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消化腺

第一节 肝

肝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器官,参与糖、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等物质的代谢。肝内有着丰富的血窦,该血窦不但接受来自肝动脉的血,而且还接受来自肝门静脉的血;由胃肠道吸收来的各种物质除脂质外,都经肝门静脉入肝,在肝细胞内进行多种物质的合成、分解、转化、贮存和解毒等工作。肝细胞还能生成胆汁沿胆道排入肠道参与消化活动;此外,肝内的巨噬细胞等,还参与吞噬、防御、产生抗体的活动;在胚胎时期,肝还具有造血的功能。

一、肝的外形

肝呈不规则的楔形,表面大部分光滑为浆膜性的腹膜脏层紧密包裹而成,色红褐,质软脆,受暴力打击时易破裂出血;可分膈面、脏面和前、后、左、右四缘。

膈面向上膨隆,与膈相接触。该面与膈之间有相互移行的腹膜,该处腹膜皆为双层结构,略呈“Y”形,呈冠状位的称冠状韧带,该韧带的两侧向左、右延伸形成左、右三角韧带;呈矢状位的称镰状韧带,此韧带将肝分成为左、右两叶,肝左叶薄而小,肝右叶厚而大。在左、右冠状韧带前、后层之间的肝区无光滑的腹膜被覆,仅有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与膈相连,较粗糙,故将此区称为肝裸区(图1-2-1)。

图1-2-1 肝(膈面)

肝脏面朝向下后方,邻接许多脏器,凹凸不平。此面可见“H”形的左、右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左纵沟窄而深,其前部是肝圆韧带,为胎儿时期脐静脉闭锁后的遗迹;后部是静脉韧带,为胎儿时期静脉导管的遗迹。右纵沟宽而浅,其前部是胆囊窝,容纳胆囊;后部是腔静脉沟,该沟向后上伸至膈面,有下腔静脉通过。横沟位于中间部,长约5cm,有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以及神经、淋巴管等在此出入,称为肝门或第一肝门。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形成条索状的结构,称肝蒂。肝的脏面借“H”形的沟分为四叶(图1-2-2)。右纵沟的右侧为右叶;左纵沟的左侧为左叶;横沟前方的部分为方叶;横沟后方的部分为尾状叶。其中脏面的左叶与膈面的左叶一致,而脏面的右叶、方叶和尾状叶同膈面的右叶相当。

图1-2-2肝(脏面)

肝下缘为肝的脏面和膈面的分界线,可分为前、后、左、右四缘。左缘和前缘较薄锐;前缘左部有肝圆韧带切迹,是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移行相连的部位;前缘右部有胆囊切迹,胆囊底常于此露出肝前缘。右缘与后缘皆较钝圆和厚实;在后缘上有腔静脉沟,容纳上行的下腔静脉,此沟的上端有第二肝门,为肝内三条较大的肝静脉(肝左、中、右静脉)出肝汇入下腔静脉的开口处;此沟的下端还有第三肝门为肝内其他一些肝静脉的小静脉(副肝右静脉,尾状叶小静脉),出肝汇入下腔静脉的部位。

二、肝的位置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大部分被胸廓所掩盖,仅一小部分位于左、右肋弓之间的腹上区,直接与腹前壁相接触。肝下界即肝前缘,在右侧,肝前缘与右肋弓大体一致,故体检时,在右肋弓下不能触到肝。在腹上区左、右肋弓间,肝前缘在剑突下约3cm,3岁以下的健康幼儿,由于腹腔的容积较小,而肝体积相对较大,肝下缘常低于右肋弓下1.5~2.0cm,到7岁以后,在右肋弓下不能触到。肝借镰状韧带和冠状韧带连于膈下面和腹前壁,因此在呼吸时,肝可随膈上下移动。平静呼吸时,肝的上下移动范围为2~3cm。

三、肝外胆道

胆汁由肝细胞产生,经肝内各级胆管收集,出肝门后,再经肝外胆道输送到十二指肠。肝外胆道包括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与胆总管(图1-2-3)。

图1-2-3胆囊及输胆管道

(一)肝总管

肝左管、肝右管分别由左、右半肝内的毛细胆管逐渐汇合而成,出肝后汇合成为肝总管。肝总管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其下端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二)胆囊

胆囊为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囊状器官,呈“长梨”形,长8~12cm,宽3~5cm,容量40~60ml,位于肝的胆囊窝内,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肝相连。

胆囊分底、体、颈、管4部,胆囊底是胆囊的盲端,圆钝而略膨大。胆囊底突向前下方,多露出于肝下缘,并与腹前壁的内面相接触。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相当于右腹直肌外侧缘与右侧肋弓相交处。胆囊体位于胆囊底与胆囊颈之间,三者间无明显分界线,其伸缩性较大。胆囊颈是胆囊体向后的延续部分,细而弯曲,与胆囊管相续。胆囊管长3~4cm,直径0.2~0.3cm,近胆囊颈的一段,其黏膜形成螺旋状的皱襞,称螺旋襞,胆结石常嵌顿于此处。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因此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三)胆总管

胆总管由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而成,长4~8cm,管径3~6mm,向下与胰管相会合。胆总管起始段位于十二指肠上部上方的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然后经十二指肠上部后方,向下居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或经胰头后方,最后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在十二指肠壁内,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或V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或Oddi括约肌)包绕。此外,在胆总管与胰管的末段也有少量平滑肌包绕,分别称胆总管括约肌和胰管括约肌。肝胰壶腹括约肌平时保持收缩状态,由肝分泌的胆汁,经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进入胆囊贮存;进食后,尤其进高脂肪食物,胆囊收缩,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胆囊内的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排入十二指肠。

第二节 胰

胰由外分泌和内分泌两部分组成。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内含有多种消化酶,有分解消化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作用;内分泌部即胰岛,散在于胰实质内,主要分泌胰岛素,参与调节糖代谢。

胰是一个狭长形的腺体,全长14~20cm,质地柔软,色泽灰红,重量为80.84~116.58g,横卧于腹后壁,约平第1~2腰椎,分头、颈、体、尾4部,各部无明显界线。胰头为胰右端膨大部分,其上、下方和右侧被十二指肠包绕,胆总管经胰头后面的沟内或在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因此胰头癌肿块可压迫胆总管而出现阻塞性黄疸。在胰头的下部有一向左后上方的突起,称钩突。肠系膜上动、静脉夹持于胰头与钩突之间。胰头癌肿块可压迫肝门静脉起始段,影响其血液回流,患者可出现腹水、脾肿大等症状。胰体位于胰头与胰尾之间,略呈三角形,较长,占胰的大部分。胰体的前面膈网膜囊与胃相邻,故胃后壁的癌肿或溃疡穿孔常与胰粘连。胰颈为介于胰头与胰体之间的狭窄部分,长为2~2.5cm,胃幽门位于其前上方,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其后方汇合成肝门静脉。胰尾较细,向左上方抵达脾门。

胰管位于胰实质内,靠近胰的背侧,与胰的长轴一致,从胰尾经胰体走向胰头,沿途接受许多小叶间导管,最后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壁内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胰头上部常有一小管,位于胰管上方,称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图1-2-4)。

图1-2-4胆道、十二指肠和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