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研究(2019年第2期/总第2期)
- 朱喆主编
- 4161字
- 2021-04-29 18:36:36
五 思考与启示
第一,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在全国范围内及政治、经济、思想、学术、教育、宣传及个人修养等各个领域都得到极大程度的普及,成为从国家干部到普通民众认识世界、参与社会生产活动和生活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动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的文化建设能永葆先进性的思想保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也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文化生产力才能得以解放和发展,也才能保证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与当时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因此,文化建设体现在具体实践中,便是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反映在组织上,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任何企图削弱和摆脱党对文化领导的倾向,并要求不断改善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领导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国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和谐关系。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多样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文化的丰富性是由文化多样性构成的,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必然对文化提出丰富多样的要求。丰富多样是文化的活力所在,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资源与条件。文化的多样丰富,既是形态、类型的多样丰富,也是风格、样式、特征的多样丰富。在一个社会中,多样丰富的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否则社会的文化系统就会解体,因此“尊重差异”就成为社会文化内在的必然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能够更加切身地感受到,我们所缺失的不是多元文化,而是在文化多元之上的普遍共识。也就是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共识和文化融合。正因为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49]各国各民族加强交流互鉴倡导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其中,“兼容”就是鼓励各种思想文化的自由竞争,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容忍和认同各种文化要素;“并包”就是通过各种文化要素、文化形式的交流、竞争、共存、共生,促进各种文化要素和文化形式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维护各文明的多样性反对简单粗暴地压抑和消解文化多样性,主张积极引导、协调、提升和规范文化多样性,在文化多样性之间寻求各种文化的沟通、理解、对话和融合。我们应该以文化对话代替文化对抗,以文化交流代替文化孤立,以文化合作代替文化冲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社会的文化和谐。我们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以和谐共生的理念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现实,把一元与多元结合起来;一方面要重视主导文化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建设,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力和凝聚力,通过现实的行动及其影响来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正视国内外文化多样性包括多元性的现实,以客观务实的态度清醒应对,努力扩大自己先进文化的普遍性和包容性,增强适应力和竞争力,真正形成用“一元引导多元”的局面。
第三,先进文化必须充分利用优秀的外来文化资源,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来进行现代化建设,今天的国家现代化建设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来进行的,因此我们的先进文化建设也必须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来进行。但对外来文化,我们也要像对待传统文化一样,既要取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同时还要注意外来文化必须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是以“用”为基础的结合,也就是要坚持洋为中用的结合,这个“用”的核心就是人民的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我们在认真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文化资源的同时,还要注意将中国的先进文化推向世界。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更加充分地吸取人类文明一切合理的成果,更好地批判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文化的建设和创造中更为充分地体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质并使之贡献于当代世界,已成为备受关注的中心问题。向世界介绍和展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揭示中华文明复兴与共建和谐世界的内在联系,从文化层面让世界各国更多地了解、理解和认同中国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为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为了应对中国与世界共同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依据人类的共同利益、普遍价值乃至终极关怀,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智慧,并且做好科学的阐释推介,使其创造性地转化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价值,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贡献力。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Monism and Pluralism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Enlightenment of 70 Years' 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New China
Ji Yaguang Yang Weifang
Abstract: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a's cultural modernization runs through the main line of adhering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and recognizing the unity of opposites of pluralistic culturalvalue orientati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gone through the following four stages: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he centra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with Comrade Mao Zedong as the core has established the dire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 centra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with Comrade Deng Xiaoping as the core adhered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and thedirection of socialism,and recognized the existence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value orientation,which formed the idea of building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the thirdgeneration of the centra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with Comrade Jiang Zemin as the core and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Hu Jintao as General Secretary clearly established the historical task of enhancing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core of building advanced cultureto cope with the new challenges of the globalization to the Chinese culture;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emphasizing on building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roughout this process,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excellent foreign cultural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adhering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construct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ism as a guiding pos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diversity,and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Culture;Modernization;Historical Process
[1] 纪亚光(1969~),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特邀研究员,主要方向为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2]杨卫芳(1993~),女,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特邀研究员,主要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3]《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263页。
[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64页。
[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第727页。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第81页。
[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第10页。
[8]《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91页。
[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第290页。
[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第262页。
[1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54页。
[1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32页。
[13]《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8,第15页。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208页。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91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73页。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56页。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67页。
[19]《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第115页。
[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7,第488~493页。
[21]《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8,第432页。
[22]《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8,第432页。
[2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第35页。
[2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第19页。
[2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第36页。
[26]《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94页。
[27]《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76页。
[28]《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第580页。
[29]《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70页。
[30]《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82页。
[3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第29页。
[3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第29页。
[3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第29~30页。
[3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428页。
[35]《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第441页。
[36]《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8,第1720页。
[3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第15页。
[38]《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36页。
[3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第4页。
[4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第5页。
[4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4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4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41页。
[44]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读懂中国》,人民出版社,2016,第215页。
[4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41页。
[46]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会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人民出版社,2019,第6页。
[47]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
[48]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
[49]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第4页。