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研究(2019年第2期/总第2期)
- 朱喆主编
- 2080字
- 2021-04-29 18:36:36
四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民族复兴的视角出发,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谋划部署,强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民族复兴的视角出发,深刻阐明了文化的战略地位、独特性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以文化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实力与竞争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38]因而,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如何更好地增强文化实力、竞争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全面启动和深化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在内的“五位一体”改革,加快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一以贯之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本质体现,内在规定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9]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先进文化在价值层面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凝练与表达。它“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40]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对文化多元化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的认识的进一步拓展、深化和升华。
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突出特色,也是核心理念。自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增强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41]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第一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制度、理论“三个自信”并提。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3次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建党九十五周年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2]最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3]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新把握。
文化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44]归根到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蕴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肯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5]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反映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如何结合时代条件与实践对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继承,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二创”方针。即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持续推进和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成为新时代文化发展面临的任务与挑战。人类文明是由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当今世界有7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每种文明都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46]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习近平指出,在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47]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48]在文化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外,在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积极拓展对外传播平台与载体,如通过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以及“国家年”“旅游年”“语言年”“青年友好交流年”“文化年”“文化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促进人民间的相互学习与了解。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具世界性与影响力。这些新论断、新思想、新观点的阐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