达,希望你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